盟軍"蛙跳戰術"的最佳代表,埋葬日本法西斯的新幾內亞之戰

要說二戰中最恨日本的國家有誰?估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和日本打了十四年抗戰的我國,以及被背後偷襲的美國。除了這兩個國家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國家也將日本視為不共戴天的死敵,這個國家就是澳大利亞。

日軍的殘暴令澳大利亞人震驚,一心復仇的後者決定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為自己的將士復仇。最終在新幾內亞,澳大利亞讓曾經囂張至極的日軍體會了地獄般的痛苦,也完成了真正的復仇之戰。


一、殘暴的日軍罪行

當日軍成功發動"珍珠港戰役"之後,日軍便開始向南太平洋進行進攻,馬來半島及東南亞大部地區相繼失守,而駐守這些地區的英聯邦士兵都成了日軍的俘虜,其中有兩萬名澳大利亞士兵。

對於日本人來說,處理戰俘的最好方法就是肉體的消滅。於是對這些俘虜日軍要麼強制奴役他們修建鐵路或者機場,要麼乾脆就直接將他們屠殺,至於方法日軍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刺刀捅殺、斬首、槍殺......無論方法多麼的殘忍,日軍也照樣樂此不疲。而被俘的澳大利亞士兵中,有一多半人慘死在日軍的屠刀之下。

盟軍

1942年2月19日,為了讓澳大利亞民眾都"甘心"臣服在"大東亞共榮圈"的框架之中,日軍派出200餘架飛機向澳北部的達爾文展開轟炸。慘烈的轟炸不僅奪去了243名無辜百姓的生命,還讓澳軍付出了23架飛機、35艘艦船被擊毀的嚴重代價。這也是澳大利亞自獨立以來首次遭到外國軍隊的攻擊,這讓澳大利亞人大大加深了對日軍的仇恨。

盟軍

而澳大利亞經過這幾次的事情,國內的抗日氣氛開始空前高漲,符合兵役標準的澳大利亞男性開始積極應徵入伍,他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為戰死的夥伴來報仇雪恨。據戰後統計,整個二戰期間,澳大利亞軍隊的總兵力高達五十七萬,而當時澳大利亞群國的人口也只不過才七百萬左右,這表示十個成年的澳大利亞男性中就有八個人在軍中服役。

盟軍

一切準備就緒後,加入盟軍陣營的澳大利亞決定正式開展他們的報復計劃。囂張至極的日軍怎麼也想象不到,曾經的軟弱不堪的澳大利亞軍隊此時已經悄悄挖好了一座埋葬他們的"巨型墳墓",等待著他們的到來。


二、"蛙跳戰術"大獲全勝

時間來到了1943年初,此前囂張至極的日軍在瓜達卡納爾島和巴布亞半島的戰事接連失利,為了保證南太平洋的基地和戰略要地不被盟軍所攻佔,日軍決定在新幾內亞東北部地區不斷增加兵力,企圖建立一道固守戰略要地拉包爾的外圍防線。

而盟軍方面,根據要求首先收復新幾內亞的薩拉馬瓦和萊城,肅清附近島嶼的日軍全後,在進一步奪取新幾內亞北部沿海地區。任務完成後,盟軍將會建立一座新的海空軍基地,為未來進攻菲律賓開闢一條綠色通道。

盟軍

1943年6月30日,由美國和澳大利亞組成的盟軍部隊從新幾內亞薩拉馬瓦東南約30公里的一處海灣正式登陸,新幾內亞戰役正式打響。登陸後的盟軍開始向薩拉馬瓦發動進攻,交戰過程中日軍進行了瘋狂地抵擋,導致盟軍無法進行大規模進攻作戰。時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長官的麥克阿瑟決定採取空降作戰的策略,來牽制日軍的作戰力量。

盟軍

為確保空降作戰的成功,盟軍行動前就對日軍的空軍基地和飛機實施了多輪空襲,徹底將空中的威脅消滅在地面之上。8月底,盟軍總計集結了96架運輸機,幾千名的士兵準備正式實施空降任務。

9月5日早上8點25分,1700名全副武裝美軍空降兵從新幾內亞島南莫爾茲比港的兩處機場起飛,經過約2小時的飛行,所有飛機抵達預定空域。在指揮員的命令下,幾乎所有的空降兵都準確降落在指定地點,之後美軍依靠火力優勢成功奪取了萊城西北部的一座機場,隨後在美軍的指引下,澳軍也及時登陸。此後大量的士兵和裝備開始在該機場進行降落,空降兵與步兵共同向薩拉馬瓦和萊城兩地發動進攻。經過多日激戰,薩拉馬瓦和萊城成功被盟軍解放,日軍被迫向北部地區轉移。

盟軍

為了一舉擊潰日軍的有生力量,麥克阿瑟指揮下的盟軍採用了"蛙跳戰術"對日軍所佔島嶼和戰略要地進行攻佔。"蛙跳戰術"的實質就是攻佔一個島嶼後,不會繼續攻佔下一個島嶼,而是跳過該島嶼對其他目標進行攻擊。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了日軍的防禦火力對己方造成的殺傷,此外還可以將日軍的整體防線進行割裂,孤立和切斷日軍的補給,從而可以瓦解其囂張氣焰。

盟軍

盟軍通過該種辦法,成功收復了新幾內亞島上東部的芬什港。守島的日軍部隊與盟軍部隊展開了激烈交鋒,日軍在盟軍強大火力和靈活戰術的衝擊下死傷慘重,不得不將兵力向錫奧地區轉移,而這正中"蛙跳戰術"的下懷,集結完畢的美軍第32師於1944年1月2日在賽多爾地區登陸,一舉切斷了錫奧與島上其他地區的聯繫,日軍由於兵力不足只能再次往其他地區撤退。

盟軍

1944年4月22日,美軍在成功繞過日軍的防守線後,於當日凌晨在印尼查亞普拉(當時稱作荷蘭迪亞)成功登陸,隨後不久便對該城進行了進攻,成功全殲當地的日本守軍。此後"蛙跳戰術"在新幾內亞島上各處瘋狂展開。瓦克德島、比亞克島、諾福克島都成功被盟軍所攻佔,日軍的勢力範圍被逐步縮減,等待他們就只是最後的落敗。

1944年7月30日,隨著盟軍成功在新幾內亞最西部的桑薩波爾登陸,日軍最後的一處據點也在盟軍的炮火和衝擊下正式宣告失守。此後盟軍又發動了新不列顛戰役並在1945年8月21日完全肅清了島上的日軍,新幾內亞戰役由此宣告正式結束。


三、 正義的復仇

本次戰役,美澳兩軍共付出了約1.2萬名士兵陣亡的代價,但卻成功將新幾內亞島完全收歸在自己的手中。經過此戰,通往菲律賓的道路被徹底打通,這也為未來盟軍順利解放菲律賓開了一個好頭。

盟軍

而對曾經的狂妄囂張的日軍來說,新幾內亞戰役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地獄"。總計參戰的20萬日軍士兵,僅有大約1.1萬名士兵活著向盟軍投降,其餘的人員全部喪生在該場戰役中,損失率高達95%。由於新幾內亞島常年處於潮溼炎熱之中,被圍困的日軍不僅得不到任何補給,而且還要忍受盟軍永無休止的炮火攻擊,不少受傷的士兵因得不到救治而傷重身亡,甚至還有被活活腐爛而死的。

盟軍

由於缺少食物,日軍後期竟然會吃掉死去士兵的肉來維持體力,為此日軍司令部不得不發佈命令禁止此類事件的發生,但依然收效甚微。對日軍懷有深仇大恨的澳軍也同樣沒有放過這些殺人惡魔,澳軍士兵面對日軍屍體時,都會在頭部進行補槍來確定其是否已經真的死去;處決被投降的日軍也是屢見不鮮,戰鬥時澳軍也會想盡一切辦法置日軍於死地,總之當年日軍如何殘忍對待澳軍俘虜和百姓,現在的澳軍就會變本加厲般如數奉還。

新幾內亞戰役極大地鼓舞了東南亞盟軍的士氣,在另一場著名的緬甸戰役開始前,英軍指揮官斯利姆元帥就毫不吝嗇地對新幾內亞的澳軍士兵表達了讚許,稱讚他們打破了日軍"戰無不勝"的神話。戰後,澳大利亞也處決多達140餘名日本二戰乙級和丙級戰犯,成了同盟國中的NO.1。


結語

新幾內亞島之戰,盟軍首次採用的"蛙跳"戰術成功佔領了這座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為未來菲律賓戰役的成功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後盟軍通過塞班島、硫磺島、沖繩島等戰役,一步步地將戰線推向日本本土,打通了通往那裡的主要通道,加快了日軍的投降進程。


參考資料

1. 《二戰太平洋風雲》

2. 《麥克阿瑟的叢林戰爭》

3.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4. 《1939-1945:二戰日軍的覆滅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