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最樸實的一首小詩,短短20字,堪比李紳《憫農》

范仲淹最樸實的一首小詩,短短20字,堪比李紳《憫農》

文|丁十二

圖|《清平樂》劇照

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故事的背景是北宋宋仁宗時期,所以我們以前讀書時課本上的人物,如晏殊、寇準、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司馬光等在劇中悉數登場。

這其中尤其要重點說到的是范仲淹,梁啟超曾說過:“五千年來歷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兩個人:范仲淹和曾國藩。”

《清平樂》劇中范仲淹的扮演者是劉鈞,此前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扮演明蘭的父親盛紘,將這一角色的“圓滑世故、冷漠薄情、苦心鑽營”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很期待這一次在《清平樂》中,劉鈞能繼續帶給我們驚喜,給我們呈現出一個正直無私、憂國憂民、文武雙全的最主要的是符合大眾期待的范仲淹形象。

范仲淹最樸實的一首小詩,短短20字,堪比李紳《憫農》

范仲淹的一生,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其實也簡單。讀書時要求全文背誦的《岳陽樓記》,現在我們不一定還能背出,但卻一定不會忘記其中的一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不僅對後世讀書人影響巨大,它更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

讀懂了這句話,也便讀懂了范文正公。

今天十二與你一起讀到的這首詩,曾入選小學課本,短短20字,如果說作為這句話的註腳確實有些言重了,但對於我們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卻有四兩撥千斤之效用。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這首詩確實是范文正公最經典的一首小詩,但十二想給它換一個說法,最樸實的一首小詩,就像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樸實無華卻字字句句戳人心窩,直擊靈魂深處。

范仲淹最樸實的一首小詩,短短20字,堪比李紳《憫農》

此詩約作於北宋景祐元年,即公元1034年。當時詩人四十六歲,調任蘇州知州,當時蘇州發生水災,詩人組織民眾疏通河渠,興修水利,所以詩人常在蘇常一帶察看水情。親眼目睹江中的一葉扁舟,在風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之餘寫下此詩。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江上的人來來往往,熙熙攘攘,這些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但愛”,只愛。這些人熙熙攘攘擠在江邊上,只是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們只是為了得到最鮮美的鱸魚。卻無人注意到鱸魚的捕撈者的艱辛和危險。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詩人的目光從江上的行人轉移到江上的漁民,詩人指著江上的一葉扁舟說,你看那一葉小漁船,在風浪滔天的江面上時隱時現。此句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中的“君”是誰,既是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也是讀到這首詩的讀者。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詩人的話沒有明說,但是我們卻不難想象:詩人對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說,看到了嗎?鮮美的鱸魚是漁民冒著生命危險捕撈上來的。暗含對“但愛鱸魚美”的江上往來人的規勸。

范仲淹最樸實的一首小詩,短短20字,堪比李紳《憫農》

而漁民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捕魚,這是詩人想要讀者思考的問題。讀者也很容易想明白,因為生活所迫。

漁者只是底層社會勞苦大眾的一個縮影,詩人藉此詩反映江上漁民勞作的艱辛與危險,旨在喚起人們尤其是上層社會對民生疾苦的關注。此詩亦表達了詩人對普通勞動人民的同情與關切。

縱觀全詩,短短20字,無斧鑿痕,無華麗辭藻堆砌,無生僻晦澀之字,用最樸實的語言記錄了一件生活中最常見的小事,卻帶給我們深深的思考和情感的拷問。

讀罷全詩,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陶者、蠶婦、賣炭翁等一一浮現眼前。

同樣是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其他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勞動產物”鱸魚上,而詩人的目光卻從來沒有離開過那些“勞動者”。這便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最樸實的一首小詩,短短20字,堪比李紳《憫農》

不知道在《清平樂》中,會有范文正公吟詠此詩的畫面嗎。

你期待嗎?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