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現在還適應嗎?

古人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了“有田不耕倉廩虛,有書不讀子孫愚;倉廩虛兮歲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這樣的千古名句。其意思是:家中有田不去耕種,沒有糧食收入,倉庫就會空虛。如果有書讓你去讀,而不願意去,你的子孫後代就會愚蠢。倉庫空虛了,沒有家底,你就要度過貧乏的歲月。你的子孫後代愚蠢了,各種仁義、禮節就會越來越疏遠!那麼這句古訓還適應現在社會嗎?不著急,讓我認真、仔細分析一下,你就會知道答案了!

首先,解讀一下“有田不耕倉廩虛”這句話。誠然,對某一些人,或一部分人,它已經不再適應。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國仍然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10個億,雖然有相當多的農民,變成了“農民工”,但是,他們依然是農民,因為他們家裡有土有地。那麼,他們手中的土地都去哪裡去了呢?分析一下,有下列幾種情況。(1)承包給農業大戶,拿一點補貼。(2)給鄰居或親戚耕種,稍微意思一下。(3)自己在家的妻子或老父母耕種。(4)挖成魚塘養魚。(5)無人耕種,荒廢。近幾年農副產品的價格上不去,特別是糧食價格。使得很多農民都不想再種糧食,大有棄田不種的想法。如果這種行為、想法成了大趨勢――田園荒蕪,無人耕種。那麼糧食必然緊缺,糧價飛漲!而以糧食加工為主業的工廠,餐飲等企業將紛紛倒閉,破產,人們會為了溫飽而奔波!到那個時候再覺悟就遲了!

再來分析一下“有書不讀子孫愚”吧!我們都知道,讀書知禮義。讀書既能識字,還能懂禮節,當今社會,多讀書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是求職的金鑰匙!能啟迪人的思維,能提高工作效率……總之讀書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並且隨處可見。可是,現在農村,“讀書無用論”又有了抬頭趨勢!有的人目光短淺,家長沒讀什麼書,對自己的子女讀書,都抱著不聞不問,得過且過的態度。完成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就認為萬事大吉了,反正不讀書在外務工也能掙錢!學生也認為讀不讀書沒什麼區別,天天在校混水摸魚,做一天和尚連一天鐘也不想撞。終日無所事事,不聽教師勸告,不懂禮節,不思進步。掛著羊頭,賣著狗肉,其實在校什麼東西都沒學到!到是玩遊戲水平越來越高了,玩手機越來越順溜了。這樣下去怎麼得了!會形成惡性循環,子孫也會有樣學樣的。所以“有書不讀子孫愚”是有道理的!

我們的先輩們因客觀原因,沒有條件讀書,感到深深的遺憾。可是到今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呢?!難道還要將“子孫愚兮禮義疏”這句話傳承下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