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春秋」五原車令(上)

張巖 李彩霞 包頭博物館 ➥

包頭博物館於 2014 年底徵集到一枚“五原車令”印。文章結合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對此印所反映的歷史信息進行考證,認為此印為五原郡掌管車馬的官吏——車令所佩戴的印信。漢代職官制度中未明確記載郡設車令一職,此印恰可補史之缺。印文中“五原”為今內蒙古包頭地區,此印不僅對包頭具有歷史價值,在書法史、印史、文字發展史上均具有較高的價值。

2014 年底,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徵集到一枚漢代“五原車令”印。該印銅質,瓦鈕,印面呈正方形,邊長 2.5 釐米,造型古樸、簡練,鑄白文篆書“五原車令”四字,字體方正,端莊穩重。本文結合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對此印考證如下。


「九原春秋」五原車令(上)


“五原車令”印

“五原”指漢代五原郡,即今天的包頭地區,為漢朝北方邊塞,是漢匈碰撞的最前沿地帶。《漢書·地理志》載:“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戰國時期,五原屬趙地,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婁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九原為雲中郡轄縣,五原地區位於九原縣西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始皇帝派蒙恬取河南地,始置九原郡,治九原縣。秦末地入匈奴,郡廢。至漢武帝元朔二年(前 127),“遣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五原郡包括“十城,戶四千六百六十七,口二萬二千九百五十七。九原、五原、臨沃、文國、河陰、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陽,北有陰山”,也就是今內蒙古後套以東、陰山以南、包頭市以西和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等。西漢末期,朝廷無暇北顧,“東漢初匈奴南單于分部眾屯此,末年廢”。


「九原春秋」五原車令(上)


關於漢代五原郡治所,《綏遠通志稿》中記載:“九原故城,漢五原郡屬縣,亦即郡治所在也,戰國時為趙地,秦並六國,置九原郡,漢改郡名五原,仍治九原城。”酈道元《水經注》亦載:“河水又東,經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據張海斌先生考訂“位於今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政府西北約800 米的麻池古城遺址或與漢代五原郡有關”。

麻池古城遺址分為南、北兩城。兩城城角相接,呈斜“呂”字形,南北總長 1200 米,東南總寬 1040 米,總面積約為 100 萬平方米,夯土城牆部分坍塌,最高處 7~8 米,城牆兩側及城內耕地中遍佈殘磚、斷瓦及罐、盆、碗、豆等陶器殘片,常有五銖錢、銅鏃等出土。“古城周邊墓葬出土有東漢建寧三年(170)的平原相墓碑,‘單于和親’‘單于天降’瓦當,‘安陽’‘平陽’‘襄垣’‘中都’‘ 氏’‘戈邑’錢文的方足布,以及銅博山爐、黃釉陶樽等典型漢代文物。”張海斌先生認為,“麻池古城北城為秦九原郡治所九原縣城、漢五原郡治所九原縣城,南城為漢五原郡五原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