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愛,如何給,給多少?

我愛福州


主要鍛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這一點我老婆做的很好,她會讓他自己穿衣服,撿垃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子的動手能力明顯加強,並且能夠做到不耐其煩的教導。而我不行,總是包辦粗獷,使得孩子有依賴性,殘酷的剝奪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說是幫他其實是害他。對於孩子一定要言傳身教,最近發現兒子的好的生活習慣都是跟我們學的,而我們本身沒有教過他。比如說擦桌子,把垃圾撿到垃圾桶,幫奶奶捶背等等。愛孩子就是授之以漁而非魚,做人道理最重要,其他的後天都可以學習。


我和你無邊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家庭家族做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一直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所有志士共同追求進步的人生目標。一個人想要立足於社會,首先要搞好自身修養,要治好家才能有所作為,而孩子的教育問題便是齊家的一項最為關鍵的問題:對於孩子怎樣教?怎麼愛?如何給他愛?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涉及到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一個家庭的興旺傳承,一個家族的沿襲和強大,一個國家的富強和民生。

值得稱道的是中國古代的對孩子的傳統教育,在一些名人大家的基礎家教中,其中一些經驗和方法對我們今天的人們仍然有深遠的借鑑作用,除了言傳身教,他們有些獨特的方法在今天這個浮躁的環境中猶如一道靚麗的風景還在深深地影響著你我,比如家書。他們的這些家書,有很深的思想見地,尤其在論及為人處世方面的哲理和經驗,有許多格言和警句,一直為後人所稱道。

從古至今,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棟樑。中國自古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金榜題名,一夜成名天下知,鯉魚跳龍門,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沒有那一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垃圾成為人渣。

那麼家庭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心智的磨鍊,思維的判斷,能力的擴展有著扭轉乾坤之功效。對孩子不要溺愛,要培養他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心性的培養,要三觀正,心理健康,體格健壯,要有自己獨立的東西,有志有恆有見識。說得難聽點,即使培養不出來一個成功品,也不要培養出一個廢品,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社會上這樣的家長太多了,這樣的孩子也不少。

你能生下孩子,也要盡你最大的能力去培養孩子,孩子的人生最終還要靠他自己走下去,你不能全權大包大攬。你生下了他的人,也要儘量培養他的心,給他最好的教育,給他最好的保障,扶他騎上馬,在助他一程,幫他看好方向,能做到這些,我認為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家長,給他的已經足夠了。至於剩下的就是孩子表演的舞臺了,你可以遠觀,可以鼓掌👏,可以哭可以笑了。我是漢水江哥,與大家共勉。


漢水江哥


孩子會被寵壞嗎?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認為,不會寵壞,對孩子的愛是永遠不夠的。該寵還是不寵,都有支持各自觀點的無數案例。家長們認為,寵愛沒有問題,但補償之愛有一點點不妥。

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在內心酬賞自己?

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在補償愧疚之情?

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替孩子思考?

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愛我們自己的夢想?

對孩子的愛,如何給,給多少,都是應該細緻討論的問題。

偏執之愛:該給他最好的嗎

小BB的媽媽,有點偏執,她抱怨自己的婆婆,居然給小孩子用一張舊的毛巾洗澡,她說,自己和孩子的爸爸從孩子一出生就打定出意,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當時,她一看到毛巾是舊的,眼淚就嘩啦啦地流出來了,就覺得孩子受委屈了。為此,她和婆婆吵了一架,婆婆說,誰沒養過孩子,毛巾舊點有什麼關係。

問:新媽媽堅持要給孩子最好的,她和婆婆的問題如何解決呢?

一、給孩子好的應該,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毛巾只要乾淨柔軟就行了,未必一定是新的。新媽媽有時候覺得對孩子好,是對自己懷孕辛苦的補償,其實也不用太偏執了。

二、新媽媽的方法不對。可以對婆婆說,買了一條新毛巾,給孩子用吧。我用這條舊的就行了。這樣可能她就接受了。沒必要爭執。相信奶奶也想給孩子好的,只是從她的角度來說,已經夠好了而已。

是孩子需要,還是自己需要

當然給孩子好的絕對沒錯。

有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是孩子需要,還是我們自己需要,我們需要自己感激自己,為孩子盡了全力。媽媽在這樣的想法的激勵下容易變得盲目,也愛得盲目。

要記得還有很多可以給孩子。平和的心境,對生活的態度,有關愛的教育,都重要。不要爭一時半刻。

補償之愛:答應他的要求對不對

三歲的女孩子,上了半年的幼兒園,全託,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哭起來悲切得感天動地。週六的時候爸爸媽媽經常會帶她出去玩,走過小區的商業區,路過一家玩具店,每次都要買一個小汽車,雖然是女孩子,但從小和男孩子一樣,就是喜歡小汽車。姑姑每次到廣州,總是送一個巨型車。爺爺奶奶也是一樣,知道送她車最開心,索性也送車作為禮物。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樣,平時難得給孩子買東西,既然買,就買她喜歡的。

但爸爸媽媽感覺有問題,比如每次路過玩具店都買一個小汽車,如果不買,她就會大哭,哭到你買為止。

問:父母覺得,全託的孩子,父母已經有點愧疚了,孩子這點要求再不滿足就過意不去了,但她的每個要求都滿足,應該嗎?

一、應該。小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也許在她看來都是合理的,在她不理解這是個不合理的要求的時候,你拒絕她就是傷害了她。可以慢慢讓她選擇,是想買一輛車還是要買一塊上幼兒園用的小手帕。

二、應該。與其讓她哭鬧達到目的,不如一開始就告訴她,你這星期在幼兒園的表現很好,媽媽可以獎勵你一個小玩具。

三、買不買在其次,關鍵是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習慣,什麼情況下可以買玩具。比如可以教育她,一個星期可以買一次玩具車,而不是每次路過玩具店都要買。在規則內滿足她的要求,超過規則就要嚴格控制。

孩子會寵壞嗎?

孩子會被寵壞嗎?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認為,不會寵壞,對孩子的愛是永遠不夠的。該寵還是不寵,都有支持各自觀點的無數案例。家長們認為,寵愛沒有問題,但補償之愛有一點點不妥。主要是不能破壞規則。比如說,平時不隨便買玩具,到週末就可以隨便買,這就破壞了規則,容易破壞孩子的生活習慣。

結論是,寵愛可以,溺愛不行。但別嘗試用物質的方法去愛孩子。

“圈養”之愛:能讓孩子和壞孩子在一起嗎

孩子兩歲,正是喜歡模仿的年齡,保姆每天都帶孩子去院子裡面玩,漸漸地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學會了許多壞毛病,比如吐口水,比如踢人。家裡沒有人教孩子這些,發現院子裡有很多孩子是這樣,所以“是在外面學壞了”。讓保姆減少帶孩子出去的次數。有人提議,應該搬家到“高尚社區”。

問:古代孟母擇鄰而居,今天需要這樣嗎?

一、不需要。關鍵是父母要多跟孩子在一起,告訴孩子對錯。

二、不需要。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總會學到壞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讓孩子和其他同齡人在一起。有時候孩子學吐口水等,無非是想引起注意,倒不見得是“學壞了”。你不去強調,反而沒事。

三、不需要。不贊成從小讓孩子把人分類。更不能簡單地分成“好人”與“壞人”。這樣的想法比壞的行為習慣更壞。

“圈養”還是“放養”

參加討論的一位父親介紹自己教子經驗,他的兒子很聰明,對文字敏感,兩歲的時候,嘗試教他認字,一天教幾個,全部可以記住。但讓孩子學習認字目的是什麼呢,自己也說不出來。所以放棄了這個“教學計劃”。

他開始讓孩子在外面野,還有一年送到老家鄉下去“野”,打架,扔泥巴,愛幹什麼幹什麼,甚至學會鄉下罵人的土話,他們也不在意。現在孩子上學了,沒有學壞,既不打架,也不罵人,仍舊是很愛學習的小神童。更重要的是,可以感覺到,他的心靈很健康。

這位父親的看法不知道用什麼理論可以解釋,但大家覺得這是一種可以借鑑的教育孩子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