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這是蘇軾寫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的首尾兩句一模一樣,均為“廬山煙雨浙江潮”。
詩詞和文章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重複度,文章講究開頭和結尾相對應,但是作詩卻不能重複,不然一首詩可就廢了。難道是蘇軾犯了這種常識性錯誤嗎?
自然是不可能的。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軾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一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一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寫下了此詩。
......................................................................................
......................................................................................
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和錢塘江宏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我)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然而,如此簡單的一首詩,卻蘊含著不簡單,後世解讀者甚多。筆者比較喜歡的一種解釋是,這是人生不同階段的寫照。第一句是說年輕人,朝氣蓬勃,當以入世為主,頑強拼搏;最後一句是說經過多年拼搏後,年老了,但可能依舊對這個社會有很多不滿,這個時候,要學會放下,看開一切,去悠閒觀景。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豐富多彩,經歷也是大起大落,並深受儒釋道三家的影響。佛家有三種境界,第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蘇軾這首詩,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他在經歷了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坎坷之後,總結而出的哲理性語言。
文章最後,送上一段笑話:在看完《觀潮》之後,甲憤憤地說:這是什麼破詩,頭句和尾句一模一樣!
乙微笑著說:這詩是蘇軾寫的……
甲略有尷尬地說:哦,是蘇東坡寫的,這就說得通了。首尾兩句,詞句相同然而含義各異,實乃曠世之佳作呀!這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經典話,我家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魯迅先生笑而不語。
這或許也是我們偉大漢語的神奇處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