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勃羅·聶魯達出生於智利,是當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拉丁美洲詩人之一。他開創了拉美詩歌的新紀元,既是關注智利、拉丁美洲乃至人類命運的政治詩人,又是感情經歷豐富,抒寫了眾多傳世情詩的愛情詩人。

聶魯達的一生波瀾壯闊,也富有詩意。他曾經三次來到中國,與茅盾、艾青、宋慶齡等人交流,也為繁體字“聶”做出了極其浪漫的闡述——“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廣為流傳的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分別出自他的青年時期和晚年時期。1924年,僅僅20歲的聶魯達出版了《二十首情詩與一首絕望的歌》。這部詩集讓他聲名鵲起,也留下了不少經典名句,例如“我要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櫻桃樹上做的事情”,“田野裡的麥穗,被清風的嘴巴吹彎了腰”。

前期的詩集沒有指明所寫的對象,風格以浪漫主義為主,語言直白熱切,想象力天馬行空,大地、星星、晚霞、疾風、蝴蝶等自然意象重複出現。而後期情詩則以1952年《船長的詩》和1959年《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為代表,並且都獻給了他的第三任妻子瑪蒂爾德·烏魯蒂亞。

聶魯達病重之際,正是這位姑娘任勞任怨地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在聶魯達去世以後,她整理出版了他的作品,讓詩人的靈魂永存於世。兩人是風雨同舟的精神伴侶,瑪蒂爾德也真正走入了聶魯達兼具感性與理性的愛情世界。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1959年,聶魯達已經55歲了,在這個階段,他寫下的情詩中同樣存在大量象徵符號,但因為經歷了長期生活的磨礪和政治的洗禮,詩歌在浪漫主義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合了象徵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不僅表現了愛情的純粹與美好,更在情詩中留下了關心民間疾苦和期盼世界和平的影子。

《二十首情詩與一首絕望的歌》、《船長的詩》和《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都是世界級經典作品,也是拉丁美洲詩歌的高峰之作。聶魯達用唯美的意象來詮釋自己對愛情的理解,折射了年齡和閱歷帶來的眼界變化。

從青年時期的“群群夜鳥啄食著第一批星星,它們的閃爍如同我愛你的那顆心”,到晚年時期的“你為何如此急速地將你的溫柔之火,傾洩於我生命冰涼的枝葉上”,我們能窺見詩人精神疆域的一部分。他怎樣定義愛情,愛情的範圍有多廣,愛一個人是如何表達的,這些問題都能在詩歌中一一找到答案。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相似的意象符號,在三部情詩集貫穿始終,與愛情密不可分

在解讀一首詩的時候,大家往往會關注詩人對意象的運用。中國古代文學家寄情於景,借物喻人,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秦觀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被王國維評價為“有我之境”,正是這個道理。

<code>《人間詞話》: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
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code>

而從符號學的角度來說,詩歌的意象是“以客觀存在為基礎,卻迥異於其原態的情感表現的藝術符號”,融合了詩人的主觀思想,也反映了詩人的心境和情感。

在聶魯達的情詩集裡,我們總能看到他用相似的意象來描繪愛情。這種手法貫穿了三部曲的始終,也展現了聶魯達至情、至性、至美的藝術追求。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 土地:可以信賴和依靠的生命之源

《二十首情詩與一首絕望的歌》:“霞光落進了你的眼睛,可愛的姑娘,地上的長春花,大地在你心裡歌唱!”

在詩集的開篇,聶魯達把女性的身體比作大地,因為人類生存發展離不開大地,花草樹木、鳥獸魚蟲、世間萬物,都要從大地產生。而在詩集的第3首,他再次強調了土地的積極涵義。愛人使他著迷,地上盛放的花朵如同怦然心動的愛戀,帶來了芬芳和愉悅,生機勃勃。

《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

“我的愛是在土中待命的煤炭。”

“自萬物沉積寂以來,從糾纏的藤蔓所統領的丘陵地,到荒涼的銀灰色大草原,大地的每一片美景都是你的翻版。”

這些話語,全部都是聶魯達對瑪蒂爾德·烏魯蒂亞的讚頌。愛情若要持久,必須像大地一般,經得起風吹雨打,經得起海枯石爛。在詩集的末尾部分,聶魯達用“如此當大地接受我們的擁抱時,我們將融合成一個死,永遠活在吻的永恆之中”,表達了他的愛情理念——大地是他的最終歸宿,人總會長眠於地下,但是愛情不會隨著死亡而消逝。

大地是聶魯達情詩中非常重要的象徵符號,它本身代表的深沉久遠和安全感,正體現了愛情的牢不可破、相濡以沫,以及大自然的創造力、生命力。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 火:飛蛾撲火般的熾熱之戀

火苗躍動,彷彿一顆心正在不知疲倦地跳動。濃烈的感情難以抑制,就像越燃越旺的火在心中迸發,令人溫暖,也有可能把人燙傷。這就是詩人眼中帶刺的愛情,未必一帆風順,但是刻骨銘心,就像飛蛾終究願意撲向火光。

《二十首情詩與一首絕望的歌》:“燃燒,燃燒,竄出火苗,火星飛濺到樹上。轟然倒下,劈啪作響。大火,大火。我的心帶著火花的燙傷在跳舞。”

數個短音節的詞,快速地表達出詩人的急切、憤怒、暴躁與悲愴之情,彷彿他正在火中起舞。火所代表的高溫、明亮色彩和爆裂形態被巧妙地賦予了人的情感,正如求而不得、輾轉反側的思念。

《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死亡只不過是塊遺忘的石頭。我愛你,在你口中我親吻喜悅。讓我們撿拾薪柴,在山上生火。”

火象徵著“有情人終成眷屬”之前所遇到的困難和危險,而堅守和信任總是能超越所有的艱難險阻。火焰的出現,如同他最愛的姑娘點燃了愛情。火焰在黑暗中發出光亮,如同詩人在黑暗混沌中找到光源,臣服於光,追尋著光。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 風:傳遞愛情訊息的信使

風象徵著自由和活力,它的吹拂能夠打破地域的距離,傳遞兩人相愛的信號。

《二十首情詩與一首絕望的歌》:“我的心聲在尋找著和風,為的是能吹進她的耳中。”

風總是吹走舊的物質,帶來新的事物,也能吹走憂鬱,帶來歡樂,向愛情播撒希望和生機,引領人們回憶曾經相處的幸福時光。

《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我要你的耳朵仍然傾聽風聲,我要你嗅聞我倆共同愛過的海的芳香,繼續漫步於我們走過的沙灘上。”

風聲不會停息,即便分隔千里,另一人的思念仍然能通過風來傳遞。風表面上是傳遞愛情訊息的信使,從更深層次來說,意味著愛人之間的心靈聯繫,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年輕的愛情擁有浪漫主義色彩,成熟的愛情積累現實主義內涵

雖然浪漫主義在聶魯達的情詩三部曲中都佔據著重要地位,但是晚年的詩人更注重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

對於一個經歷過歲月風霜的人,他的思考不會停留在充滿幻想的“看雪看星星看月亮”,而是會把人間煙火氣注入空靈的愛情。年歲漸長,聶魯達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同樣獲得了珍貴的記憶,如同每對夫妻都期盼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聶魯達並未指出早期的情詩《二十首情詩與一首絕望的歌》獻給了哪位姑娘,有學者推測這21首詩分別與三位女性有關。她們給予了聶魯達書寫情詩的靈感,然而最後都沒有長久地攜手走下去。

而晚期的兩部情詩集,都與聶魯達第三任妻子瑪蒂爾德·烏魯蒂亞有關。他們共同經歷了秘密戀愛、婚後恩愛、照顧扶持等一系列事件,所以這兩部詩集除了描寫愛情的堅貞可靠,更強調了愛情的來之不易。

《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正午時分你的屋子聽似一列火車:蜜蜂嗡嗡叫,鍋子在歌唱,瀑布替細雨的作為編寫目錄,你的笑聲紡織出棕櫚樹的顫音。”

這些樸實的語言還原了妻子在廚房裡做飯的場景,勤勞的“蜜蜂”象徵著兩人忙碌而甜蜜的相處之道,詩中增添了“家”的歸屬感,這是早晚期情詩之間最大的差別。

年輕人的愛情常常是浪漫的,或溫柔繾綣,或敏感多思,或急切執著。而中年人的愛情則有血有肉,削弱了夢幻感,增添了真實性。聶魯達擅長把漫長的愛情歷程和心靈感受融入自己的生命進程,這既是愛情觀念改變的必經之路,也是個人成長的必然結果。

不同時期的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感大不相同。詩人晚期已經不再像20歲青年人那般迷茫和莽撞,而是在歲月沉澱下變得成熟穩重,脫離了短暫的迷戀,更加在意長相廝守的感情,這便是詩人愛情眼界的變化。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隨著閱歷增長,博愛超越了小愛,描寫愛情也心懷眾生

聶魯達不僅是一位愛情詩人。更是一位政治詩人。他見證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也在擔任外交使節期間,目睹了殖民地社會的悲慘現狀。

雖然愛情依然是聶魯達人生中的一大主題,但是他的視野已經超越了兩人之間的“小愛”,開始追求自由、平等、博愛。

晚期情詩出現了大量早期情詩所沒有的意象符號,如穀粒、麵粉、麵包。聶魯達把瑪蒂爾德美好的身體部位比作麵包,同時麵包又代表著豐收的季節和理想的生活。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

“穀物在收穫季節高堆,在你體內,麵粉也在幸福的時節發酵。”

“我為天下人祈求麵包和主權,為前途茫茫的工人,我祈求田地,但願無人要我歇止熱血或歌唱。然而我無法棄絕你的愛,除非死亡到來。”

糧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在聶魯達的時代,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民族獨立運動的背景下,仍有許多民眾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大地可以產生穀粒,穀粒可以產生面粉、麵糰、麵包,聶魯達熱情地歌頌了“麵包”象徵的幸福意義,也關懷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普通人。

此時,詩人對愛情的理解不再侷限於感情層面,而是兼顧了維持愛情所面臨的物質難題。同時,愛情也成為了他奮鬥不止的精神支柱。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船長的詩》:“我帶著一雙疲憊的眼睛歸來,有時看到了並未變化的大地,但當你的笑升向天空尋找著我,為我打開了你生命的所有大門。”

聶魯達用“大地”隱喻了難以動搖的陳舊制度,描述了長期參與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只有愛人的笑容能夠給予詩人安慰,使他有動力繼續前進。真正的愛情不會高高在上,也不會脫離實際,瑪蒂爾德鼓勵聶魯達追尋理想,兩人相互扶持,這一切使得感情具有深厚的根基和深刻的共鳴。

豐富的人生經歷讓聶魯達的晚期情詩得到了昇華,也證明了優秀詩人應該具備的眼界和素養。他永垂不朽的文學影響力與藝術成就,離不開他心懷眾生的博大胸懷。

在聶魯達逝世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出殯,手挽著手唱起了國際歌。他們呼喊著:“巴勃羅·聶魯達,過去、現在、永遠是戰友!”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結語

作為拉丁美洲文學的一座豐碑,聶魯達的情詩具備浪漫主義、象徵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特點,總能留下無限的想象和探索空間。詩中唯美的意象,吸引了無數人為之沉醉。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對愛情的體驗和感悟都大相徑庭。只要用心揣摩,年輕和成熟的愛情都會有動人心魄之處,在時間長河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熠熠生輝。希望大家在品讀聶魯達情詩的同時,都能拓寬自己的愛情眼界,學會更好地去愛一個人。

聶魯達情詩三部曲:唯美的詩歌意象,折射不同年齡的愛情眼界

這裡是東風願卿,一個旅行、文史和音樂愛好者,願你我都能溫柔地看待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