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

站在鵝棚前,譚禮興奮不已。兩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旱地。如今,除了已經建成的12個鵝棚外,就是工地上正在緊張施工的工人們。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這是東西部合作的一個項目,初期建設用地為100畝,將於今年7月份完工。”譚禮用手指著一排排已建成的鵝棚和正在建設中的鵝產業園,告訴記者,鵝產業園區是李子溝村的集體經濟,建成投產後該村219戶農戶將全部受益。

  譚禮是昆明市稅務局派駐李子溝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2018年3月來到該村任職,是鵝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的見證者。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他告訴記者,李子溝村鵝產業園於2018年開始籌備,2019年正式動工,整個項目吸收了東西部合作資金350萬元和街道辦事處整合涉農資金共計700萬元。目前已建成的12個鵝棚,每個能養殖1000只左右蛋鵝,整個養殖規模能達到10000只以上。

  “洋芋脫貧鵝致富,瓜果飄香李子溝。鵝養殖業作為李子溝村三大產業之一,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李子溝村的農戶能通過參與鵝養殖來實現增收”。譚禮自信的說。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李子溝村距東川城區26公里,最低海拔2450米,屬高寒山區。由於歷史和自然等因素制約,該村經濟基礎薄弱,被列為“省級貧困村”。昆明市稅務局和東川區委宣傳部作為該村掛鉤單位,共派出102名幹部到村參與結對幫扶,172戶670人貧困戶都有一位幹部結對幫扶。兩家單位的黨組織與李子溝村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活動,以扶貧與黨建“雙推進”為平臺,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紮實有序地推進扶貧與黨建“雙推進”。同時,兩家單位各自發揮職能部門的優勢,幫扶李子溝村脫貧攻堅上新臺階。協助李子溝村“兩委”提出了“一中心三園區”(民族文化旅遊接待中心、洋芋產業園、白鵝產業園、百畝果蔬觀光園)的發展思路。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扶貧印記|厲害了!它居然是李子溝村農戶們的“財神爺”

  李子溝村委會主任蘇亞江介紹,她所負責的公司通過考察,發現李子溝村的區位優勢適合培育蛋鵝種苗,而種苗培育產業有利於帶動全區乃至周邊地區發展鵝養殖業,並以承租的方式負責經營鵝產業園區的同時,能有效帶動李子溝村219戶農戶參與到鵝養殖中,並通過合股經營的方式來實現增收,並能為當地農戶提供15個左右的就業崗位。同時採用“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形成三方合力,企業將技術帶到村裡並負責銷路,農戶參與養殖。


作者:本報記者 張居正 亓鴻 何健美 蔡林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