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科技互聯網公司頻頻曝醜聞,是踩到了這根底線

近期國內各大互聯網企業都曝出了一系列問題,近的來說,滴滴順風車事件影響最廣,還有自如租房的甲醛事件等等。

這些事件無疑都撥動了人們的最敏感神經,當企業止在盈利而忽略用戶的基本權益的時候,用戶自然會“拋棄”它們,這是不可逾越的底線。

巨頭科技互聯網公司頻頻曝醜聞,是踩到了這根底線

事實上,這些案例並非只是在國內出現,在這一年裡,國外的Uber創始人兼CEO卡蘭尼克頻頻曝出醜聞而被換下,Uber也從“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創業公司”跌落到“世界上最不正常的公司”,這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滴滴在國內的龍頭地位,為滴滴曝出問題積蓄著看不見的力量。

還有Facebook的數據洩露醜聞都暴露出了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由於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存在,創業的機會大大提高,技術理念的價值某些時候超過了資金,普遍的互聯網企業把佔領互聯網用戶作為第一目標,堅信當用戶數量達到一個量級的時候,帶來的利益會蓋過一切。當數據的增長成為了投資人的最重要指標時候,很難說公司的發展不會埋下一些潛在的雷。

巨頭科技互聯網公司頻頻曝醜聞,是踩到了這根底線

相比於國外的這些互聯網企業,國內的其實存在的隱患更大,舉個例子,在美國,用戶的法律意識會強很多,當各大企業出現損害用戶利益的時候,用戶通常會聯名通過法律手段去維權,給企業造成很大的危機感,從而促使企業做出改變,國內的情況下,很多互聯網用戶還只是停留在抨擊層面,而少了實際的法律維權行為。

另外一個方面,很多互聯網企業對於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非常不重視,像數據信息洩露被買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根源還在於企業沒有保護好這些數據,甚至肆意賣信息。

巨頭科技互聯網公司頻頻曝醜聞,是踩到了這根底線

國內的科技的發展落後於國外不僅是在技術水平上,更是在意識態度上,發展技術佔領市場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保護用戶的權益以及自己的品牌的打造和維護,比如滴滴的順風車事件就是典型的一種缺少競爭者後的管理倒退的現象。

縱觀歷史,那些常青偉大的企業都是未雨綢繆,保持危機意識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