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愛情電影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其中探討的種種愛情形態涵蓋了無數可能性。在愛的概率宇宙中,你無法控制丘比特之箭射向何方,還需要審慎面對普世之見和律法的規訓,愛的達成似乎象徵著感性和理性的和解,如同傾倒化學試劑——也許這樣做可以使愛升溫?加入哪些元素才能使愛穩定下來?感情沒有標準答案,我們與生俱來的性格因子在燒杯裡炸成了一股熱浪,作為蹩腳實驗員的我們只能試探性地摸索“配方”,力圖使愛達成自己滿意的形態。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愛情電影呈現的多是前人試驗的成果,在愛情電影當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是怎樣的兩個人擦出了愛的火花,面對這火花他們都做了些什麼,結局又是如何?愛情電影映照著我們每個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而在幸福、順暢且優美的愛情故事之外,很多創作者把鏡頭對準了磕磕絆絆的愛、無法言明的愛、被懲罰著的愛、幾近衰竭的愛……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自身的境遇,也許會比電影中的更離奇。

《去他*的世界》

無條件的愛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眼下的世界爛透了,像一顆熟過頭的桃子。可是人一旦陷入愛情,就會覺得世界變得有些不一樣:原本不愛學習的人開始早起去自習室佔座,原本痛斥消費主義的人開始隆重慶祝每一個人造節日,原本膽小怕事的人開始“多管閒事”,原本對周遭生活失望透頂的人開始積極對抗。說起來很俗套,但是事情的確如此,愛讓人變得格外不同。

英劇《去他*的世界》裡,男主角James自認為是沒有感情的心理變態,女主角則刻意反叛,本能般地對周遭的人惡言相向。兩個與環境格格不入的少年少女出於對成年的恐懼和對原生家庭的逃避心理,各懷鬼胎地一起逃離小鎮。途中搶了劫,殺了人,卻始終試圖互相拯救。雖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很多行為未免徒勞,但對於少年人來說,正是這樣的不計後果、身心的疼痛和撕裂,才使他們真正開始嚴肅面對“愛為何物”這個恆久的疑問。影片結尾,James決意獨自承擔一切罪名,他拼命向海裡跑去,獨白說“我剛滿18歲,我覺得我明白了人對彼此的意義。”

電影裡有千奇百怪的愛情,但這是很多人憧憬的那種,兩人一起對抗世界、無條件的愛。我們愛看,是因為奮不顧身和自願犧牲正在成為當代社會中罕見的浪漫,而之所以浪漫,是因為在我們對愛的認知裡,這代表了愛的最高境界。

為什麼少年時期的愛情裡,我們更願意為對方犧牲自己?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很淺白:因為我們就是這樣學會去愛的。少年時期的我們幾乎是出於本能地認為世界黑白分明:我難以面對的事情,如有人願意與我並肩,他或她就成為我的共同體;如果我的世界是灰暗的,對方就是灰暗世界裡那道唯一的光,“愛”則是盡我所能讓這道光永遠不要熄滅,所以有了守護和自我犧牲。少年之愛的鋒利和青澀如同寒光凜凜的刀子,認準方向不顧一切地割下去,哪怕割到自己血流如注也甘之如飴。

儘管不是所有人都幸運,能以愛情這個終極武器抵擋人生的虛無,儘管奮不顧身的愛也往往持續不了太長時間,它或是潦草結束,或是被另一種愛的狀態取代,但在每一段親密關係中,那些努力想讓對方快樂、無條件愛對方的時刻仍然會不斷閃現,那也正是我們內心最為激烈、使我們最為強大的時刻。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道德困境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我想要的不過是活得像我自己,不會動搖,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可以活得像自己。”這句話從電影《獨自在夜晚的海邊》裡的女主嘴裡說出,一點也不令人詫異。倒不是說她原本就是個軟弱、毫無自我的人,事實上恰好相反,過去的她有自己熱愛的演員事業、有時常喝酒聊天的同事和朋友,一切都很好,她一向活得獨立、漂亮、自我,直到這段隱秘的、與有婦之夫的戀情出現。此刻,她成為一個無奈失去情人的女人,在徘徊中失去自我,卻依然掙扎,試圖在鐐銬般地關係死結中找到餘留的空間。

這部電影在講愛的道德問題嗎?恐怕不是的,它講的是無法達成的愛。愛是自由的,但在道德面前,愛的自由如臨大敵。如果說無條件的愛代表兩個人一起對抗全世界,不被公允的愛就是一個人踽踽前行的孤獨旅程。沒有人能夠光明正大地站在道德的對立面,也就意味著陷入這種關係裡的人無法改變必須一個人從羈絆中走出、直面孤獨的事實。

一件事因為與普世的道德標準為敵而無法完成的感覺就像是對著空氣打架,無力又疲憊,更何況這件無法完成的事情是愛。在這樣的情形中,愛不僅無法達成,並且在一個嚴苛的社會文化體系中,它還不可言說,對於女性來講尤其如此。這意味著深陷其中的兩人無法從身邊的人那裡獲取任何支持,只能把情感寄託在對方一人身上,唯有偶爾偏安一隅的時刻才能獲得些許寬慰。

電影裡多的是不顧一切私奔的浪漫故事,但那終究只是電影,在更現實的世界裡,關係中的一方往往提早抽身,留給另一方的則是無止盡的、孤獨又漫長的等待,不是等待一個美好的結局,而是等待自己能從隔空喊話的羈絆中掙脫出來。

等待的壓抑和委屈如同霜降,讓人即使笑起來的時候神情裡也藏不住憂鬱的底色。有時候明明是兩個人,卻比自己一個人更孤單;有時候心裡裝另一個人裝得太滿,擠壓了自我的空間;有時候喝著酒、聊著天,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直到又一次,你走著走著突然蹲下開始哭泣,周圍的人都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分鐘之後,你整理好情緒站起來向前走,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面無表情地往人生的前路繼續走去。

《龍蝦》

規則與邊界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電影《龍蝦》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虛構的社會,社會中居民的婚戀必須遵守當權者制定的規則。根據規定,單身者要被集中送到一個酒店裡,在一定時間內如果他們不能找到絕對匹配的伴侶,就會被轉化成一種自選的動物。

男主大衛在酒店中尋找伴侶失敗後,逃到了酒店外面的森林,森林裡居住著逃亡的單身族群,同樣的,這個族群也有相應的規則,即他們不能與人相愛,否則將會遭受致命的懲罰。

這兩種規則模擬了當社會對愛慾存在兩種規訓方式的時候,人如何周旋其中、尋找自己的安身之處,同時也探討了規則和邊界的問題——當權者有權利去定義什麼是“正確”嗎?如若不巧,當你的愛被判定為“錯誤”,那麼即使這愛發生得再自然不過,在律法之下,也如同套上塑料袋的魚,望著環繞自己的水卻無法親近,直至窒息。

大多數情況下,人總是以自我為基準線。一部分人企圖按照自己的標準規訓另一半,為的是實現絕對的匹配,證明愛情的存在、婚姻的意義,然後獲得婚姻這種被社會認可的成功;另一部分人堅信不會有絕對的匹配,也進而不相信世上存在絕對的愛情。匹配的愛,或者彼此妥協後看似匹配的愛或許存在,但不容易尋得,於是社會為匹配成功發放獎勵,為單身者套上自掘墳墓的枷鎖。

我們所認知的社會對“成功的愛情”有大致相同的定義,比如在某些事情上絕對匹配、男性必須負擔起掙錢養家的責任、女性則需要為照顧家人傾注更多精力,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這樣的模式似乎更成功、更利於生存,於是社會也傾向於將這樣的規則延續下去,它時刻在告訴愛情關係中的雙方,如果不按這套規則行事,你將受到或多或少的懲罰。

然而,順從就會獲得成功的愛情嗎?接受規訓的婚姻就不會破滅嗎?《龍蝦》裡,逃入森林的大衛在單身族群裡與另一個單身者相愛,他們有一樣的愛好和一樣的特徵,在單身族群的規則裡,大衛仍然是一個反抗者,他想帶著愛的人回到一種他願意接受的規則中去。但故事沒有就此結束,他愛的人在族群首領的引導下假裝失明,以考驗大衛的真心。為了滿足匹配標準(此情形下為“同患一種生理缺陷”),大衛戳瞎自己的雙眼,回到酒店,最終仍是匹配不得,大衛變成龍蝦遊入大海。

《紐約的一個雨天》

門當戶對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每年春節,一定有類似這樣的新聞出現:小夥帶女朋友回老家過年,回來之後女方提出了分手。故事中的“老家”極有可能是個富有的村鎮,女方也未必是家財萬貫,看上去並非貧富差距懸殊的兩個家庭,卻很難走到一起。原因之一在於,這不只是一個純粹的金錢問題,當代大城市棲息的“鳳凰男”、“鳳凰女”也許追尋只是一種嚮往的生活方式、一種因締結婚姻而達成階級躍遷的可能性。

相愛的兩人往往因同食一枚甘薯、同飲一瓶美酒而愉悅,但當關系走到一定地步,需要面對和考慮的問題延展到對方家庭的時候,發生於無數個時代之前的“門當戶對”的問題就會顯得格外有存在感。幾十、甚至幾百年過去了,它仍披著各種形式的外衣被人們探討著。

《紐約的一個雨天》影片中,紐約上流社會的叛逆男孩愛上農村暴發戶家的女孩。一個人喜歡紐約陰鬱的雨天,另一個人熱愛西部的陽光明媚;一邊是厭倦了地位顯赫的原生家庭,一邊是把上流社會的花邊故事當成新奇的獨家新聞。

兩人都極力想掙脫自己原本的屬性和環境,也都自以為能夠成功,但不用猜也知道最後會怎樣。即使是愛情,也難以在固化的階級之間上下流動。

門當戶對聽上去是個非常老套的觀念,難道愛不應該是能跨越一切的嗎?事實上,當我們今天談論門當戶對的時候,除了財富和物質上的匹配程度之外,精神層面的匹配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就是“三觀”。而成長過程中,三觀的塑造往往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迥異的家庭觀念將人塑造成“不同世界的人”,這極大程度上決定了雙方是否能有共同奮鬥的目標,是否能在雙方做出的不同決定的時候互相理解,以及是否能在激情退去之後仍然深愛彼此。我們談論的愛情,可能不是理想的愛情範式,但它一定屬於現實中的大多數人。能瓦解愛情的東西太多了,三觀不合最為致命。

《婚姻故事》

掙扎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拋開單方面的犧牲、不道德的行為、不必要的規訓和不可調和的差異,為什麼相愛又般配的情侶,一開始能愛得死去活來,吵起架來恨不得立馬掐死對方,到最後即使仍然相愛,還是免不了走向分離?口碑電影《婚姻故事》就是一個例子,它把一種血淋淋的現實擺在了我們面前。

電影中,妻子尼可追隨丈夫查理,將事業重心從影視轉向舞臺劇,離開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城市洛杉磯,移居到丈夫工作和發展事業的紐約。她數次想拾回自己在影視方向的事業,嘗試向丈夫尋求支持時,但得到的卻是敷衍的回應,於是她漸漸察覺到,這段關係中,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一再被忽視,自我價值感受一再被打壓,最終連話語權都喪失了。

在離婚前的正面爭吵中,尼可和查理把最惡毒的話都罵出了口。尼可認為這段婚姻生活最大的問題是自己的聲音被忽視,沒有被對方當成獨立於他之外的人,而是成為了對方的附庸,如果要繼續維繫這段關係,意味著她將永遠妥協,無法主導自己的人生;查理則感到驚詫、極力反駁,表示自己不應該為尼可做的決定負責,而且為了這段感情,他自己也犧牲和付出了很多。看到這裡,你幾乎快忘了電影開場兩人描述對方優點時,彼此眼裡優秀且值得被愛的對方是什麼樣子。

韓裔瑞士籍哲學家韓炳哲在《愛慾之死》裡提出一個觀點,愛慾是勇於否定自我、肯定他者,也就是說,你要接受一個事實:純粹的愛會令你失去部分的自我,並且同時把傷害自己的權利交到了對方手中。這種失去部分自我的感受與每個人都想成為獨立的自己是相悖的,當一段關係裡的兩個人都抱有這樣的想法,而且沒能在調和好二者比例的時候,親密關係中的忽視和權力不平衡就產生了。忽視者認為自己只是為了完成獨立的自我而行事,並沒有什麼錯,被忽視的一方則因為失去自我而痛苦不堪,想要奪回原本的價值感和話語權。出現小裂痕的時候沒能修補,就會出現更大的裂痕,一段婚姻關係或許就此分崩離析,即使仍有迴旋餘地,也不免掙扎——有人就像影片中的尼可,在外界投來的“好媽媽”、“好妻子”的視線之外,偷偷用酒精麻醉著自己。

更可怕的是,你發現當你在此處喪失自我價值感的時候,在別處也很難有議價能力了,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時刻警惕著,確保自己不會過分失去自我。

《致命女人》

終結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如果把戀愛關係看作一次雙人長跑,事情要容易理解得多。有可能你們的目的地根本不一致,就算一致,你們倆絕不會永遠保持一樣的步調,不是你掉隊就是對方掉隊,總有人有跟不上節奏的時候。更多的時候,可能跑著跑著,你們就各自拐進了另一條小道,畢竟原來路上的風景大同小異,扎進小道可能是挽救無聊長跑的唯一途徑。

美劇《致命女人》裡,三位女主人公——1960年代的白人家庭主婦、1980年代的亞裔社交名媛、21世紀的黑人女律師,都面臨了婚姻關係裡的不忠,從最初的受傷到過程中的試圖挽回,直至後來奮力抵抗,最終她們都選擇了自救,當愛已成往事,如果要面對必然到來的分離,這似乎是唯一的辦法。

所謂自救,其實是開始尋找關係之外的、對於自我的新的身份認同。在一段愛情關係裡,我們渴望真正的親密,另一半常常是彼此生活中最重要的角色,就像《致命女人》裡的家庭主婦貝絲,隨著在一起時間的增長,你的思想、行為、目標、價值很有可能都是圍繞著伴侶打造的。所以,在一開始面對分離的時候,我們最先感受到的不是悲傷,而是憤怒,因為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感到自己寄託在對方身上的價值和目標遭到了背叛。憤怒是對委屈和悲傷的防禦,以及隱藏在背後的對無法挽回關係的絕望。

可是這僅僅是因為我們在愛情裡一定會失去部分的自我,所以也正因為如此,接受分離之後,我們有機會重新尋找身份認同。當你真正意識到自己不希望被過去的親密關係束縛,而開始追求重新回到獨立和自由的狀態時,自救就開始了。有些人聚焦事業,發現了自己新的才能;有些人開始享受單身生活,過得比兩個人一起時更精緻;另一些人開始拓展自己的精神生活。無論如何,在失去了關係的束縛之後,人們都發展出了新的自我。

而在新的故事裡,仍然有愛。

Editor_拉斯馮 Writer_Lydia Li Photographer_穆靜 Designer_Nono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Six Keywords for Love 愛的6個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