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 沙丁魚吐司』

□□□□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依舊能感到美麗的東西是美的,好開心。”


整部電影最吸引我的是“幸”這個角色,外表獨立可靠、有責任心、會照顧人;但內心容易被道德與責任束縛、活在彌補過去的遺憾中,脆弱而迷茫。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寫照:活在人設中,總想達到別人的期待,內心渴望自由,卻早已習慣在別人的認可中實現自我價值。我一直在等待這個人物的解脫,卻沒有等到,是一個遺憾。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但幸最終還是去參加了葬禮,對第一次見面的四妹展現了家長式的關照,不僅不讓她承擔成人的責任,邀請她和自己同住,同居生活中“有煩惱可以和她傾訴”。幸對二妹三妹嚴格,二妹一直將她形容為“舍管阿姨”,但在新來的小妹面前卻像知心姐姐,可見她有意將周圍的一切控制得井井有條,希望樹立“可靠”“可親近”的形象,但比起大大咧咧的二妹和活潑的三妹,幸更讓人“尊敬”而非“親近”。

幸的個性是內斂的,對她來說,強大可靠的形象勝於一切,責任心過強則難以推辭別人的請求,也害怕辜負別人的期待,總是很壓抑,不願意流露自己的情緒。在家裡總是正襟危坐、工作也井井有條;比起二妹在感情上的大起大落,她卻自持而拘謹,談的是見不得人的婚外情,在對方的住所像妻子一般照顧他。軟弱的男人不敢離婚,幸微微一笑,舉碗吃飯、細嚼慢嚥,沒有一絲不滿。比起感情的宣洩,一個理性、知性的女性形象是她的價值所在。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0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 煙火』

□□□□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

是枝裕和的少女日記。---《海街日記》


這不禁讓人想起家庭劇大師小津那些令人永生難忘的作品。在他的視角之下,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淺笑,每個酒杯都是一場歡喜,不過,小津的電影講的是婚喪嫁娶、生老病死,歸根結底,是家庭的解體,是人生的況味,是舟行輿動的世態,是小津本人對物哀的體悟。是枝裕和沒有這種高度,或者說,他從未想過要追尋小津的足跡。他只是想讓家人“和解”,儘管脆弱短暫,是枝裕和還是希望捕捉剎那的美感。


這種對瞬間和細微的熱忱,來自於日本的古典文化,更來自於日本的民族性。從某種程度上說,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正是這個世界的一體兩面,後者去捕捉,前者去容納;後者講瞬間,前者講永恆;後者是不折不扣的凡人,前者則是無所不盡的神明。就像莊子把朝菌與晦朔並舉,人與天地由此一也。如是,我們便在《海街日記》裡看到了種種看似平常、實則富於含義的意象,比如生死交疊的葬禮與轉瞬即逝的花火,恰和了日本對“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的嚮往;梅子酒和海貓食堂更是一組極佳的對照,前者象徵著血緣的延續和難以割捨的親情,後者則以食堂的轉讓敘寫著生命的脆弱和家庭的糾紛。可以說,每一個簡單的情節無不值得細細玩味,因為在這樣的國度和這樣的表達當中,只有日常,才是神聖,只有寡淡,才是味道,只有平靜,才是動人。


美學層面之下,《海街日記》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有數不盡的繁瑣禮節和近乎虛假的客套和誠懇。“いただきます”“ただいま”之類溫吞柔和的謙辭和敬語充斥在整部影片當中,使得每一次回家與進餐都像是一場準備已久的儀式。影片中兩個關於父親和食物的謊言,看似微不足道,實則都是淺野回憶之海上漂浮的情感冰山的一角。所有這些,講的不是虛偽,不是欺騙,而是無上的尊重與虔誠,是人與人之間的難得的呵護與體諒,是不願將自己的傷痛轉嫁於人的善意和理解。《海街日記》甜膩,大概就甜在這樣近乎理想的狀態上;那些人甚至不是在生活,她們的活法遠比生活本身精緻。


遠比生活本身精緻。


於我而言,影片最美的地方不是四人一起燃放花火,而是其後綾瀨遙和廣瀨絲絲坐在一起品嚐梅子酒的段落。二人似乎早已成了真正的姐妹,不光互相調侃對方的年齡,還玩兒起了扎小人兒的“惡毒”遊戲。全片唯一一處“惡毒”,卻比真正的美好更讓人心旌搖曳,姐妹之親、血緣之暖,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