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刷手機會導致失明嗎?

夜晚刷手機會導致失明嗎?

夜晚長時間刷手機會產生一系列慢性疾病,如睡眠障礙、肥胖、糖尿病、抑鬱症等。 (視覺中國/圖)

智能手機眼盲症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中國人至少有2/3使用手機並上網,而且很多人是刷手機到深夜或徹夜刷手機。不過,網上流傳的一則消息則讓整天刷手機的人惴惴不安:驚歎!晚上熄燈後千萬不要再看手機,黑暗中對著手機30分鐘以上,會造成眼睛黃斑病變、視力極速惡化甚至失明。

其實,最先發現晚上使用手機導致失明的並非是黃斑病變,而是源於黃斑內和周邊的兩種視覺細胞受到不同的抑制而產生的。這種眼睛失明被稱為智能手機眼盲症(也稱暫時性手機失明或瞬態智能手機失明),首先在英國發現和確診。

2016年6月初的一天,倫敦摩爾菲爾德眼科醫院的戈登·普朗特(Gordon Plant)醫生接診了一位22歲的女性病人,由於為病人保密,暫稱為病人A。後者主訴其有過幾個月的短暫的失明。之後幾天,又有一名40歲的女性(稱為病人B)來求醫,稱自己的眼睛曾好長時間看不清東西。她們也都擔心是否為腦卒中的前兆,而腦卒中急救不當,短時間內就會喪命。

她們的情況都是在晚間刷手機後就會出現短暫的看不清室內物體的情況。兩位病人很不安,詢問普朗特醫生她們是否會失明。起先,普朗特醫生懷疑她們是否為腦部和眼部供血不足引起其短暫失明,據此為她們做了詳細檢查,包括對頭頸部的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和心臟檢查。但是,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後來普朗特醫生對她們詳細問診後發現了蛛絲馬跡。在被問及在失明前的一段時間是在幹什麼時,病人A和B都說,她們好好地躺在床上,只是關了燈在黑暗中看手機。在問到她們刷手機的方式時,兩人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做法,只用一隻眼睛看智能手機,另一隻眼睛被枕頭覆蓋。

普朗特醫生馬上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她們在晚上刷手機時,一隻眼捂著,適應了黑暗,另一隻眼睛看著手機屏幕,有光線甚至是強光,因而適應光亮。當放下手機時,她們看手機的眼睛就看不見了,因為看手機的眼睛從明適應到暗適應需要花費幾分鐘的時間。

明適應是眼底視網膜上的視椎細胞在發揮作用,這類細胞主管強光下的視覺和辨別色彩,另一種細胞是視杆細胞,主要在暗光情況下發揮作用,沒有色彩識別功能,稱為暗適應。所以,一直看手機屏幕的眼睛從視椎細胞的明適應功能轉化為視杆細胞的暗適應功能,需要好幾分鐘時間,所以會短暫失明。

後來,這種一隻眼適應了黑暗環境,另一隻眼(看手機的那隻)適應高分辨率屏幕發出的亮光後出現的短暫失明現象就稱為智能手機眼盲症(TSB)。而且,普朗特醫生和其他一些眼科醫生認為,這種情況並不嚴重,只要用雙眼刷智能手機,就不會出現這種短暫失明;即便出現這種短暫失明,最終也是無害的,且很容易避免。

“數碼眼疲勞”

2017年1月,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市梅奧診所也診斷了一名58歲的女性患智能手機眼盲症,而且她是在經歷了兩次短暫性右眼單眼視力失明後才就診的。患者每次在清晨醒來後都躺在床上,並使用智能手機大約10到15分鐘。除了手機屏幕發出的光亮外,她沒有使用任何其他光。但是,她起床後,右眼(看手機的眼)的視力突然變黑約15秒鐘,然後在一分鐘後又恢復原狀,在這個過程沒有產生任何痛苦。眼科醫生在討論時提醒,這種情況最容易產生誤診,以為患者患血管或炎症性疾病,或者是多發性硬化症(MS),並導致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

不過,也有一些眼科醫生和專業人員稱,智能手機眼盲症和無害論只是一種假說,需要更多的研究結果來證實。而且,長時間看手機還會產生眼睛和其他器官的另一些症狀,如眼乾、視野模糊,以及長時間頭疼,尤其是在夜晚長時間刷手機,會損害視力,日積月累,就有可能導致雙眼失明。而這種長時間使用手機產生的症狀也可稱為“數碼眼疲勞”。

在夜晚無其他光源的情況下刷手機,人的瞳孔會自然放大,以便讓更多光線進入眼睛的黃斑區,因此不只是手機,iPad等視頻終端發出的光線和彩色與黑暗環境對比強烈,也會引起視覺疲勞,尤其會損害黃斑。

黃斑是眼底視網膜中央一個重要的組織,約0.07平方毫米,視錐細胞主要在黃斑中央凹分佈密集,在視網膜周邊區相對較少。視杆細胞在黃斑中央凹處無分佈,主要分佈在視網膜的周邊部。黃斑這個狹小的區域彙集了80%的視覺細胞(主要是視椎細胞),是視力最敏銳的部位,也是能量和氧需求很高的神經組織。除了年齡增長黃斑功能會減退外,長期光線刺激(黑暗環境中的光線對比度高就是一種強刺激)以及視覺疲勞,黃斑區視網膜上的細胞會產生病變,引起視功能減退,視力下降。過去認為,黃斑病變只與年齡相關,稱為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但是,現在夜間刷手機也成為影響黃斑病變的一種誘因。

黃斑變性分為乾性和溼性兩種,乾性黃斑變性表現為輕度視力模糊、視物變形、視力慢慢下降,嚴重時視野中會出現中心暗點。一旦發展到溼性,90%的患者會在一年內變成嚴重低視力或者致盲,因此溼性黃斑變性對視力的損害更嚴重。

只是,夜間刷手機是否會導致黃斑變性,或者與其他因素一起誘發黃斑變性,還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結果來證實。

真有可能致盲

2020年初,多位美國科學家在Cell Reports(《細胞》雜誌子刊)上報告了一項發現,夜晚長期刷手機會擾亂人的生物時鐘,造成各種病症,同時有可能傷及視網膜視錐細胞和視杆細胞,並最終導致失明。

地球上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物都有適應地球自轉24小時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年而形成的春夏秋冬四時的生物節律,這種生物節律也稱為生物鐘,主要通過眼睛對白晝和黑夜光波的感知來調節和控制。

人的大腦內有一個調控晝夜節律的主時鐘,其實就是一組神經元(神經細胞),由約2萬個神經元組成,稱為視交叉上(神經)核(SCN),位於大腦的下丘腦部分,它對眼睛傳來的光線進行判斷,並隨時告知人是處於一天中的什麼時候。

視交叉上核與稜鏡分解光線的原理相似,後者能把光線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譜,而視交叉上核能夠接收視網膜傳遞來的外界光線信號的強弱,並將其轉換為節律信號,不同的神經元通過相互作用產生不同相位的振盪。這些不同的相位如同日晷上的不同時辰,能告訴人們當時是一天中的什麼時辰,即便沒有手錶和時鐘,也能大約知道當時的時間。

人的很多生理功能受晝夜節律調節,如睡眠、吃飯、體溫、激素釋放和免疫力,都受晝夜節律影響。最典型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夜幕降臨時,生物鐘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褪黑素,誘導人們入眠。晝夜節律不只是調節褪黑素的分泌,而且會控制多種激素的分泌以影響和調控正常的生理功能,其中另一種重要的激素是甲狀腺激素,後者又對視錐細胞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的影響。

生物時鐘通過特定蛋白局部調節視網膜視錐細胞對甲狀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從而影響視錐細胞的發育和功能。夜間不睡覺並長時間在黑暗中使用智能手機,手機發出的強光和色彩會刺激眼睛內的晝夜節律感受器,除了擾亂正常的睡眠外,還會影響甲狀腺激素的分泌,並因此阻礙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對甲狀腺激素的吸收和利用,使視錐細胞受到傷害。

對小鼠的研究獲得了這方面的證據。科學家採用缺乏晝夜節律基因的轉基因老鼠和正常老鼠進行對比研究。由於缺乏晝夜節律調節基因,轉基因老鼠的晝夜節律紊亂,正常小鼠的晝夜節律則是正常的。

對這兩種小鼠做腦電圖掃描來監測小鼠視網膜的生物電活動,而且採用各種不同波長的光來刺激這兩種小鼠,記錄它們對各種光刺激的反應。結果表明,正常小鼠的視網膜對光刺激的生物電活動正常,但有晝夜節律缺陷的轉基因小鼠視網膜生物電活動明顯下降。這說明,晝夜節律紊亂會造成視網膜受損。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了小鼠視網膜受損的原因。通過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研究人員發現,晝夜節律基因BMAL1可以調節2型碘甲狀腺素脫碘酶的表達,從而抑制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利用甲狀腺激素。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一點,研究人員又給晝夜節律缺陷轉基因小鼠注射活性甲狀腺激素,結果表明,晝夜節律缺陷轉基因小鼠的視網膜電活動明顯升高,說明補充甲狀腺激素後可以部分逆轉晝夜節律缺陷轉基因小鼠的視網膜損傷,主要是糾正對視錐細胞的損害。因此,任何打破機體自然晝夜節律的行為都會增加視網膜上兩種視覺細胞受損,時間一長,就會視力模糊,然後惡化並失明。

為了保護眼睛,使用手機者有必要減少晚間的刷手機時間。而且,夜晚長時間刷手機也會因晝夜節律紊亂產生一系列慢性疾病,例如睡眠障礙、肥胖、糖尿病、抑鬱症、躁鬱症和季節性情感障礙。

張田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