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本文是維拉河谷的第六篇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互聯網文化的繁榮,各地人民都喜愛將自己的家鄉冠以“”字以彰顯自豪感與鄉土情結,這種情感 無可非議

但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約定俗成的,真正被民眾廣泛認可的兩座能夠冠以“”字的城市,卻只有兩座,一座是上海,另一座就是武漢。

首先,要對歷史時期做一下限制,這裡說的大城市,是指清末民初到現在的近現代歷史時期,並不涉及古代,所以中國古代的長安、洛陽、汴京等繁榮都市不在此討論範圍。

大上海的稱號自不必多言,自開埠以來,上海臨江靠海,背靠富庶的江浙地區,外聯西洋,中西方文化交融而形成的十里洋場,是為遠東名副其實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城市,因此堪稱為“”。

這裡著重闡述一下大武漢為何被冠以“”字。

民國的一線城市:上海,武漢,天津

眾所周知,在今天我們脫口而出的一線城市排名是“北上廣深”,這四個字的習慣組合代表了中國當今經濟四大中心地區。但是在百年前的近代,中國工業化萌芽剛剛起步的階段,那是的人們心目中的一線城市可不是如今的排列順序。

近代革命聖地之一,民主共和的誕生地,首個直轄市

1911年的武昌起義,打退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給中國帶來了民主共和的新思想,武漢首當其衝,成為近代革命重鎮。鑑於武漢的重要地位,1927年,民國政府成立漢口特別市,武漢成為中國首個直轄市。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寫道“武漢,應略如紐約、倫敦之大”。毛澤東也曾在武漢設立“武漢農民運動講習所”。

高度發達的工商業

工商業和高等教育的集中和發達,是城市區別於村鎮的本質特徵。武漢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1888年,中國第一家機械化紡織企業,湖北織布局在武昌成立;1890年,中國第一家近代化大型鋼鐵企業——漢陽鐵廠成立,標誌著武漢成為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

而湖北漢口自古以來便是四大名鎮之一,近代以來,其餘三鎮(廣東佛山,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到近代均有所衰落,唯獨湖北漢口開埠以來一躍成為僅次於上海的國際化都會,民國時期,人口達200萬,素有“東方芝加哥”之稱。漢口沿江英、俄、德、法、日租界林立,洋行遍佈,使館雲集,20世紀的前10年,漢口對外貿易額佔全國10%,僅次於上海,“駕乎津門,直追滬上”,排名第二,是為中國內陸最繁華之都會。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德國駐漢口領事館舊址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漢口中山大道(原租界)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英租界武漢關舊址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漢口租界圖

高度發達的高等教育

今天的武漢,是全球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國第三大科教中心,擁有兩所985大學,5所211大學,高等教育的數量和質量為內地第一名。而在百年前的近代,就誕生了武漢大學的前身,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後期發展為國立武漢大學,為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國立大學。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國立武漢大學牌坊

高度發達的水陸空交通

武漢別稱“江城”坐擁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兩江將武漢劃分為三鎮鼎立的格局,作為最大的內陸港口,水運交通自無需多言;工業的發展更需要現代化的鐵路運輸,武漢更是走在全國前列。

作為中國最早的南北大動脈京廣鐵路(京漢、粵漢鐵路)的交匯點,武漢有著當之無愧的鐵路樞紐地位,新中國建國後的1957年,萬里長江第一座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真正將京廣線連成一體,結束了北京至廣州的列出在武漢需通過輪渡運輸的尷尬境地。毛主席曾欣然命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武漢長江大橋為中蘇合建,以重量優異著稱於世,由於武漢南北大動脈的交通地位,建成以來便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其建造質量與大躍進時期建造的、至今都需要每年封閉維修的南京長江大橋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近代以來也是重要的航空樞紐,空軍基地。先後曾有王家墩軍用機場、南湖機場等民國時期建立的機場。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曾駕駛3架馬丁-WC轟炸機從漢口王家墩機場起飛前往日本東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傳單轟炸,極大地震懾了日本軍國主義,彰顯了中國的抗戰決心。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漢口王家ijn墩機場(今為漢口中央商務區CBD)

保衛大武漢!抗戰時期的事實首都

大武漢的稱號正式見諸報端,廣泛地成為人們習慣用語,是在1938年的武漢抗戰時期。在北平、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繼失陷後,武漢成為中國廣袤內地未僅有的,未淪陷的特大中心城市。國民政府在西遷重慶的過程中,大量學校、機關、團體都集中在武漢,國民政府駐地也曾在漢口。此時此刻,1938年的武漢,成為全國抗戰中心,中國的事實首都,國民政府吸取了淞滬和南京的教訓,對武漢保衛戰做了長期、周密的部署,武漢會戰成為抗戰史上規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涉及地域最廣的大決戰。保衛武漢的防衛圈共三層,覆蓋鄂豫皖贛四省,共投入兵力120個師,110餘萬人,作戰飛機200餘架,軍艦30餘艘,武漢會戰成為是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的標誌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保衛大武漢》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武漢會戰中的八·一四空戰

中國近現代史上只有兩個敢稱“大”的城市,其中一個是上海

新華日報1938年發表《保衛大武漢》報道

保衛大武漢的口號,標語,歌曲屢見報端,鋪天蓋地,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都前所未有地激發出來,大武漢成為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決戰地。

為阻滯日軍南下進攻武漢,除了利用海陸空軍重兵在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國土上設防,國民政府還不惜炸燬花園口堤壩,,造成千裡澤國的黃泛區,迫使日軍放棄從平漢鐵路進攻武漢的計劃,可見武漢地位之重要。

大武漢,體現在建成區的面積和城鎮化水平上

眾所周知,城市之大,體現在實際建成區面積而不是行政區面積上;體現在工商業人口數量而不是農業人口的數量上。1927年,國民政府合併漢口市、武昌市和漢陽縣,合稱“武漢”,此乃大武漢的至早之由來。武漢之大,相信當地人和去過的旅客深有體會。作為重要的工商業城市,武漢的城鎮化水平一直一列在全國前列,2017年,武漢城鎮化率達到了80.04%, 而同時期上海為86.35%,

未來展望

如同哈爾濱、瀋陽等共和國長子,在近代乃至計劃經濟年代的屢屢見諸報端的一線城市一樣,在改革開放後的陣痛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沒落,與曾經的輝煌相比,武漢這個內陸最洋氣的城市,在20世紀80年代後地位一落千丈,成為人們口中調侃的“大縣城”、“大農村”,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史海沉浮人人評說

但是,近年來的武漢,正在復興往日大武漢的地位,如今的武漢,依然是中部六省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副省級城市,經濟水平重新回到了全國前十。

2019年的10月,舉世矚目的世界軍人運動會將在武漢舉行,期待武漢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參考資料:

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站

國家統計局

新華日報(1938年)

《武漢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