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這首詞,寫出了一項獨特的端午習俗,你小時候一定玩過

晏殊這首詞,寫出了一項獨特的端午習俗,你小時候一定玩過

破陣子

[宋]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這首詞以清淡的筆觸,描寫了古代少女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詞的上片寫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這兩句既點明瞭季節,又 寫出了季節與景物的關係,給人以具體的印象。行文輕快流麗,蘊含著喜悅,為全詞的明朗、和諧、優美的基調打下了基礎。


晏殊這首詞,寫出了一項獨特的端午習俗,你小時候一定玩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 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春水池塘,點綴那麼三四點青苔,密林深處, 不時傳來鶯兒的歌唱。“碧苔”、“黃鸝”、“飛絮”,看來似乎是極 其常見的自然景物,經詞人稍加點染,宛如一軸初夏風光小幅,特別惹人喜愛。

這首既視感太強了,老覺得曹公的紅樓六十二回是照著這首寫的,第六十二回中寫道: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採了些花草,鬥草取樂。「昨宵春夢」對應湘雲醉眠芍藥裀,「今朝鬥草」對應香菱的夫妻蕙,女孩兒們的日常總是最美好的事物,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晏殊這首詞,寫出了一項獨特的端午習俗,你小時候一定玩過

其實這裡的鬥草,就是原來小時候常玩的“槓樹葉”遊戲,冬青這裡的人們管“鬥草”叫做“鬥寶根“。它以自然花草為道具,作為一項端午習俗長久地風行於古代民間。

史料有明確記載的,是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可見至少在魏晉時期,鬥草就已是端午民俗。到南北朝時,鬥百草演變為端午節的民俗文化。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到了唐代,端午節鬥百草之風盛行,不僅民間廣為流傳,宮中也樂此不疲。

一般認為,這個遊戲的起源和中國古代醫藥有關。在國人傳統觀念裡,五月為“惡月”,五日為“惡日”,採百草的目的原本是闢百毒,不過逐漸就被人們玩兒開了。


晏殊這首詞,寫出了一項獨特的端午習俗,你小時候一定玩過

就說鬥草,女子小兒最合適不過的一款遊戲,分為文鬥武鬥. 文鬥嘛,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採的草種類多,誰儲備的植物知識最豐富,對仗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後,誰便贏家。 古人都學詩經吧,話說詩經就是一部很好的動植物教學書。

至於武鬥,這便是我們小時候常玩的遊戲了,就是把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是比較草莖的韌性。冬青想起來自己當年為了贏小夥伴,還特意選了最好的葉脈,然後道聽途說拿醋去泡,現在想想不免好笑。


晏殊這首詞,寫出了一項獨特的端午習俗,你小時候一定玩過

王建《宮詞》,吟詠鬥草遊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 把那種先是藏著掖著,先讓別人的草或者葉脈先拼一下,最後自己才是王炸的小心思描寫得淋漓盡致。

偶爾約上三五個小夥伴,滿山遍野地跑,順手摘上幾把怒放的小花兒,撿幾片樹葉,再一起比較著分享著,多少也是有點鬥草的感覺了!那會兒剛入學堂,未曾聽過鬥草一說,想來古人今人心意到底是相通的,在大自然的懷裡肆意揮霍著年少輕狂,當然也是要在裡頭尋找樂趣了。

這也是我們的童趣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