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學用力所在,是我們生命情感的規範和昇華

人生哲學用力所在,是我們生命情感的規範和昇華

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授課現場

《中庸》第一段天命之謂性(我們人的天性的性,是從天命下貫而來),率性之謂道(天道的道),修道之謂教(我們並不是少數那種聖人,他不需要教化,大多數人都需要教化,所以要修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片刻都不能脫離的),可離非道也(天道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節當中,都有天道在其中的,你不能說生活歸生活,或者有細節的,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可以幹,不可以的,天道也在裡面,不可須臾離之呀,所以君主慎獨呀,不欺於暗室,你一個人在房間裡面,做什麼事情,都沒人看見,你可以肆意妄為麼?也不可以,因為你過的是人生呀,人生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過程,都有天道在其中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就是提醒、警告、慎重,我說做什麼事情人家都看不到,你也要慎重),恐懼乎其所不聞(你做的事情沒有傳出去,你也要恐懼)。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底下看天道的內容,中國哲學所講的真理,絕不是理念,如柏拉圖講的理念,也不是西方近代哲學講的理性的法則。這都不叫真理,真理是什麼?底下來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在心裡,活躍的是什麼東西呀?喜怒哀樂!全部豐富的生命情感,都在內心),發而皆中節(你一定要變現出來,每一次表現出來都恰當,即不過,不過分,叫中節)謂之和(這叫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大本在什麼?我們的生命情感,那叫喜怒哀樂,天下之大本可不是理念,也不是現代科學解釋的自然的規律等等,那不叫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本是我們的生命情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我們每個人都有生命情感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喜怒哀樂都在人與人的關係中的,在人與人的關係生命情感表現都是中節的,那叫天下之達道,天下的生活跟天道一致了)。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如果人民生活,達到了中和,那就是天地的關係是正的,萬物都有了生機)。

我們從這一段看到什麼呀?讀到的什麼呀?中國的哲學討論的真理,絕不是西方的理性的邏輯所討論的真理,中國的哲學討論的無一不是生命情感,他的規範以及他的昇華,中國無宗教,中國有哲學,而中國的哲學不同於其他民族的哲學,尤其不同於歐洲哲學,為什麼?中國的哲學是昇華人生情感的哲學,昇華人生情感。所以這一點請大家注意,中國哲學講到底是人生哲學,而人生哲學不是給我們一些乾巴巴理性規則,而是附註我們的情感本身,把他真像說出來,讓我們體現,我們去發揮我們生命情感的時候都中節,這就是中國哲學基本的目標,那麼人生哲學意味著什麼?當然離不開煙呀!(王德峰教授煙癮非常大,上課不抽菸,萎靡不振)我這個情感直髮,有點不大中節,這個節是科學規定的那個節。我們知道孔子說“詩百篇,一言已弊之,思無邪”我們知道《詩經》裡面全是詩歌,詩歌全是表達人的生命情感的,都是喜怒哀樂,對吧。然後孔子讚揚了《詩經》,說他一言一弊之思無邪。無邪什麼意思?“誠”。“誠”什麼意思?“性情之正”。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讓我們站在大地上的絕不是頭腦的理性,而是生命情感,西方的哲學把人類的心靈中情感放的很低,叫第三等級,第一等級理性,第二等級意志,第三等級才叫情感,放的太低了。他們對人生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羅格斯中心主義,中國哲學恰好是相反的,把生命情感提到根本的生命中來,我們想一想這個道理對不對?驅使我們去行動的,並且讓我們的行動是合適的,讓我們的行動在這個社會上帶來的不是破壞和災難,而是帶來的和諧和幸福的話,肯定是我們生命情感的運用是正的。所以孔子說一言以弊之思無邪,邪也!誠也,誠者性情之正也!這是最根本的修養,我們不要以為我們可以用冷冰冰的理智思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們無時不刻不在情感之中,我們不是恰好擁有了一份歡樂,或者擁有了一份悲哀,而是當我歡樂的時候我就是這份歡樂,當我悲哀的時候,我就是這份悲哀,而不是我有一個冷冰冰與情感無關的心靈的實體此刻恰好處於我悲哀的狀態,然後我把這個狀態排除掉,沒這種事情,生命情感之方方面面就構成我們的心,他就是我們的心,如果它正了,佛家叫本心,所以中國哲學叫人生哲學,人生哲學用力所在,是我們生命情感的規範和昇華。

所以我們讀國學的同學和朋友,你們去讀中國的經典,儒家的也罷、佛家的也罷、道家的也罷,你一定不要如讀西方科學或哲學那樣去讀。那你要梳理概念,討論概念與概念、包含和不包含的關係,或邏輯上的推演,這些都不是我們讀中國哲學典籍的做法,你這樣就誤讀了他,有的人這樣讀一輩子成了scholar,叫學者,中國的哲學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教科書,人生教科書,而不是理論的書,一定要懂這個到道理。什麼叫讀懂了中國的經典,無論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而是讀到這一段你心生喜悅,或者流淚,成了。你讀了五十遍《金剛經》,沒有流過一次淚,心中也沒有過法喜,你肯定沒懂,各位。那種喜悅在佛家叫法喜,法喜充滿。你感受過吧,當然要有條件,就是你讀的時候一定要把手機關掉,家裡的電話線拔掉,如你要聽一段古典音樂大作品的時候一樣的虔誠,讀《金剛經》,讀著讀著,心中喜悅來了,這種喜悅無可名狀,你一下子在生活的某一方面你看透、看通了,而且這個通不是你理智上的通,而是生命感受上通,你一下子把小我放掉了,你彷彿融入了宇宙,何等之感受,總而言之,無可名狀,說了也白說。那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讀儒家的經典也應該這樣,讀道家的也應當這樣,否則你不能真懂的。讀西方哲學不是這樣,各位讀過黑格爾的《邏輯學》讀過吧,那可是一個一個範疇推演的,每一步的推演在邏輯上是有嚴密、無可指責的,但是你讀著一定要理性的思考,一環一環的跟上去,出不得半點差錯,面對這黑格爾寫的《邏輯學》,他是部什麼作用的書知道吧?如果你失眠,別怕,你打開《邏輯學》,很快,昏昏欲睡,因為你無法長時間保持理性的清晰呀,你終於昏起來了,終於睡著了。治療失眠的良方,因為你不可能激動起來,你就在那裡推理,推到後來,你受不了了,受不了,你就睡著了。西方哲學的著作,鍛鍊我們的頭腦,把我們理性的思考訓練的十分的徹底和周密,其效果和學數學差不多。中國哲學的典籍滋養我們的心靈,因為他涉及到我們心靈本身的種種的情感,你讀的懂這一段是因為你有過這一份生命感受,你讀不懂這一段是你的人生還沒有這份人生感受的,那麼你別指望現在就懂,你把它背出來就可以,以後會懂的,怕在你什麼都沒有,這就叫童子功。“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我們中國國學的教育是從小孩抓的,抓的時候不是讓他理解,就讓他背,我們覺得這個方法太機械,不向西方教育那個方法以理解做前提的,你怎麼可能在小時候理解儒道佛的境界呢。它裡面沒有嚴密的推理、範疇的演繹,就好像數學小孩子也能學,一個人數學天分好很小的時候就能懂高等數學,這事情沒有什麼奇怪,那智商比較高,智商和根器不是一回事,中國哲學文字的表達充滿了形象、比喻、例子、暗喻,有文學的價值,一句話並不是把他推理出來,是直接告訴你的,你不接受是你慢慢去體會的問題,跟我沒關係,中國古代的聖人把他所見直接就說出來了,這叫只覺的真理,直觀的,西方的哲學是推理的真理,好我們看哪一種被表達的真理更根本,西方亞里士多德的講三段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一個推理要成立必須有這三個,無窮的推論,最後一定是直覺。中國的哲學的典籍就是直覺,他之所說皆是他所見,這個見就是心靈的見,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個就是直覺的,為什麼是呀,老子說我看到的反者道之動,就是世界上什麼實物他都會都會走到他自己的反面,這種智慧,在讓中華民族在最黑暗的時候看到光明的前途---輝煌的時候保持警覺;你要得到一個事物必須從他的反面開始---,你要強大必須從弱小開始;出場的時候是極其的低調;你要保持一件事物,你必須保持他的對立面----現在都是高調出場,如“達人秀”;如果不能包容他的對立面,他自己就結束了,如果在資本主義的失業人群不用市場原則,他們用市場原則他們就不能生存,他們還要活著,就出現暴動,你不要以為你永遠堅持市場原則,生效的時候必須是和平的,和平的時候才有效,要一定知道還有失業的人群。各位學業要成功,必須要困難,困難是我們的恩人,敵人是我們的老師。你一路順暢還了得,道家提醒你一定要知道,你要完蛋了。你要知道誰反對你,你就獲得了提高自己絕好的機會,但必須是正當的,誰教你正當,是儒家,誰讓你反者道之動呢,道家,教你自在,是道家,道家不教你善惡,道家會讓我們奸猾起來,道家是最高的權術書,儒家在明明德,在於親民,在止於至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