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談京劇及為國慶獻禮《穆桂英掛帥》(含梅蘭芳講話錄音)

梅蘭芳關於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講話 1960年5月.mp341:41

來自梨園雜志


 (一九六O年五月在一次座談會上的發言)


 最初我開蒙時學的是青衣,早期在舞臺上演青衣戲演得多些。我覺得同樣是青衣戲,在表演方面卻不能完全一樣。像《武家坡》的王寶釧和《汾河灣》的柳迎春,都是青衣應行,扮相、穿戴大致都是相同的,劇情也差不多,兩人的丈夫都是外出從軍一十八載,後來又回家團圓。雖然《汾河灣》中有一隻鞋的曲折,但兩出戏大體上是大同小異的。過去有些演員往往把這兩個角色演得一模樣,這是不妥當的。


 王寶釧是丞相之女,柳迎春是員外的女兒,兩個人的出身不同,所以王寶釧的動作就要比較莊重一點,沉靜一點,演柳迎春就要比較灑脫一點。怎樣表現它的不同呢?我想舉幾個例子。


梅蘭芳談京劇及為國慶獻禮《穆桂英掛帥》(含梅蘭芳講話錄音)

梅蘭芳、王少亭之《汾河灣》


 演老派青衣的不常露手,而我們演柳迎春可以常常露手,因為有許多動作是必須要用手的。當年有位時小福老先生,演柳迎春就時常露手,當時有人叫他為“露手青衣”。柳迎春有許多做派是需要露手的,時老先生這樣做是合乎劇情的。保守派稱他為“露手青衣”,是一種諷刺性的外號,這是不對的。


 除了手之外,臉上的表情也有區別,王寶釧的臉上就不能常常露出笑容,柳迎春就可以不受這種拘束,可以灑脫一些。在動作方面,柳迎春在說明一隻鞋的誤會時,拿起寶劍就要抹脖子,坐在地上哭著喊著什麼“我再也不敢養兒子啦”,這些動作在王寶釧身上是不會有的。這是因為她們兩個人的家庭,環境都不同的原故。王寶釧一看見薛平貴的印,就認識這是虎頭金印,是王侯的印信。但柳迎春就把薛仁貴的印當成一塊生黃銅,要拿去換柴米。這雖是一句逗哏的話,也附帶說明了柳迎春沒有見過印信,所以在表演上要有這樣一點差別。

 

 《汾河灣》這出戏是生旦戲,老生、青衣是同樣重的。過去我常陪老先生演,幾位老先生都各有長處,但我以為譚鑫培老先生演來最為傳神。如“鬧窯”一段,夫妻久別重逢,迎春急於要知道丈夫做了什麼官。而薛仁貴一上來偏不說實話,從馬頭軍引起馬頭山、鳳凰山的爭辯,薛仁貴完全是逗趣的舉動,故意造成一種曲折。先說假話以後再說出實話,好讓柳迎春格外的高興。譚鑫培老先生在這些地方演得非常輕鬆,很合乎人物的心情。薛仁貴和柳迎春二人有兩次吵嘴,薛仁貴先是假吵,後是真鬧,因為他看見那隻鞋了。這裡面如果假吵做過了頭,和後面的真鬧就沒有多大區別了。譚老先生是把前後兩次不同性質的吵鬧分得非常清楚的。柳迎春在這兩次吵嘴中也是不同的,和薛仁貴相反,她先是真吵,後來是假鬧,借鞋來逗薛仁貴。我受了譚老先生的啟發,在表演上也採用了輕鬆的手法。


梅蘭芳談京劇及為國慶獻禮《穆桂英掛帥》(含梅蘭芳講話錄音)

梅蘭芳、馬連良之《四郎探母》


 我還和譚老先生演過《四郎探母》《桑園寄子》等,合作的戲不太多,其中《探母》和《汾河灣》演的比較多些,下面就來談談《探母》。在“坐宮”一場,公主猜心事時,我有一大段唱,駙馬在旁邊一般的都要做戲,但做得太多了,就妨礙了公主的唱。譚老先生就不太做戲,有時候只用眼望望公主,有時理理髯口,搖搖頭,閉著眼。雖然他沒有做很多戲,但我時時感到有一種精神打過來,和我的演唱聯繫在一起。這說明他的內心是有戲的,始終沒離開戲,這種精神感染力很強。


 我和楊小樓先生一起演戲也有這種體會。我和楊先生演《霸王別姬》“舞劍”一場,虞姬說完“獻醜了”,就要進去拿劍,這時我往後退一步,他就往前欺我一步,瞪著兩眼看著我。我知道他的意思是,霸王見大勢已去,他很愛虞姬,在生離死別的關頭,多看一眼虞姬也是好的。他當時的那種神態,感動得我心酸難忍,都要落下淚來。我在進場之前,忍住悲傷,看著他,慢慢後退,實在忍不住了,才一回頭,進去。到了後臺,我的心裡還很難過,這就是精神感染的力量震撼所致。和別人唱,這出戏就演得不是那樣。


 楊先生和譚老先生兩個人一個是做戲,一個好像是沒做戲,但同樣都給我精神上極大的感染。所以我感到陪老先生演戲很有好處,他們對人物的體會深,在表演上發揮出的力量就大,同臺的演員發出來的力量和平常也不一樣,也是要增加的。


梅蘭芳談京劇及為國慶獻禮《穆桂英掛帥》(含梅蘭芳講話錄音)

梅蘭芳之《春香鬧學》 

 下邊談花旦。在崑曲中我只學了《鬧學》的春香和《佳期拷紅》的紅娘。這兩個人物雖然都是丫環,但她們的年齡、性格不同。劇本規定給春香的是十三四歲的小丫頭,只陪著小姐念念書,逛逛花園。演春香只要把她的天真活潑演出來就行了。紅娘的事情就多了,她在鶯鶯和張生戀愛的過程中起了推動的作用。這是一個有熱情、有勇氣、有智慧的人物。單拿天真活潑來表現她是不夠的,要突出她的聰明、伶俐、爽快、老練。花旦戲我還唱過《虹霓關》和《樊江關》,總起來說,花旦戲我演的不多。


 我再講講刀馬旦。最初我也不會演,最早演的是《穆柯寨》,另外還演過《破洪州》《趕三關》《銀空山》《虹霓關》《抗金兵》等刀馬戲。現在我談談《穆柯寨》和《抗金兵》。


 穆桂英和梁紅玉都是刀馬旦應工,扮相也都差不多,都戴七星額子、插翎子披蟒扎靠,但在表演上不是一樣。穆桂英是山寨大王之女,年紀又輕,陣前遇到滿意的對象,雙方發生一段戀愛的故事。所以要表現她的天真、活潑、聰明、勇敢。梁紅玉是一個統兵女元帥,一出場她的身份就要和穆桂英不同,除了刻畫她的忠誠、英勇、智謀之外,尤其要著重表現她的穩重老練。演梁紅玉在武打時,如果用了過多的鷂子翻身、挺矮的臥魚等,這對梁紅玉的身份是有損害的。穆桂英用這些身段是可以的,但在動作上也還要簡煉一些。


梅蘭芳談京劇及為國慶獻禮《穆桂英掛帥》(含梅蘭芳講話錄音)

梅蘭芳之《穆柯寨》

 

 同是一個人物,也有年齡的變化,在表演上也應不同。《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和《穆柯寨》中的穆桂英就不能相同。這兩出戏中的穆桂英相差三十多年,一個是十七八歲,一個是五十多歲,穆桂英早年的天真活潑的樣子在《掛帥》中就只好收起來,而換上抑鬱沉靜的樣子。

 

 關於創造角色的問題,《遊園驚夢》中我有些自己的創造,但它終究是傳統劇目,它有自己的規律,我們不能太出了範圍。我從老師那裡學會之後,自己不斷加工,差不多每出戏都是如此,而《穆桂英掛帥》完全是自己摸索了。


 我演了四十多年的穆桂英,還不知道她在晚年有掛帥的故事。五年前在上海看到了馬金鳳同志的演出,這是豫劇中的一出優秀的傳統劇目,看到了穆桂英的那種老當益壯的愛國精神,和我的感情之間引起了一種共鳴。因此,去年國慶獻禮時,我就把豫劇的這朵花移植到京劇中來了。


 我很喜歡這出戏。這出戏的內容是從民間傳說中來的,故事發生在穆桂英退隱二十年之後,西夏又來興兵犯界,邊關告急,宋王傳旨在校場比武選帥,楊金花、楊文廣參加了比武,並且刀劈了王倫,奪得帥印。宋王見姊弟年幼,命穆桂英掛帥岀徵。穆桂英想起朝廷寵信奷佞,迫害功臣的往事,不願掛帥領兵。經過餘太君的勸說,才轉變了態度,終於慷慨誓師,奔赴前線。這故事並不複雜,氣氛很好。


梅蘭芳談京劇及為國慶獻禮《穆桂英掛帥》(含梅蘭芳講話錄音)

梅蘭芳之《穆桂英掛帥》

 

 第一場是“鄉居”。在這一場戲中,穆桂英已經退隱很久了,應當塑造出她是一個家庭婦女的形象,梳大頭、穿帔,是青衣的打扮和舉動,這場戲還比較好辦。第三場是披蟒扎靠,完全是刀馬旦的形象、動作,這個也還容易。就是中間“接印”一場,穆桂英是青衣的打扮,接印後的一段思想活動不大容易表現,是家庭婦女的形象,但要表現出臨陣殺敵的元帥的威風來,就不簡單了。為了在唱腔、音樂、服裝各方面都調和起來,我們下了不少功夫,經過仔細研究,並且一改再改,才安排得比較適當。

 

 在我接到劇本初稿時,首先發現一個問題,這出戏的主題是穆桂英不願意掛帥,反映了宋王朝的刻薄寡恩,又從穆桂英的願意出征,表現了她的忠勇愛國的精神,但劇中穆桂英的轉變似乎嫌太快了些,角色的情緒還沒有培養成熟,創造出來的氣氛也就不夠飽滿。


 我的體會是,這位女英雄畢竟是二十多年沒打仗了,驟然之間月千斤重擔壓在她的肩上,如何作戰?她一定要先考慮一下。所以這裡一定要加一段戲。有一天我看河北梆子青年躍進劇團演這個戲,表演這一段戲時,演員有一個左右兩衝的身段,這就給了我一個啟發。我聯想到了老戲《鐵籠山》《史文恭》中人物考慮問題的身段,我就大膽地採用了“九錘半”的鑼鼓,配合上舞蹈表演。


 “九錘半”是武戲中常用的鑼鼓,我現在用在青衣身上,我是怎樣處理的呢?動作上比青衣放大一些,比刀馬旦又文靜一些,用這種方法把兩種行當溶化在一起,又不要使觀眾感到不調和。這一段的表演我現在還不夠滿意,還要不斷提高。劇團裡的李春林老先生告訴我,穿帔不要拉山膀,用跨虎、臥魚等身段時也不要太過於武氣,我按他的意見取消了一些身段,兩衝我就利用了豫劇的動作。


梅蘭芳談京劇及為國慶獻禮《穆桂英掛帥》(含梅蘭芳講話錄音)

梅蘭芳之《穆桂英掛帥》

 

 穆桂英解甲歸田家居多年,在鄉間已住了二十多年了。聽說西夏造反,佘太君和她都很擔心,派楊金花姊弟去打聽。穆桂英嫌他們年紀太小,怕他們闖禍,不願讓他們去。後來在太君和宗保的勸說之下,也只得答應了。再出場時唱四句慢板,因為前面是比武,有很多武打,很吵,完了以後一定要沉靜一下,用唱慢板把高潮壓下去。


 楊文廣回來了,她很高興,聽到兒子劈死了王倫,非常生氣,見到帥印更是激怒了她,一衝動就想把文廣綁起來,把帥印退回。太君聞信趕到,勸止了她。她滿腹牢騷地唱了一段二六,在佘太君的勸說下,她答應掛帥出征。太君去為她擊鼓聚將,剩下穆桂英一個人,她又在考慮了,這時唱了一段散板:“一家人聞邊報雄心振奮,穆桂英為保國再度出征。二十年拋甲冑來臨戰陣。”這第三句唱完後做考慮問題的身段,最後想到三關無人,決定出徵時再唱“難道說我無有為國為民一片忠心”。


 唱完一背手,聽到鼓聲,激起她振奮的心情。下面就是抱印,這時的感情是興奮的,唱出“我不掛帥誰掛帥,我不領兵誰領兵”的豪語。抱印的抱法,採用了一些《青石山》的抱印動作。以下的戲就容易了,完全用刀馬旦的動作。有人建議後面應加一些武打,但我考慮到,打也打不出什麼名堂來,索性還是不打好,讓觀眾自己去想象,穆桂英掛帥後一定是勝利的。豫劇也不打,豫劇著重在掛帥前有一大段唱,京劇就簡練一點,能用兩句就不用四句,把事情說清楚就行了。


 (曹其敏整理)


(《人民戲劇》1980年第1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