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期《中國國家地理》內容簡介
主打選題:鹽城灘塗,在海潮中搖曳的“潮汐森林”
撰文/汪競 攝影/孫華金 等
在河口和淤泥質海灘的潮間帶上,人們會看到一種特殊的地貌和景觀:由潮汐沖刷而成的潮溝。它們像是河流、羽毛,更像是一棵棵“潮汐樹”。在江蘇鹽城,一位多年來持續拍攝當地灘塗的攝影師,則發現了一片格外神秘多變的“潮汐森林”。就讓我們跟著這位穿行“林間”多年的攝影獵人,走進這片海陸間的獨特天地。
西藏典角村:前方距印度碉堡僅600米
撰文、攝影/趙春江 高寶軍
位於中印邊境的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所在區域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三大山脈交會處,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典角村不僅是扼守阿里通往克什米爾地區的重要節點,其周邊地區也是我國牧民世代放牧的傳統牧場。這樣的邊境村,對於保障我國領土完整具有非凡意義:距印度碉堡僅600米的典角村民堅持“抵邊放牧”,就等於宣稱,村民活動的區域,都是我國固有的領土。
菌生植物:幽閉林下的植物界奇葩
撰文/王辰 吳昌宇 攝影/鍾鑫 等
植物通常給人的印象是綠色的,會進行光合作用養活自己,然而其中的少數種類卻依靠真菌生存,因此被稱作菌生植物。它們的生境隱蔽,植株矮小,極難尋覓。作者和攝影師是植物學愛好者,他們常年在野外尋找和拍攝這類植物,為您揭秘它們的隱秘生活。
直升機飛越橫斷山
撰文/張軼 攝影/張軼 等
引言:像雄鷹一樣翱翔於4000—6000多米的高空,從雲貴高原上的香格里拉起飛,飛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帕隆藏布、雅魯藏布江、尼洋河六大江河,在河谷形成的天然航路中穿越;越過橫斷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三大山脈,把無數雪峰冰川一覽無餘;最終降落在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隱世秘境林芝。這將是怎樣一種體驗?本文作者在進行了這樣一次夢幻般的直升機低空飛行後,向我們分享了他無比震撼、永生難忘的記憶。
中國哪兒有最晴朗的夜空?
意外!青海冷湖脫穎而出
撰文/張超
何處有最晴朗的夜空?看似簡單的問題,綜合了自然地理、氣象、大氣物理等多學科領域。我國的天文觀測研究近年來格外關注這個話題,夜晚無雲、無光汙染、空氣透明度高以及視寧度好是達成“最晴朗夜空”的必備條件。我國“最晴朗夜空”究竟在何方?
美國西部為啥這麼“紅”?納瓦霍砂岩!
撰文/秦昭
北美大陸的紅層地貌,集中分佈在美國西部科羅拉多高原及其邊緣地區。從衛星影像圖上看,成片展布的紅層,就像一塊醒目的紅色“胎記”。峽谷、斷崖、平衡石、天生橋……人類能欣賞到這些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主要是拜一種特殊的岩層——納瓦霍(Navajo)砂岩所賜。在多種化學、物理作用下,納瓦霍砂岩成了造就地貌奇觀的幕後“英雄”。
重塑海上森林
海南東寨港的紅樹林生存實驗
撰文/劉毅 攝影/馮爾輝 等
我國的紅樹林曾在上世紀後半葉的50年內面積銳減50%以上,目前,我國一半的紅樹植物仍處於珍稀瀕危狀態。好在,潮間帶上的紅樹林是可以被人工恢復的。在海南東寨港,人們嘗試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紅樹林生存實驗,儘管恢復紅樹林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仍然成為重塑海上森林的途徑。什麼樣的地方能種紅樹林?種紅樹林有多難?紅樹林生態恢復的理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跟隨作者去東寨港一探究竟。
羅納冰川苫布:救得了“痛”,救不了“命”
撰文/秦昭 攝影/()
引言:在阿爾卑斯山脈中的一個角落,覆蓋著巨大的乳白色“苫布”,其下庇護的是曾經歐洲冰川之一:瑞士羅納冰川。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羅納冰川正在持續退縮,給冰川蓋上苫布成了當地人無奈的選擇。
在春天看彩葉
撰文/ 黃越 顧伯健
攝影/ 沈是 等人們多欣賞春花秋葉,但春天的葉子,很多也會呈現五彩斑斕。只不過,它們“出彩”時間非常短暫,美麗稍縱即逝。本文作者將帶領大家一同去捕捉這個被忽視的世界,欣賞春季彩葉微觀精巧的秩序之美,以及它們在更大的空間裡,帶給森林鮮為人知的季相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