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隱於山,大隱於市怎麼理解?

康師傅家鄉面


曼聲閱讀,與你一起交流學習。

“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是我國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的反映。

在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主張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自強奮鬥精神,無論遭受怎樣的挫折,也不能放棄,孔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道家則不同,他們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遇到挫折就轉變方向,或用迂迴的方式處理。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

為何要隱居

隱居的人就是隱士,隱士就是“不仕”,不願去朝廷做官。不過,一般人沒條件做隱士,一要有經濟實力,二要有才華,三是他們必須有被任用或想被任用的經歷。

古人講忠孝兩全,為君主盡忠是為人臣的責任。但在官場裡,有的人看透了官場的黑暗,有的人厭棄了世俗,有的要等待明主任用,這就改變了他們人生的方式。


伯夷叔齊、姜太公、竹林七賢,王羲之、張良、諸葛亮、陶淵明等都是有名的隱士。王維、蘇軾、李白等文人也具有道家思想和隱居傾向,在這他們人生失意的時候都有所表現。


隱居之所

小隱於山野,遠離世俗、官場、鬧市;大隱於鬧市,身處世俗、市井、官場之中。在哪裡隱並不重要,那只是個形式,卻可以反映出隱居者的思想境界,說明了一個人內心的強大程度。

大隱是一種高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深處鬧市而能堅守自我,獨善其身,不被外界所改變,是真正的智者。

小隱,需要遠離傷心地,依靠環境才能擺脫外界對自己的傷害,總有逃避現實之嫌疑。隱居是古人在人生遭遇挫折時候的自保的方法,也是不同世界觀、人生觀的表現。

現在,人們對人生、社會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卻不會去想到隱居。一般人會通過自我排解,與人交流,找心理醫生等方式減輕心理的壓力,適應社會生活。看來現代人的心理要強大得多呢。

謝謝!歡迎交流!


曼聲閱讀


大家可能經常聽到“世外高人”這幾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字眼,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小隱隱於山”吧。

而“大隱隱於市”的人,在我理解看來就是“身在紅塵,心如止水”,“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其實,不管小隱也好,大隱也罷,只是流於一種形式,其中根本還是隱身隱姓隱名不隱生存之道。說白了兩種隱居方式都離不開與外界信息的溝通。

古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聞”,那只是誇大其詞,說秀才博覽群書,觸類旁通,推己及人,那麼如果把古代的秀才放到今天的互聯網時代,讓他與外界全部屏蔽,那麼用不了三個月,我估計秀才就變成“廢才”。

而“大隱隱於市”便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特點,古今都不失為一種隱居的好辦法。信息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否則,你就永遠地脫離了紅塵,隱居就變成了漸行漸遠的隱去,沒有了任何的意義……





大山de女兒


我是蕪巖,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開宗明義,這句話出自東方朔,其本意並不高深莫測,正如他自己所說:

“隱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馬門。宮殿裡可以隱居起來,保全自身,何必隱居在深山之中,茅舍裡面。”
  • 古時候,修行之人皆隱居深山之中,藉助清淨的山野環境提高鞏固基礎的效率,便於積蓄才學,有朝一日隱龍出山,發達於朝野。此為小隱。

  • 而東方朔認為,修行者遲早要步入紅塵世俗,施展自己的修行成果,因此,如果方法得當,即可隱居於市井,不僅施展到了自己的才能,還保全了自身。此為大隱。

身體力行的東方朔

已入朝野的東方朔,就利用滑稽天性和異世脫俗的行為來保護自己,迷惑他人。長安娶婦、拔劍割肉、醉遺殿上、智辨騶牙等,也確如張溥所論:其形跡與侏儒俳優相近——只不過這就是東方朔所說的“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現神藏,與物變化”的處世思想的外在表現,是東方朔的大隱智慧而已。


對我們的意義

  1. 當我們能力不足時,應該迎難而上,在實踐中磨鍊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躲在一個清淨的地方閉門造車。

  2. 當我們風頭正茂時,應該懂得低調,學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否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