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顏色釉指的是釉料的裝飾顏色,在製作無色透明釉料的時候,加入某些金屬氧化物或彩料作為著色劑,由於著色劑的性質不同,燒製出來的釉也就呈現出不同顏色。

明代顏色釉

明代景德鎮的高溫和低溫顏色釉瓷器有很大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永樂、宣德紅釉和藍釉、成化孔雀綠和弘治黃釉。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1、永樂鮮紅釉

紅釉瓷在元代已有燒造,至永樂時景德鎮已能熟練掌握銅紅釉的成色技術,完全改變前時紅釉的泛黑色調。此時的紅釉器多數釉面均勻,釉色瑩潤透亮,鮮豔如初凝時的雞血,上面往往有暗花雲龍紋,胎質細膩而輕薄。《景德鎮陶錄》有"永器鮮紅最貴"的評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一件紅釉高足碗,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釉色鮮豔,印有云龍紋飾,碗心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款,這是傳世較為少見的具有永樂官款的紅釉器,十分珍貴。宣德紅釉製品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而且較之永樂鮮紅更勝一籌,出現了寶石紅、霽紅、醉紅、大紅、雞血紅、牛血紅等。以色澤論,宣徳紅釉有深、略深、淺、淡四種。深者色為黑紅,猶如初凝的牛血,釉質肥厚;略深者色豔麗,釉層略薄,並伴有隱約顯露的細小血絲狀與小斑點;淺者釉色分外勻淨,可與紅寶石的晶瑩相媲美;淡者呈現桃花般粉紅色,俗稱"桃花面"。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宣德的紅釉器在口沿部位都有自然形成的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造型比較多樣,常見的有盤、碗、高足碗、滷壺等。

2、藍釉

藍釉是一種高溫石灰鹼釉,生坯施釉,高溫一次燒成。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一致,呈色比較穩定。宣德藍釉也稱"寶石藍"、"霽藍",後人把它和白釉、紅釉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宣德藍釉有深淺之分,深色明亮多泛黑,淺色多泛白,無論深淺,器物口沿有"燈草口"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器內有藍、白兩種釉面,白裡者器壁上常印行龍紋飾,器裡心淺刻三朵如意雲紋。宣德藍釉器除了素地之外,常常用金彩來裝飾,給人以金碧輝煌的感覺。宣德藍釉多采用暗花作裝飾。

3、黃釉

明代各朝黃釉器首推弘治器,其黃色特別嬌嫩,猶如雞油之色,因此又有"嬌黃"和"雞油黃"之稱。釉色光亮,似泓清水。從大量傳世品來看,釉色幾乎是一致的,這說明當時的工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燒成技術,弘治黃釉採用澆釉的方法施釉,所以又稱為"澆黃"。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清代顏色釉

清代顏色釉瓷在明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名目繁多,品種多變。紅釉有鐵紅、銅紅、金紅等,藍釉有天藍、灑藍、霽藍之別,綠釉更有瓜皮綠、孔雀録、秋葵綠等。此外還大量仿造了汝、官、哥、鈞釉等,在所有的顏色釉中,清代初期銅紅釉的燒製技術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1、郎窯紅

系以清康熙時督陶官郎廷極的姓氏而命名,它是以銅為著色劑的高溫釉。欲燒製成功非常困難,民諺說:"若要窮,燒紅。"郎窯紅的色澤深豔,猶如初凝的牛血,因此,又有"牛血紅"之稱。釉層厚,釉面玻璃質感強,口沿也有"燈草邊"。底色、器裡多為蘋果綠或米湯色。此品種器型很多,有盤、碗等圓器,還有棒槌瓶、油錘瓶、風尾尊等琢器。郎窯紅的燒製成功使紅釉瓷器的燒造又出現了繁榮昌盛的盛況。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2、豇豆紅

這是清康熙朝仿宣德銅紅釉製品,與郎窯紅齊名。色調淡雅,猶如桃花,有酷似豇豆的紅色,並帶有綠色的苔點,後人描述為"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大紅袍"或"正紅",通體一色,明快鮮豔,潔淨無暇;略次者,釉色如豇豆,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今稱"美人醉"或"美人霽";色調再淺些的被稱為"娃娃臉"或"桃花片",雖不如深者美豔,也有幽雅嬌嫩之態;再次者,色調更淺,或者晦暗混濁,名為"榆樹皮"。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豇豆紅器無大件,多見小型的柳葉瓶、菊瓣瓶、菜菔尊、太白尊、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均為官窯產品。

3、霽紅

創燒於康熙後期,它是一種純粹的深紅釉,以銅為著色劑,在1300℃左右高溫的還原焰中燒成。霽紅釉汁凝厚,釉面密佈細小的棕眼,如同橘皮。色調深紅,似暴風雨後晴空中的紅霞,因而有"霽紅"之名。

藏瓷先學辨釉:明清瓷器釉色識別,那是不一樣的“色誘”

霽紅釉盛於康、雍、乾三朝,常見器型有僧帽壺、梅瓶、缽、盤、碗、小碗、高足碗等。明清顏色釉還有永樂甜白、雍正仿宋代汝、官、哥、鈞釉以及胭脂水、紫金釉、鳥金釉、珊瑚紅、瓜皮綠、孔雀綠、松石綠、灑藍、天藍、茄皮紫、茶葉末、鐵鏽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