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時序演進,北方的北魏後來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西北地區屬於西魏版圖。西魏統治時期,朝廷派往敦煌的幾位地方長官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們在鎮守敦煌期間大力推進佛教事業,也帶去了中原漢族文化。

漢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逐漸融合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這在敦煌壁畫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西魏時期的敦煌壁畫和北魏時期相比,整體風格變得細膩和內斂了許多。在人物造型上,動作不再那麼誇張了,色彩反差也不再那麼強烈,但內容依然很豐富,畫面依然明朗燦然,正處在從粗獷向內秀過渡的時期。

這是中原文化的日益西進對西域繪畫產生的直接影響。那時,一種"秀骨清相"的人物造型風格在中原和南方畫壇十分流行。在這種風格的繪畫中,人物都顯得比較秀雅,顧愷之作品當中的那些人物就是典型的"秀骨清相"。

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隨著時代的發展,敦煌壁畫在題材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那時,佛教信徒已經從信仰小乘佛教轉向信仰大乘佛教了。小乘佛教宣揚的是自我犧牲精神,為了普度眾生,要勇於犧牲自己,那樣才能最終成佛。

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如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喂鷹的故事,都是宣揚的這樣一種思想。但大乘佛教卻不提倡這種殘酷的自我犧牲精神,而宣揚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即使你曾經作惡,只要幡然悔悟,一心向善,也能最終成佛。這樣的教義更能為廣大信眾所接受。

在莫高窟第285窟中有一幅名叫《得眼林》的壁畫,就是表現的這一主題。

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這幅畫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五百個兇狠的強盜,他們橫行鄉里,欺壓百姓,官府就派出軍隊去鎮壓他們,將這些強盜的眼睛統統挖去,然後扔到了深山老林當中。這五百個被挖去眼睛的強盜痛苦不堪,悲號不絕。這時,佛聽到了他們淒厲的哭叫,頓起悲之心,就將一種草藥的粉末吹到他們的眼睛裡,他們的眼睛很快就復明了。

這五百個強盜非常感激佛的救助,也對曾經的惡行後悔不已。這時,佛就派人來為他們說法,使他們受到了感化,最終都剃度為僧了。

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時也表現了佛的慈悲與寬容,只要改正錯誤就是好同志,就可以既往不咎了。這也是一幅連環畫式的故事畫。你看,一開始這五百個強盜正在被官兵追趕圍捕,騎在馬上的是官兵,他們身技鎧甲,很像是歐洲中世紀騎士的模樣。隨後,被俘的強盜被挖去了眼請,這一部分只畫了五個強盜,代表的是五百個人。下一部分是被挖去眼請的強跡在山林中痛苦哀號的情景。再下面是佛以香風吹藥人眼,使他們重見光明。最後是佛派出的人正在為他們說法。

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在這幅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出有許多與北魏壁畫不同的地方。北魏壁畫中的人物都赤裸著上身,而西魏壁畫中的人物都穿上了衣服,而且還是漢人的段飾,衣袖都很寬大。壁畫的第二部分中還畫有中國式的建築,你看,有域牆、域門樓、還有大殿,屋頂更是典型的中國建築形制,有飛簷,還用紅色勻出了屋簷和瓦當。這些都是佛教藝術與中原文化相遇之後逐漸漢化的表現。

在這一時期的壁畫中,"飛天"形象也有所變化,身姿比北魏時期的要生動柔軟得多了。在講北魏時期敦煌壁畫的時候我們沒有提及"飛天",是有意將它放到這一節來講,以便相互比較。佛教中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當佛說法的時候她們就會從天上撒下花瓣來。"飛天"常常出現在佛教繪畫當中,她們使畫面變得優美溫馨起來,也使畫面富有裝飾性和神話色彩。

再看那幅北涼的《屍毗王本生圖》,上面是不是有一些"飛天"?但那時的"飛天"造型還有些僵硬,整個身子呈V字形,而到了西魏時期,"飛天"形象姿態已經非常優美了。

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莫高窟第285窟中有一幅西魏時期的《伎樂天圖》,畫了兩個"飛天",她們一位手執一把阮咸,一位正在彈奏箜篌,她們彈奏的樂曲彷彿隨著天上的流雲和花瓣在輕揚曼舞,充滿了旋律感,畫面看上去也繽紛絢爛,像孔雀的朝羽。兩位"飛天"也畫得很美,而且還變成了中國人的模樣。她們長袖飄飄,輕盈舒展,像是顧愷之筆下的貴族女子。另外,第285窟中的這幅供養菩薩圖裡的菩薩形象也已經很中國化了。

從技法上看,這些作品在色彩運用上依然大膽,對比強烈,具有濃郁的佛教藝術氣息,同時,線條已經變得非常流暢、細膩和勻稱了,人物的形象也更加優雅,這顯然受到中原和南方畫家繪畫技法的影響。

另外,在這一時期的敦煌壁畫當中我們還能看到,中國本土的一些宗教故事內容也融入了其中,這一特點在249窟和285窟頂部的繪畫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前者的《說法圖》在畫面上方左右兩角畫上了兩個中國式的"飛天",硃紅的衣裙飄帶,柔軟的身姿,"春蠶吐絲"般的線條,都相當的中國"。

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而後者卻將九個頭的龍、飛馬、雷神等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靈異曾融入了畫面當中,呈現出中西合璧的奇異風格照理說,莫高窟壁畫只與佛教有關,一般不會表現現實生活內容,但西魏時期,隨著漢族文化影響的日益深入,表現民間生活場景的內容在壁畫中也時有出現。

有一幅壁畫畫的是山林中的一頭野牛,它好像是受到了什麼驚嚇,奮蹄狂奔,同時回頭往後看去,似乎是要看清楚身後是否潛伏著危險。牛的動作很生動,完全是寫實的風格,用流暢而熟練的線條几筆就勾畫完成了。這是典型的漢畫的技法。

秀骨清相、細膩勻稱:淺談敦煌壁畫審美趣味改變與漢化過程

這些結合了佛教壁畫和漢畫特點的繪畫作品,整體風格依然是比較誇張的,但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卻漸漸變得含蓄而婉轉。這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數百年之後,為適應咱們漢民族的審美趣味所發生的自然嬗變。

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敦煌壁畫還在時代的風潮中朝著中國化、世俗化的方向不斷變化和發展。如果不瞭解這段歷史,還真以為那些佛教繪畫中的人物形象原本就是中國本土的特產呢!你看看羅漢、觀音,哪一個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模樣?

這不能不讓人感畏漢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所有外來的文化無不被它包容、接納和同化。縱觀中國歷史,那些用武力征服漢民族的異族政權入主中原之後,又都無一例外地被漢族文化所征服,最終無聲無息地融化在漢文化的母液當中,很難再尋到它原來的影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