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

二战德军的野战防御工事都是基于一战时期的实战经验来构筑的,几乎每一个参加过一战堑壕战的德军士兵都是野战防御工事的建造专家。虽然时间过去了20多年,而且各种武器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一战时期的野战工事建造方法并没有落伍,落伍的只是防御战术。在二战的各个战场,最能体现出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就是苏德战场。随着苏德战场的发展,德军防御战术发生了变化,其野战工事的要求和建造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德军在东线战场的防御战术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有喜欢的可以回头看看这篇文章

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东线战场上的支撑点防御战术,本文就讲讲东线(苏德战场)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变化。

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

德军阵地上的观察哨,漏出阵地的那一部分做了遮蔽

德军东线战场上的野战防御工事

我把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的野战防御工事分成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野战防御工事都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德军的战事进展。

第一个阶段从苏德战争刚爆发到莫斯科战役之前。这一时期的德军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一路高歌猛进,一直保持战略进攻的态势,并没有对野战防御工事给予太多的关注,进攻才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防御只是个辅助。此时德军的野战工事只是在军营附近,火车站附近,交通枢纽以及通讯中心周边建立了简单的岗哨和简易的保护工事以及铁丝障碍,建立这些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运输线和通讯不受到苏军游击队的骚扰;除此之外就是在德军进攻间隙的时候构筑一些简单的防护阵地,以防止被包围的苏军突围,这些防御阵地大多都由沙袋跟壕沟组成。

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

铁丝网,原图太大,我就截取了一小块

德国野战工事发展的第二阶段始于莫斯科战役,主要指中央集团军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前期很是很顺利的,但是苏联红军拼死防御,硬是抗住了德军的进攻,并给德军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德军被迫转入防御作战;随后苏军投入了大量的预备队展开了反击,德军只能进一步加强防御阵地,并且后撤,但是由于希特勒严令禁止后撤,因此德军只能硬着头皮抵御苏军的进攻。起初有几个编制比较健全的德军部队,还使用了弹性防御战术,他们在苏军展开炮击之前,撤出位于一线的防御阵地,通常会撤至二线阵地,二线阵地一般距离一线阵地有800~2000米之间,这个距离主要由地形决定;之后苏军会对空无一人的德军一线阵地展开炮击,炮击过后,苏军的坦克会一马当先,步兵随后,施展步坦协同战术向德军阵地展开进攻;此时的德军步兵不会返回一线阵地,而是静静的等待苏军的进攻,德军的野战炮兵会优先开始反击,然后等苏军进入射程后,德军步兵的步兵炮、迫击炮、重机枪再开始发射,这时候苏军部队的进攻队形会被打乱,然后部队开始混乱,之后进攻放缓,这时候苏军要么后撤要么继续进攻;如果苏军继续进攻,德军步兵们会在二线阵地将他们歼灭或者打退,之后重新夺回一线阵地。


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

战壕内用木材加固


随着战事的发展,大多数德军部队建制都被打残了,德军开始使用支撑点防御战术,大力发展要塞和支撑点阵地。这些支撑点以村落或高地为中心,彼此之间相隔为2-4公里。支撑点阵地内部有各种武器的射击阵地、观察哨以及士兵和军官的庇护所,各个武器阵地之间由交通壕和通讯线路连接,错综复杂的网络把所有小阵地连接起来,使得各个阵地能够保持一定的机动性和联通性。虽然这种防御体系具有明显的战术优势,但是依然无法阻挡苏军的进攻。

第三阶段是1943年德军转向战略防御的过渡时期,主要指南方集团军群。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德军还幻想着能够反扑,最终把最后的进攻力量消耗在了库尔斯克会战中。这时候德军的部分防御阵地构建的还比较全面,很多部队构建了四道防线,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要塞,各种联通的壕沟,并在阵地前沿部署了大量的障碍和铁丝网。

第四阶段就是德军在东线全面撤退,开始溃逃。这时候的野外防御工事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构建,这时候德军会利用天然的屏障和后方早已建好的阵地,由后方的工人建造的,并且把原先苏军遗留下来的防线给升级了。


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

坦克掩体

构筑野战防御工事的原料和方法

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的野战工事跟其他战区的德军野战工事的构筑也略有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建筑原料上,比如多山地丘陵地带就和平原以及沙漠地区不同,因为原料不同所建的工事自然也不同。

最常用的原材料就是泥土配合木材再加上个沙袋,这个在一战时期就是最常用的,战壕里面用木材加固,挖壕多出来的泥土堆在战壕面向敌人的那一侧,形成一个土墙。单纯的土墙很难抵御子弹的穿透力,而再加上一个沙袋就能抵御普通子弹的穿透,而如果加上两层沙袋甚至可以抵御50mm迫击炮的炮击。德军的沙袋通常都是粗麻布制成的,沙袋对于德军来说也属于一种战略资源,供不应求。通常德军的师属工兵营都会携带便携式的切割工具,用于伐树,切割成木材使用;德军通常会选择20~25cm粗的树木,然后切割成一定大小的木材,或用于构筑遮蔽工事的屋顶,或者用作护木,或者干脆就当做防护墙来使用。德军的壕沟如果建在质地坚硬的地方,通常内部是没有木材加固的,一般这种壕沟壁是接近垂直的,上边宽度在60~70cm,松软的地带才用木材加固。

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

德军的炮兵阵地,明显能看到用很厚的原木建成,上面加固泥土和草皮

影视剧中常见的就是用木材搭建的指挥部,通常这些原木都是经过处理易于水平铺设的,然后用钉子固定或者绑上铁丝加固一圈,在上面盖上一层泥土之后再用草皮来掩盖,掩体内部有支撑物,一般阵地都需要进行伪装遮蔽,当然掩体的顶部要足够厚才能抵御炮击,但是德军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到底是多厚,实战中班排一级的掩体一般在130~160cm厚。正常来说掩体是越低越好,因为这样可以降低暴露的目标和火力打击,但是实际上因为要把掩体顶部加厚,要加厚下面的支撑物就得足够结实和多,所以建成的掩体也会比较高,通常德军会把他们建半地下式的,这样可以降低高度;射击孔大多是与地面持平的,通常射击孔都比较小,但是呈扇形的,要保证足够的扇形射击界面,实战中一般会超过60度。影视剧中第二常见的就是,用截成一段一段的木头并排成很紧密的木墙,当做防御阵地来使用。其实单纯用木头制成的防御工事很难抵御大口径子弹的穿透,通常德军会在木墙的外侧用泥土砂石等加固一下,或者用两层木墙中间加上砂石泥土一类。


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

德军的木制掩体

除了就地取材之外,德军最常用的就是把用空了弹药箱或者其他装物资的空箱子里面加上泥土砂石一类当做个沙袋来使用。这些箱子一般都是木制的,偶尔有个金属制造的,里面加上泥沙然后摞起来使用,在之后在用铁丝加固一下,当做防护墙很方便;有时候德军也会把这些木制箱子拆成木板,用于射击孔的挡板或者其它类似于架子的东西;如果是金属制的箱子,除非特别需要,一般情况下都会回收再次利用,当然这是对于德军来说的,毕竟德国严重缺乏资源,但凡能二次利用的恨不得能用上三次。


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

战壕内的迫击炮阵地

在苏德战场上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原材料就是冰,我想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毕竟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用冰制成的房屋,一般用于建掩体的冰要厚28cm;除此之外还有雪砖,在苏德战场上一场大雪下来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积雪厚达一米多深,而苏联的冬季常年保持在零下二十度,甚至还要冷,所以积雪能够保持很长时间。如此厚的积雪早就把周围淹没了,这个时候想要构筑阵地,原料很难找,德军发现把压实的雪垒成墙也是能抵御子弹的,而且用雪垒的墙不需要用木材加固,因为雪砖会被直接冻结实,通常80cm厚压实的雪就可以构筑工事;而且厚实松软的积雪也可以削弱火炮的威力,早在苏芬战争的时候 ,苏联的迫击炮发射的炮弹经常就会被积雪大幅度消减威力。


掘壕据守,细看二战德军野战防御工事的发展

德军利用雪砖构筑迫击炮阵地

除了以上那些,构筑工事的原料还有石头,如果选择的阵地附近有石头的话,德军很乐意把石头和木材结合起来使用。通常把石头垒成护墙,然后周围用木材或者铁丝加固,不然的话,你垒好的石墙很容易被一发炮弹炸塌;或者把石头砌成房屋的墙,上面用木头当做屋顶形成一个指挥部,石头外侧用泥土加固,里面用木材加固。当然如果附近有村落什么的话那就更好了,德军可以直接拆除民房一类的建筑,用于构筑工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