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系列的傳統價值觀及愛國主義

作為一個功夫片迷,評價這部電影肯定不會太客觀。其實在我看來,甄子丹這輩子就塑造了兩個角色,一個是警察馬軍,一個是宗師葉問。

馬軍代表了甄子丹打戲的巔峰時期,那時他40出頭,正值壯年,演戲經驗說得過去,對動作設計也頗有心得,那時候人們都說甄子丹不會演戲,所以馬軍這個角色的特點就是打,不服就幹。

雖然馬軍很無腦,影片的感情戲只能交給其他配角去負責,但是馬軍留下了華語電影最經典的動作戲。

葉問是甄子丹的一次轉型,他不再飾演脾氣火爆的猛男角色,開始變得隱忍,開始多了角色對友情、親情、愛情的反應。雖然作為打星演技依然是短板,好在葉問這個角色也沒有大笑大哭考驗演技的時刻。

從馬軍到葉問,甄子丹從一個用於機械降神的工具型猛男,蛻變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男人,同時塑造一個承載了家國情懷的“俠士”,是繼霍元甲、陳真、李小龍之後,功夫片乃至華人世界又一個頗具影響力的文化符號。(參考跟風翻拍的多版葉問)

作為演員,作為打星,一輩子有這麼兩個角色,足矣。

《葉問》系列的傳統價值觀及愛國主義

有人說,葉問系列就是打著愛國旗號圈錢的快餐電影。

我不否認功夫片很商業、很快餐,但我不認同這是打著愛國旗號圈錢。

一直以來,就有那麼一批香港電影人,繼承了中華文化的“家國天下”基因,孜孜不倦的製作著大批愛國主義題材影片。上世紀八十年霍元甲、陳真風靡的時候,大陸還沒有多少家電影院,這到底是為了圈錢,還是單純的因為他們想拍、想看?

那批有家國情懷的電影人可能沒變,是觀眾變了。

說葉問系列炒作愛國情懷,其實片中的葉問根本就沒打算把自己和愛國人設捆綁在一起,他更多時候就是一個想過小日子的小市民,從來不好勇鬥狠,除非被人欺負到頭上。所以我覺得葉問系列傳遞的價值觀,不是那種富有侵略性的“中國NO.1”,也不是那種可以威脅到燈塔國霸權的“雖遠必誅”,而是中國很傳統的那種忍字當頭,不卑不亢。

“我不欺負你,你也別來欺負我。你欺負我第一次,我忍,第二次,我還忍,第三次我忍不了了,還手反擊。”我覺得這種價值觀已經夠溫和了。

李小龍可能更適合這個“炒作愛國人設”的帽子,但是考慮到李小龍生活的那個年代,華人處處受歧視,又何嘗不需要一劑民族自信的強心劑?

《葉問4》裡陳國坤飾演的李小龍有一些不多的戲份,暴打老外。有的人可能覺得李小龍太狂了,但是我想說,就算李小龍當年在好萊塢很狂、很牛,今天依然有外國大導演(昆汀)敢拍戲侮辱他,李小龍顯然還是沒有把強大的印象留在美國人腦子裡。

你們說再過幾十年,美國人會不會再拍一部類似的片子侮辱成龍呢?

《葉問》系列的傳統價值觀及愛國主義

從《葉問1》到《葉問4》,看這些師傅們切磋真精彩,就是有點費傢俱。

而我喜歡葉問系列,不僅喜歡各派師傅的功夫,也喜歡細節中的人情世故。第一部蹭吃蹭喝、上門討打的廖師傅,雖為漢奸卻良心未泯的李釗,第二部改邪歸正的金山找,憨厚可靠的肥波,第三部惺惺相惜,同門對決的張天志,每一個配角都有血有肉,每一段交情都是君子之交,這是中國人傳統的為人處世之道。

到了《葉問4》,講的是文化差異。

首先講的是保守的唐人街老師傅們和開明派李小龍的差異。

老師傅們覺得中華武學不能外傳,但實際結果顯然是“時代變了”,一方面固步自封的老師傅們真的不禁打,三下兩下被美國大兵幹趴下(那個女師傅和萬師傅還能走幾招);另一方面如今的武術就算不是體操,也比體操強不了多少,真正保密的都是武器圖紙,您那點兒武功秘籍還算什麼呢?

另一處差異體現在兩場對決中。

葉問與太極拳萬師傅的對決,萬師傅試出葉問的胳膊有傷,於是自己也只用一隻手打,這是一種傳統武德的表現。(不能將其單純的歸於東方文化,因為無論是東方的武德還是西方的騎士精神,公平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葉問》系列的傳統價值觀及愛國主義

但是美國人的價值觀不是這樣,軍官巴頓發現葉問的胳膊有傷,不僅不讓,還故意往有傷的地方打,這就是新銳民族的取勝之法——不擇手段。

時代變了,當年宋襄公在泓水之戰就是吃了道義的虧。

所以仔細分析最後一場對決,能看出葉問心態的變化。

巴頓說對決是“沒有規則”,但是葉問還是有給自己設限,比如他有一招可以戳對方的眼,但他只是劃了一下對方的臉頰。

錯過這個機會之後,葉問開始處於下風,然後被巴頓暴打,一度打到站不起來。其實這個時候,巴頓的自負害了他,既然是“無規則”,那如果他不是站著開嘲諷,而是繼續攻擊倒地的葉問,葉問肯定再也站不起來了。

但是他給了葉問喘息的機會,而葉問意識到對方一直攻擊自己受傷的手臂之後,也決定不再留手,前幾部一直沒忍心用的踢襠、封喉也用上了。

最後巴頓被KO。

《葉問》系列的傳統價值觀及愛國主義

其實最後一戰交給李小龍去打似乎更好,可以體現出某種新老交替、後繼有人,但這畢竟是葉問的個人電影,需要給葉問一個最終戰。

《葉問4》也不是沒有槽點,比如吳樾飾演的基本上就是第二部洪金寶的角色,然而洪金寶落敗敗好歹還有個疾病原因,吳樾這也太慘了吧?以及斯科特·阿金斯一邊用著空手道,一邊歧視黃種人,可是空手道也是黃種人發明的啊。

還有,就是這些港人、華人們拍出來的電影,在自身定位上也有著不大不小的尷尬點,比如吳建豪飾演的華人士官,百折不撓的想要在美軍訓練中推廣中國功夫,聲稱這可以提高美軍的戰鬥力,這到底是為了提升民族自信,還是歸化者急於尋求認同的心態?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剛和中國停戰沒多久,如果美軍用這一套功夫對付中國人咋辦?是不是就應了萬師傅的“東郭先生”理論?

當然,現代戰爭近身肉搏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而結尾字幕說美軍訓練引入中國功夫,也說明了美國這個國家一直以來的優點——善於學習對手。

還有另一個優點,就是喜歡錢,喜歡直白的索取利益。

傳統中國人是重農抑商的,就像以前葉問守著那麼大家產,朋友周清泉叫他投資經商他還不同意。到了美國人家可不一樣,校長直接表示:一萬塊錢,立即入學。

這是校長給葉師傅上的資本主義第一堂課,錢是好東西,錢就是特權。

即便是葉師傅,也有很多擺不平的事情。

葉問這個系列,從來就沒有鼓吹個人英雄主義多麼萬能,也不是告訴你空有一顆愛國心就能怎麼樣。當年葉問在日本軍營可以“一個打十個”,但是出了門碰見日本軍車還是要躲得遠遠的;如今葉問在美國軍營暴打軍官,但是他能完整走出去還是靠著在場士兵的掌聲——幸好美國人還是尊重強者的。

英雄主義、愛國主義不是萬能靈藥,但是人民永遠需要一個英雄來作為榜樣,就像美國有超級英雄一樣,中國人也需要各種大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