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田医案:伏暑痢(现称坏死性小肠炎)症验案

伏热(伏暑痢 坏死性小肠炎)症验案

伏暑痢(坏死型小肠炎)病例一

郭俊田医案:伏暑痢(现称坏死性小肠炎)症验案


1982年7月1日诊治一县社干部,发热肠鸣腹泻已三天,此后腹痛局限在脐周,相继大便次数增多;呈暗红色血水样便,一日十余次,腹疼发热不能进食,食则即吐,体温39度8。在某医院输液加抗菌素等,用药治疗两天未有明显好转,发烧腹疼如故,患者要求中医药治疗。

一诊:脉沉数,舌质红,苔薄微黄而燥。精神不振,痛苦面容。触诊:皮肤灼热,腹软肝脾未触及,脐周疼痛,压疼明显,无包块,小便量少,大便呈酱水色稀便,体温38. 5℃。

辨症:此乃暑热内郁,郁久气滞则血瘀,瘀阻胃肠致胃肠脉络损伤而血溢于胃肠。

治则:治宜清热活瘀解毒,佐以止血。犀地清络饮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丹皮12克,黄连12克,生白芍12克,连翘30克,玄参15克,焦山楂30克,蒲公英30克,干姜炭3克,田三七(碎)10克,鲜凤仙草60克,两剂水煎,属其频饮。

7月2日复诊:上两剂中药四煎混合后,取澄清液频饮,一昼夜服尽,症状明显好转,肠鸣腹疼基本控制,稍进稀粥而不呕,大便一日三次,呈少量暗红色稀便,体温降至37.5℃。其它无殊,治疗同原方继服两剂,每日一剂两煎混合,每日早,中,晚各服一次。

7月4日再诊:腹疼消失,大便一日三次,呈黑色糊状稀便,体温恢复至常温,食欲增加,但不香。治疗同原方去玄参,加炒山药30克,砂仁12克,建曲15克,炒麦芽15克水煎服以巩固疗效。

按:伏暑痢,此乃暑邪内伏,属于现代医学谓:“坏死性小肠炎”。多发生于处暑前后;其特性,“腹热如焚,大便如酱”等症,为暑热之邪内郁,郁则血瘀,瘀阻胃肠,使肠道脉络损伤,而血溢于肠道,故大便如酱。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生地黃、黄连、玄参、蒲公英、连翘以清热解毒。干姜炭温暖下元而止血止疼,凤仙草,田三七、丹皮、白芍凉血活血化瘀止血。现代药理研究:凤仙草含有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清热、解毒、利尿、活血化瘀之功。凤仙草与田三七同用,以助三七活血化瘀止血之功效。

伏暑湿热痢(坏死性小肠炎)病例二

1987年10月24日诊治一男性患者60岁。

自述曰:腹疼下痢已25天。骤然发烧恶寒,测体温40℃,相继腹疼加重,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血便,一日20余次,即住某医院治疗,经补液加抗菌素等,发烧基本控制,但腹疼下痢不减,腹满不能进食,稍进食腹疼即便,大便程暗红色,一日十余次,要求中医药治疗。

刻诊:形体瘦弱,精神不振,不欲食,心肺(一),腹部呈舟状腹,触其腹,腹软,肝,脾未触及,脐周压疼明显,无明显包块,血压110/79mmhg(14,6∕10,5kpa)。体温37 5℃。实验室


检查:大便常规:软便带粘液。镜检:白细胞(+++),红细胞(++)。

一诊:脉沉缓无力, 舌质淡红,苔厚腻布满舌面。

辨症:此乃伏暑湿热郁阻中焦, 脾湿不化。

治则:治宜芳香化浊,佐以清热解毒。藿朴夏苓汤和香连丸加减。

处方:藿香15克,川朴12克,半夏12克,枳实15克,大白12克,老叩仁12克,白芍15克,砂仁12克,黄连12克,木香6克,丹皮12克,吴茱萸6克, 延胡索12克,金银花15克,荷叶30克,两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三煎三服。

二诊、患者自述:上药服第一剂后热退,大便次数减少,一日2至3次,第二剂药服尽,腹疼下痢皆止。食欲增加,舌苔退至白薄,但舌根部厚。实验实检查:大便软色黄,红,白血球均为(一)。治疗仍以原方去吴茱萸,金银花。加焦楂30克,炒山药20克,继服一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两例伏暑痢患者,虽不是同年,但发病季节相同,病症相同,但中邪深浅,病情轻重不一,以及治疗方法等都不相同,此患者湿邪较重,故用藿香,川朴,半夏,老叩仁,砂仁以芳香化浊祛湿。枳实、大白、木香以消滞疏通气机,黄连清热化湿厚肠胃与金银花,丹皮同用以清热凉血解毒止痢。吴茱萸,延胡索散湿止疼并能抑制黄连之苦寒,以防苦寒伤胃,鲜荷叶祛伏暑之热并能升清降浊,导湿下行,故热去湿化则病除。鲜荷叶祛伏暑之热并能升清降浊,导湿热以下行,热去湿化,则病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