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珍貴來客”——臨潭藜麥

來到臨潭,除了山川高原間起伏的青稞麥浪和連綿成片的黃燦燦油菜花田外,還有格外美麗珍稀的景色——熱情似火、隨風輕搖的藜麥麥田。

高原上的“珍貴來客”——臨潭藜麥

藜麥屬於藜科,雙子葉植物。植株呈掃帚狀,株高從幾十公分到三米不等,根系屬淺根系,穗狀花序,主梢和側枝都結籽。當它成熟時,累累麥穗結在枝頭,像是初待綻放的花苞,一團團、一簇簇,將整個麥田裝點。它的顏色以紅色為主色調,間或夾雜著綠色、黃色進行點綴,遠遠望著猶如成片暖色調暈染的油畫一般。一束束結滿花序的穗狀植株相簇擁,漫步在其中,如同徜徉花海。

藜麥對於中國人來說或許聽著新鮮,但它實際上卻是一個古老的物種。藜麥原產於南美洲高原地區,有著5000到7000多年的食用和種植歷史,是當地印加土著居民的傳統主食,也是一種國際公認的全營養穀物。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藜麥確定為宇航員在太空的理想食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推薦藜麥為最適宜人類的“全營養食品”,將其列為全球10大健康營養食品之一。自2000年起,藜麥開始被各國引進,在全球相適宜的區域進行大規模的種植,我國也不例外。因此現如今,藜麥逐漸走上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


高原上的“珍貴來客”——臨潭藜麥

也許是因為藜麥的獨特,也許是因為它所屬的藜科可食用的植物比較少見,藜麥的營養和使用價值超過了多數穀物。它含有完全蛋白、人體必需的全部9種氨基酸和豐富的礦物質,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營養食品。藜麥種子顏色主要有白、黑、紅等幾種顏色系,營養成分相差不大,其中白色口感最好,種植在臨潭這片土地的,就是白藜麥。

這種原產於高原地區的農作物,彷彿天生就和甘南臨潭這片土地有著不解的緣分。臨潭境內屬高山丘陵地帶,海拔在2209到3926米之間,平均海拔達到2825米。高海拔帶來豐富日照、較少的降雨量、低氣溫和低氣壓,這樣的氣候條件與藜麥十分契合。這裡的土壤也十分適宜藜麥的種植。這片天藍地鏡的高原雪域,土壤沒有經過過度的開發與破壞,有機質含量高、養分保留較為充足,有利於藜麥汲取營養成分,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

高原上的“珍貴來客”——臨潭藜麥

大自然沒有贈與臨潭肥沃的土壤、溼潤的氣候,這裡環境苦寒,土壤隨著海拔的高度呈現不同的規律。可世代勞作、生活在這裡的臨潭農戶卻早在和土地打交道的成百上千年來懂得了因地制宜這條不二法門。他們尊重土壤的特性,懷抱對土地敬畏之心的同時也保持著開放性,他們懂得兼容幷蓄,才會吸收不同於傳統農作物的“舶來品”。正是源於這樣的心性,才有了高原上大片的“藜麥花海”。

近幾年來,臨潭縣域引進南美進口白藜麥種苗,在甘南高原丘陵間播撒種植,勤勞樸實的臨潭農民積極學習掌握著藜麥的種植方法,他們選地整地、適期播種、間苗定苗、鋤草培土、管理水分、防治病蟲害,期待著這位珍貴的遠方來客能在臨潭這片土地上結出最美的果實。辛勤的付出自然能得到回報,這裡產的藜麥色澤白皙、顆粒飽滿、有很高的出芽率,是藜麥中的精品,有著甘南高原象牙藜的美稱。

高原上的“珍貴來客”——臨潭藜麥

每年的9月,是藜麥豐收的季節,沉甸甸的麥穗綴滿在藜麥枝頭,臨潭農戶忙碌的身影出現在火紅的麥田中,收割機的轟鳴聲不絕於耳,一車車收割後的麥穗在田間晾曬,晾乾之後再由人工敲打或碾壓,經由挑揀清理這最後一道工序後,顆粒飽滿的藜麥麥粒終於新鮮出爐,它們從田間來到了農戶的後廚。用涼水將其浸泡後,等待著胚芽發出,此時藜麥的營養價值發揮到最高。隨後點燃爐灶,熬製一碗再簡單不過的藜麥粥。伴隨著粥香四溢的,是藜麥軟糯香甜的口感,是食物最本真純粹的味道,是臨潭這片高原雪域任時光蒼茫而不變的自然純淨,是執著耕耘的農戶對於腳下這片生養他們土地的赤忱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