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有多重要!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有多重要!


1


我在思維課堂中,有時候會和家長們問一道題目:假如您是12歲女孩的爸爸,回到家,推開門,看見女兒竟然坐在床上吸菸。吞雲吐霧的樣子,您第一次見,接下來會做些什麼?


有性子著急的家長直接上火了,“這還用問,揍一頓,罵一頓,不學好,學壞了!”爸爸很著急,情況很嚴重。


這時候,我會邀請大家來思考一個問句“她這麼做,背後有什麼重要的理由呢?


大家有的開始沉思了,說“模仿同學?”“好奇心?”“看電視劇裡偶像?”“青春期叛逆心理?”


思路打開了,我又問,“這時候對你看待這個孩子,有哪些不一樣?”有的媽媽說“還是不能急,家長還是得耐心去了解。


接下來頭腦風暴,有的家長補充,

會不會是吸引家長的注意力?爸爸媽媽關係不好,她吸菸來發洩或者是尋求關注?

她是個乖乖女,從來沒做過出格的事情,這次就豁出去嘗試一下?


還有的說“她爸爸吸菸,她為了勸她爸爸別吸,自己用極端的動作來逼爸爸戒菸?”


家長們的腦洞大開,看到很多有可能的“重要的理由”。


一位媽媽總結說,“通過這個看似搞笑的小練習,真的給我啟發,看到在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也有原因,有他們的想法,需要我們去了解,而不是上來就罵一頓,不能解決問題。”


2


我們思考問題,往往是直接根據行為得出判斷,甚至是指向孩子人格層面,比如她學壞了,她很自私。實際上,我們得慢下來,找原因。”


有一位二胎媽媽說“我家老大男孩6歲了,老是揍妹妹,尤其趁我不注意,一拳就過去了。我們說你別這麼霸道、自私,還是不改。打也不管用。妹妹才1歲多點,也愛撒嬌,全家都護著她,都說老大得讓著老二,你說我家老大怎麼那麼不省心呢?”


聽到這裡,我們用了剛才的問句“他這麼做,背後重要的理由是什麼呢?


有可能是覺得家人不公平,護著妹妹,不尊重事實,

也有可能是覺得妹妹出生之後,大家注意力都放在妹妹身上了,對自己的關愛少了,

也可能是妹妹老是搶奪自己的玩具,不想把心愛的玩具全都給妹妹。

當媽媽嘗試去回應了孩子,“雖然媽媽時間陪你變少了,但我們還是有很多可以一起玩耍的親密時光;你看這次妹妹搶了你的玩具,她不是故意的,媽媽也批評她,玩具還是你的。”


孩子是很容易感知爸爸媽媽的關愛的。惡性循環的模式就此改變了,哥哥也漸漸學會看 見妹妹的可愛,活潑,願意陪伴妹妹玩耍。


3


小區裡,有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在看孩子。


小朋友的哭聲,此起彼伏。“哭什麼哭?鬧什麼鬧”也不絕於耳。媽媽面紅耳赤,孩子哭的更兇了。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到問句“在她哭的背後,重要的理由是什麼?”來引發思考。


作為一兩歲,還不能表達清楚的孩子,哭聲是很容易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


在孩子的世界,看到的東西和大人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一根棒棒糖被搶走了,和大人失去了非常重要的物品,感受是類似的,都可以嚎啕大哭。一歲的小朋友墊著腳嘗試很久,夠不到自己想觸碰的東西,比如小樹枝,也會急的哭起來。


如果簡單粗暴地用“哭什麼,不能哭”懟回去,孩子的負面情緒就像被強行塞住了,很難有疏通的渠道。


任何強烈情緒的出現,都有一個重要的理由。


如果家長的否定,甚至是輕蔑,有的孩子還會產生羞恥感,“我哭是沒出息的,是不對的,是軟弱的”。


如果我們瞭解了孩子哭的理由,看見情緒的來源,就會相對沒有那麼急迫,而是先平和地安撫情緒,再去想解決的辦法。


4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疏通了情緒,先看見了孩子這個“人”,理解了她的想法,再去解決事情,就更加容易了。


孩子的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有時候會用一些自以為的方式去尋找關注,渴求關愛,或者是報復家長,或者是證明自己的能力。


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認為,“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喪失了信心的。”


如果我們立馬判斷,急於行動,往往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和孩子內心鏈接的機會。


動機本身是積極的,只是因為他們年齡的侷限,沒有非常合理的科學的方式來呈現出來,這就對教養能力,是一份考驗,不再憑藉著傳統的訓斥來和孩子交流,而是

願意蹲下身子,看見這個小小的、閃光的孩子,她有無比可愛的時候,也有會惹人氣惱的時候。

無論是小嬰兒的哭泣,還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如果我們不只是著急地說“有什麼好哭的?”,而是可以再慢一點,先思考“在這些行為背後,有什麼“重要的理由?”會不會更有效果呢?


養育孩子不是賽跑,尤其是出現衝突、問題的時候,慢,就是快。


慢下來,多一點覺察,多一點發現,多一點看見,我們可以用心去關注,有能力去看到背後的理由,可能處理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這樣看待孩子的視角更加豐富了立體了,有著更加敏銳的覺察力,也可以更加理解孩子,幫助他們恢復情緒,也更加容易贏得孩子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