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開欄的話: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面對磨難,我省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在省委堅強領導下,迎難而上,眾志成城,充分展現了不畏艱險、愈挫愈勇的精神和力量。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欄目,集中報道這樣一批人物和企業典型。
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4月17日23時,浙江星萊和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廠區門口依然燈火通明,6臺藍白相間的全自動高速插秧機被裝上運輸車,緩緩離開廠區。很快,這些來自永康的“鐵牛”就會抵達湖北省京山市,駛向田間地頭,助力當地種糧大戶復工復產。

時值早稻插秧關鍵時節,糧食主產區的農機經銷商和農戶催得急,星萊和的全自動插秧機成了“香餑餑”。與往年相比,星萊和開工晚了半個月,為了不誤農時,公司想方設法恢復產能和運力。目前,該公司每天有100多臺高速插秧機運往各糧食主產區。

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走進星萊和生產車間,各條生產線已是滿負荷運轉。

“最近訂單比較多,我們加班加點趕訂單。”在動力系統生產線上,裝配工周逸正在組裝發動機皮帶。在他身旁,一臺臺3米高的機械手串聯起各個工序,生產運轉有條不紊。

別看現在生產秩序井然,其實星萊和的復工之路並不容易。

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浙江星萊和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內,各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工人們正在組裝高速插秧機。浙江新聞客戶端 拍友 時補法 攝

起初,人手緊是擺在企業面前的第一道難題。預判到員工返崗難的星萊和,大年初八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母公司星月集團決定,包車到湖南、貴州、雲南等地接員工返崗,同時包下公司附近一家賓館,用於提前返崗員工的隔離。此外,公司還制定獎勵政策,老員工帶新員工來上崗的,每帶1人獎勵800元……就這樣,2月12日獲批覆工後,星萊和只用了7天時間就實現生產線滿負荷運轉。

生產恢復了,讓星萊和總經理李波軍頭疼的事又來了。“物流公司心裡沒底,不願接單。”從2月20日起,催單電話一個接一個打來,李波軍直髮愁:這不光是企業信譽的事,更關係到春耕備耕能否順利開展。

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3月初,李波軍終於等到了好消息,交通運輸部、工信部、農業農村部建立了三部門農機裝備運輸保障協調工作機制。看到掛著黑、蘇、冀、豫、川牌照的大貨車駛入廠區,李波軍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徐州有位經銷商,令李波軍印象深刻。儘管雙方此前已經多次在電話裡溝通並且簽了合同,但對方依然提著心。

客戶為什麼急?李波軍解釋,一是受疫情影響,今年春耕時間相對緊張;二是機械化對於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作用明顯。以插秧為例,以往1人每天只能插1畝地,高速插秧機1天可以作業50畝,效率大幅提升。

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浙江星萊和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內,員工將插秧機裝車運往糧食主產區。浙江新聞客戶端 拍友 時補法 攝

河南省羅山縣農機經銷商易懷明今年從星萊和訂購了100臺高速插秧機。他算了算,一臺插秧機工作一天能頂50人,而人工每人每天200元,機械化大大降低了成本。

秧插得好不好,還直接關係到糧食畝產。“插秧對力度、準度的要求極高。”李波軍說,瞄準插秧關鍵環節,星萊和研發出一項不傷苗的旋轉滑道式稀植栽培技術,模擬人工插秧,保證秧苗栽植過程的頂、接、落、送、栽五個關鍵工作步驟循序漸進、緊密有序。

產品好,價格比國外品牌同類型機械便宜30%,售後服務期更長,這讓星萊和的產品極具競爭力。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的插秧機訂單已逾3500臺,超過去年全年訂單量。

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這是我們剛剛開發完成的四行小型插秧機,主要針對南方丘陵地帶。”李波軍告訴記者,這款插秧機的最大特色是“小”,“丘陵地帶機械爬坡比較困難,這臺機器,兩三個成年人就能扛到田裡作業。”

面對農業機械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機裝備產銷兩旺的形勢,星萊和加快創新步伐。

克服困難復工,一季度訂單量已超去年全年:永康“鐵牛”,春耕顯身手

從事技術培訓崗位的嚴庭生告訴記者,自己臨時抽掉至發貨區,加班加點組織裝貨。浙江新聞客戶端 拍友 時補法 攝

別看插秧機其貌不揚,一臺全自動高速插秧機有8000多個零部件、2600個組件,技術含量頗高。目前,星萊和的高速插秧機80%的零部件已實現自主生產,可以有計劃地滿足訂單需求,並開展針對性地研發。

“今年公司將斥資2000萬元,引入自動化生產設備提升生產效率。”李波軍說,企業將派出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生產,並把用戶對機器的改進需求帶回來,不斷推動技術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