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

如果近距离观察几对带孩子的家庭,你会发现,总有那样一位妈妈,无论孩子做什么都会遭到呵斥,“不许!”“不要!”“别碰!”,孩子被吼得手足无措,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也总会有那样一位妈妈,无论孩子要做什么,她都会鼓励他去做,去试试,孩子兴致勃勃,满心欢喜。

两种不同方式所教养出来的孩子,必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据有关研究显示,“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的家庭条件有多么差,或者是没有报过什么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词语匮乏、消极负面的环境里。

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幼儿时期父母的语言。

为什么父母的语言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

第一, 家庭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

有实验结果显示,语言对于大脑神经元的塑造非常重要。在人工耳蜗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工作人员曾经将人工耳蜗植入过两个不同的幼儿耳中,两位幼儿都是只有七、八个月大的孩子。结果同样的人工耳蜗却在他们身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第一位幼儿植入后通过学习已经和正常的孩子没有差别,并且上的是普通学校;而第二位幼儿植入后却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他上的是聋哑人学校。

为什么同样的人工耳蜗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呢?

研究人员深入到了两位孩子的家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第一位幼儿自从植入人工耳蜗之后,家中所有的人每天都会不停地跟她说话,跟她聊天,使她处于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中去。而第二位幼儿,家人与她说话的时间很有限,她虽然能够听到声音,但是由于没有交流,她并不明白别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听力功能。

可见,孩子需要的不是听到语言,而是听懂语言。只有父母对他们耐心地交流与陪伴才能使他们拥有这种听懂语言的能力。

第二, 语言可以决定孩子一生的思维模式。

回想小时候我们身边的人,长在后在学术方面有所成就的,其实并不一定是小时候大家公认最聪明的那一个,而是一直在努力从未放弃的那一个。

有些父母喜欢强调孩子的天赋,比如聪明。那么到了最后,那个聪明的孩子怎么样了呢?为了维持自己的聪明,他很有可能不会在人前做出努力的样子,久而久之,他可能真的会相信自己天生聪明,用不着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绩。这个思维模式,也许会跟随他一生。但我们都知道,单靠小聪明而不去努力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而有些父母会强调孩子的努力与进步,做他的孩子不需要很聪明,只要努力地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了。

无数事例告诉我们,能够走到最后的,恰恰是那个并不很聪明,却一直很努力的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语言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

怎样通过语言来教育孩子呢?

第一, 孩子需要共情关注。

共情关注是指父母要跟着孩子的思维走,发现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要去为他解释这个东西。

有一些父母很喜欢为孩子设置一些条条框框,比如,读绘本的时候,孩子就是要听绘本,不可以做别的。

但是共情关注要求我们,如果孩子在读绘本的过程中突然对积木感兴趣了,那么,你就要为他解释积木是什么。等他的注意力再次回到绘本上的时候,就继续讲下去。

第二, 与孩子进行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用充分的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果孩子说出来的只是一个词语,那么你要将这个词语补充为完整的句子对她说出来。

比如,孩子说,妈妈抱。

你可以补充为:宝宝是不是累了,要妈妈抱一会儿?

第三, 要与孩子轮流谈话。

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在孩子还小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意思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孩子词语中的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的时候,多给他一些一时间,让他们努力在自己的认知中找到交流的词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