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森林砍伐導致人類感染傳染病的機制

研究揭示森林砍伐導致人類感染傳染病的機制

圖片來自網絡

2020年4月1日,《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發表題為《非洲的生境破碎化、生計行為和人類與非人靈長類動物之間的接觸》(Habitat Fragmentation, Livelihood Behaviors, and Contact Between People and Nonhuman Primates in Africa)的文章指出,隨著人類繼續把自然棲息地變成農田,從動物身上傳染給人類的病毒可能會變得更常見。

人類已經把世界上近一半的土地變成了農業用地。熱帶森林受到的影響最大,在過去幾十年裡,一些地區的農業轉化率最高。在非洲,這佔了最近森林消失的3/4。野生靈長類動物(NHP)是眾所周知的疾病攜帶者,而且很多都受到野生動物管理局的保護。森林棲息地的持續消失意味著NHP和人類越來越多地共享相同的空間,爭奪相同的食物。當人們為了獲取資源而冒險進入森林地區,當動物冒險離開它們的棲息地襲擊莊稼時,人畜共患疾病或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幾率就會增加。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研人員,從居住在森林碎片附近的小規模農民那裡收集土地使用調查數據,將這些信息與同一時期的高分辨率衛星圖像結合起來,模擬了景觀模式與個人行為是如何使某些人更有可能與野生動物接觸,以揭示烏干達熱帶森林的消失是如何使人們面臨與NHP其攜帶的病毒進行身體互動的更大風險。

研究結果表明,2011—2015年,與沒有接觸過NHP的個體相比,經歷過人類-NHP接觸的個體,其家庭周圍的景觀指標存在差異。家庭周圍邊緣密度的增加,收集小樹以供建設,以及在森林棲息地覓食和狩獵的行為,都大大增加了人與NHP接觸的可能性。殘留的小片森林(而不是更大的棲息地)最有可能是人類與野生靈長類動物接觸的地方,因為它們與農業景觀有共同的邊界。研究人員推測,農業對森林的不斷入侵,以及由此導致的人類在這些地區的活動,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傳染病從NHP蔓延到世界各地的人類。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07期,裴惠娟 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