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這在片土地,卻真的瞭解它嗎?

我們生活在中國,很多現象見怪不怪。所謂“日用而不知”。我們很難跳出來,站在外部視角,來評價中國。

我們生活這在片土地,卻真的瞭解它嗎?

中國,在東亞的這片土地上生成、發育、長大,這麼一個國家或者文明一定遭遇了自己獨特的課題。它為解決這些課題,一直在找方法。這些方法,有些有用、有些沒用;有的有大用、有的有小用;有些在迭代演化、有些隨著難題本身的轉變而轉化。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沉澱下來。所以,評價一個文化現象,你說它聰明也好,愚昧也好,都是後人的視角,他者的視角。回到這段文明歷史生成的現場,也許更能認知中國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

我們生活這在片土地,卻真的瞭解它嗎?

這是什麼視角?這就是從生物學借鑑的演化論的視角啊。我們如果非要站在一邊說,孔雀漂亮,癩蛤蟆醜,這也沒說錯。但是這是你自己審美觀的投射,跟孔雀和癩蛤蟆沒啥關係,也無助於你理解它們。只有回到演化歷史上,去看每一個物種每一個特徵的生成,是為了回應什麼樣的環境壓力,為什麼這個特徵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了,這才有認知上的意義嘛。

我們生活這在片土地,卻真的瞭解它嗎?

我們對於中國是個大國,已經習以為常,不認為有什麼可說的。可實際上,如果我們跳出既有的思維,就會意識到其實是個很大的問題。過去歷史學界有一種說法,中國這邊的自然地形等條件有利於統一,歐洲那邊的地形支離破碎,不利於統一。其實這個說法經不住細想。中國境內有黃河、長江這樣難以跨越的大河。現代化之後,第一座長江大橋,是建國後才建的,古人是很難跨越這樣的大河的。還有像太行山、秦嶺、南嶺這樣的天然地理分界線。

我們生活這在片土地,卻真的瞭解它嗎?

但是你看歐洲,它裡面的的河流比如多瑙河也不大,不但不成為地理障礙,還很適於通航。所以它不僅不構成阻隔,反而可以打通歐洲的地理。即使對於古人來說,從歐洲大西洋沿岸一直走到伏爾加河,一路都是平原。按說這種地理特點,更易於形成統一國家啊。其實進一步想,農耕時代最大的社會現實,就是人口分散,有無數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村落。

我們生活這在片土地,卻真的瞭解它嗎?

這種村子,和外界的人員、物質、信息的交換都很少。在這個社會基礎上建設一個統一的大國,也太難了吧?別的不說,僅僅方言眾多一項,就是統一國家的大障礙啊。世界古代史上,那些靠武力搞起來的大帝國,是很難長時間持續的。而中國是唯一一個例外,不僅長期統一,而且就算統一暫時消除,或者被外族侵略,但是我們總有機會恢復原狀,這是為什麼?

我們生活這在片土地,卻真的瞭解它嗎?

還是想想印度就知道了。同樣是小農經濟,在英國殖民者到印度之前,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在那片土地上,有無數種族、部族、語言、宗教、文化,彼此既不認同,更談不上統一。中國有現代意義上的成文憲法,那當然很遲,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但是,中國人的祖先是怎麼把那麼多散碎的個人、細碎的社會組織,拼接在一起,完成一個統一大國的構造。而且這個構造還非常強韌,可以穿越幾千年的時光。

我們生活這在片土地,卻真的瞭解它嗎?

我們的祖先他們拼搏、奮鬥、流血流淚,歷經一代代的合作、演進才成就現在的中國,所以,我們應該對他們懷著崇高的敬佩之情!

圖片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