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預測吉凶禍福的古算法從何而來?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周易》,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對《周易》預測、算命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今天我們就來掀開大眾深度崇拜的《周易》古算法是從何而來的。

《易經》預測吉凶禍福的古算法從何而來?

得位與得中

昨天的內容中我曾經介紹過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概念,如果把這個規則套用在六爻中,那麼:第一、第三、第五爻就是陽爻;第二、第四、第六爻就是陰爻;我們在進行測算的時候陽爻在陽位、陰爻在陰位就是“得位”。

六爻卦又可以分為兩個三爻卦,每一個三爻卦中間那一卦是最好的,如果我們推算“一爻定吉凶”的時候這一爻落在“第二爻、第五爻”上就叫做“得中”。

有了這兩個規則,我們來看《周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如果我們測算“一爻定吉凶”的時候,卦象剛好落在此處,那麼只能算是“得位”而不“得中”。

《易經》預測吉凶禍福的古算法從何而來?

那麼有沒有即“得位”又“得中”的卦象呢?答案是有的:豫卦的第二爻,陰爻在陰位,所以“得位”,又恰好是第二爻,所以“得中”。再來看看他的爻辭:“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暫時不用管,您只要能夠從這一卦中發現一個人的名字就可以了,這也是古代很常見的一種取名方式。當然,我們今天主要講的內容不是如何算卦,重點是這些算法是從何而來。

我們只要知道“一爻定乾坤”是一種算法,既然通過算法就能預測吉凶,那麼卦爻辭也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如果這層理解要是成立的話,《周易》與“龜甲”、“蓍草”也將變得毫無意義。

既然都沒有意義,古人為何還要皓首窮經,不懼學術艱難的撰寫卦爻辭呢?這就要說道《周易》算法的來歷了。

《易經》預測吉凶禍福的古算法從何而來?

《周易》算法從何而來?

這個答案可能會出乎您的預料:我們所知道的《周易》古算法,其實並不算古老,大約是形成於中國南宋時期,到今天不到1000年。

準確的說是由南宋朱熹與蔡元定兩人閒著無聊的時候,打磨出來的娛樂消遣方式。是的,我們今天熟悉的《周易》算法都是這兩位大佬,利用50顆圍棋子連蒙帶猜搞出來的新花樣。不過這套算法從《周易》正宗的角度上來說:比漢唐時期要靠譜一些,漢唐時代的《周易》算法,本質上已經脫離了《周易》的內涵,走向了“子平八字、京房納甲、紫微斗數”這個方向。

朱熹與蔡元定至少確實是遵循文獻來研究的,說到這裡就很有必要講一講《周易》的版本問題。

《易經》預測吉凶禍福的古算法從何而來?

《周易》的版本問題

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本質上書屬於“周易經傳合編”,是《易》與《易傳》的合編體,原始面貌的《易》只有卦爻辭,相當於是一本算卦的搜索手冊,巫師在算出哪一卦,哪一爻之後再翻開《易》找到相應的卦爻辭進行解釋。

這時候的《易》還只能叫做《易》,而不能上升到《易經》的高度,其中也完全沒有蘊含各種高深、奇怪、神秘的宇宙人生真理,只是一本占卜手冊,秦始皇燒書的時候這本書都懶得燒。


完成《易》到《易經》昇華的人我們並不太能夠準確的說出其名,只知道是一批儒生假託孔子之手完成。

《易傳》總共有十篇,合稱“十翼”,意思是說:它們是《易》的十隻翅膀,將《易》與《易傳》合編在一起以後《易》也就變為了《易經》。

《易》之所以能夠完成蛻變其本身的原因很重要,《易》用極度樸素的話語和思想確實道出了:量變產生質變、週而復始的哲學觀念,所以也才有了加工的可能。

《易經》預測吉凶禍福的古算法從何而來?

不過遺憾的是無論是《易》還是《易傳》,又或者《易經》都沒有明確的給出過《易經》預測的具體算法,翻遍全書也只有在《易傳》裡有一篇《繫辭上》,有過一段雲山霧繞的介紹,朱熹與蔡元定兩人也是根據這一篇內容猜出了50顆圍棋子的算法,原文音容如下: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如果您看到這個內容覺得無法理解的話,也完全沒必要氣餒,因為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不懂,連朱熹這樣的大學問家也不懂,大致上可以理解為:把“三變”重複六輪,可以算出完整一卦。但是如何得到“變卦”,如何預測吉凶就毫無徵兆了,所有的解釋權都歸“大師”所有。

《易經》預測吉凶禍福的古算法從何而來?

好了,關於“《周易》的古算法從何而來?”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希望您能夠記得“得位”與“得中”的概念;第二、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古算法其實並不古老,是南宋時期朱熹與蔡元定兩人消遣娛樂時的小發明;第三、《周易》並沒有記載明確的預測算法。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