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期節目中提到過現在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弊端:“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他開始管。”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同時她也舉出了兩個對比的例子,非常貼切:

“男孩三四歲的時候跟你鬧,他最多也就在地上打滾、哭鬧,等他14歲左右再跟你鬧時,他能怎麼鬧?第一、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這樣的新聞真不少見,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新聞。

兒子暴打媽媽,拍照者全程用手機錄像,卻絲毫沒有要制止的意思。

畫面中,這個小男孩向媽媽揮起拳頭毫不留情,太陽穴、後腰、肚子,拳拳到肉,每一拳都揮向人體最脆弱的地方。而這位媽媽竟然不反抗,任由兒子打。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後就自然改正了,對孩子可以說十分溺愛。

但等孩子長大後,孩子不僅不會改正,反而因為家長沒有管教而造成了惡性循環。大概率在學校中欺負同學、頂撞老師、不遵守紀律。而當家長意識到事情嚴重性後,又因為孩子處在青春叛逆期,此刻再想管教恐怕沒有那麼容易了。

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期,作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此時應該抓住機會引導孩子時期健康成長!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都會得到增強,因此求知慾望會特別強烈,在加上自主意識的形成,對孩子的影響會很大,此時家長如果用錯了教育方式

,那麼孩子的一生都會受到影響。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3-6歲的期間,出現這4種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之後想改就難了。

  • 1.發脾氣、摔東西
  • 在孩子2歲過後,就會進入他們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了,他們會經常發脾氣、摔東西。

    孩子摔東西,是對不滿的一種表達,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因為孩子語言的表達能力欠缺,習慣於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時,家長儘量不要用“打罵”的教育方式來處理,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 2.得不到目的就威脅
  • 在叛逆期的孩子生氣時摔東西的性格沒有得到改正,發展到3歲後,會向父母提出各種要求,父母拒絕了,通常會演變成威脅父母。

    對於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長可以滿足,但不要一味的妥協,那樣孩子就會“得寸進尺”,給孩子養成壞習慣。

    其實父母最怕的就是“出門哭鬧娃”,因為孩子摸準了想要什麼就必須買,只要不買就開始哭鬧,威脅。

    像:“如果父母不給我買這個玩具,我就趴在地上不起來,直到爸爸媽媽給我買為止!”

    如果孩子用哭鬧威脅家長時,家長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孩子越是無理的哭鬧,就越是不滿足他。逐漸孩子知道了威脅是沒用的,也就不再哭鬧威脅了。

    • 3.不尊重大人

    有不少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而家裡的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自然會有偏差,老人更加容易溺愛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給孩子。

    但是長時間下去,孩子就會養成驕縱的性格,稍微有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向大人動手,做出不尊重大人的行為。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把他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中。

  • 4.沒有規矩
  • 比如寶寶愛用勺子敲碗,這就是很不規矩的行為。家長這時就可以告訴孩子用勺子敲碗不僅很吵,而且很影響其他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寶寶不可以這麼做。

    我們經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長一定要言傳身教,教會孩子最基本上的禮儀和規矩,要是你的孩子不懂規矩,不管是現在還是長大後進入到社會,都會被排斥的。

    如果你家的孩子有這4個“毛病”千萬別慣著,該打就得打,只有糾正“壞習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處於小小逆反期的孩子們大多在 2~6 歲不等,這一時期孩子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解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逆反期呢?

    在孩子對文字的理解不是那麼敏感的時候,

    繪本就是讓孩子接受知識最快最有效的好助手,繪本中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也會讓孩子進行模仿和學習,慢慢改正自己的行為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果你的孩子正要進入或已經處於這一時期,推薦你和孩子一起共讀“我的小小逆反期”系列。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這是一套以關注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為主的系列繪本,由 5 個完全獨立,各具特色的小故事組成。由來自法國、阿根廷、比利時的九位圖畫書作家聯袂創作。

    透過這些故事,可以幫助成人理解逆反期中孩子們的思想、情緒表達還有行為,而孩子們在看到、聽到這些故事時,也會看到熟悉的自己,從而獲得成長。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處於叛逆期,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探索世界。他們急躁、貪心、好奇、脾氣壞……處於這一階段孩子們的行為和心理都躍然紙上。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幽默活潑的故事,精美的插畫,簡潔流暢的語言,極大地調動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小開本的設計,攜帶非常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讀一讀。整套書一共5本,算下來一本才10塊錢左右,真是相當划算了!

    下面和大家說說,我為什麼推薦這套繪本~


    1、專為逆反期寶寶量身定製,幫你輕鬆搞定“小叛逆”

    《我的小小逆反期》共有5個完全獨立、又各具特色的小故事

    通過這些故事,可以讓孩子看見“自己”,獲得成長,也幫助大人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接納、引導、疏通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更加愉快地度過這一階段。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分冊介紹: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在小魚阿蒂和阿莫的故事《今天,我不想睡午覺》中,反映了自我意識覺醒期的寶寶們另外一種典型的行為,那就是不斷地試探自己行動的極限。除了“我是誰,我屬於哪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認知“我能做什麼,我有什麼價值”

    ,就體現在這種有意無意的特立獨行之中。不想吃飯、不想睡午覺、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不想和不要的背後,孩子的問題是:“我真的能自己做主嗎?我自己做主以後,會發生什麼?”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我要離家出走》中,要注意觀察小河馬布姆,它為什麼從不開心、生氣、惱火,到最後感覺身體舒服多了呢?體會它的情緒變化,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情緒的名稱,更能懂得如何正確表達情緒。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在小青蛙布布的故事《布布,等一等》裡,小青蛙餓了會吃什麼呢?如觀察對比書中前後的時鐘,一定能發現需要布布等待的時間只是45分鐘,但不願意等的布布去幹什麼了呢?分享布布的故事,孩子們將學會等待。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你的肚子怎麼了》則是關於狼的幽默故事。有一天,狼因為吃了小女孩和小動物們,它的肚子越來越大,鄰居們都以為它要生小寶寶了。結局並沒有獵人出現,而是狼和小女孩開心地生活在了一起,狼覺得“家裡有個小女孩比什麼都好”。這才是我們想給低幼寶寶看的童話,沒有暗黑,沒有嚇唬,有的是童話主人公自發的反省和選擇。下一次,孩子說“還要還要”的時候,一定會想起這隻曾經讓自己哈哈大笑的狼的。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我看到你了》這個故事,是對於低幼寶寶心理狀態的投射與模擬,裡面有孩子的好奇與想象,更有孩子對整個世界的善意,跟孩子多讀幾遍,會有意外收穫。


    2、高質量親子共讀,抓住孩子的成長黃金期

    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理清孩子這些小叛逆背後的原因,讓孩子擁有堅實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父母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思考,“布姆為什麼不開心?如果你是布姆會怎麼辦”,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將閱讀的經驗和生活實踐相結合。

    此外,故事前後特別設計了重複迴環的表達手法,在孩子熟悉故事後,父母也可以在讀到重複的句子時,稍微停頓一下,引導孩子進行補充。

    李玫瑾教授:3-6歲孩子出現這4種逆反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

    裡面還附贈了一個《閱讀指導》摺頁,可以幫助家長深度挖掘解讀,實現更高質量的共讀。

    如果你家有不合作、愛發脾氣、整天“不不不”掛在嘴邊的娃,不知道怎麼辦,就來讀讀這套繪本吧!用童話來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叛逆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