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比寂静的春天更可怕的是寂静的声音

看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不是书中描写的化学用品对于环境破坏的程度,而是惊讶于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社会,对于化学物质如何影响环境的声音竟是如此微弱。

《寂静的春天》——比寂静的春天更可怕的是寂静的声音

百度百科对于农药的含糊解读,没有数据,没有研究说明,没有列举任何化学农药引起的任何一个案例。但是,实际情况下,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晰地说出,自己家里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环境变化,天空变灰了,树木变少了,土地越来越变硬结块,鸟鸣越来越少,雾霾天越来越多。其中有些是因为植被破坏,有些是因为垃圾污染,但是,这些都是你肉眼可见的行为。最终杀死我们的,是藏在你眼皮底下的东西。

《寂静的春天》——比寂静的春天更可怕的是寂静的声音

你可能通过垃圾降解宣传片知道了垃圾分类,可能看到塑料占领海滩知道了减少使用塑料用品,可能看到森林砍伐野生动物灭绝知道了要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可能看到冰川融化北极熊无家可归知道了要低碳出行。但是,对于化学物质,最恐怖的就是基本上没人可以直接看到它的破坏力。那些我们看到的明显变化,都源于想不到的起因。

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人类保护自然,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地球经历过比现在甚至未来几百年更为严峻的环境,地球生命诞生之时,温度,二氧化碳,辐射强度不知道比现在严酷多少倍。但是人类没有经历过更严峻的时代,地球上很多的动植物也都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们对于其他的动植物太过陌生,人不可能对陌生的事物产生尊重和珍爱的情感。所以就有了利益熏心,利益至上。我们不能沉浸于自己的享乐和成就,忽略了对其他动物的伤害。

《寂静的春天》——比寂静的春天更可怕的是寂静的声音

在大多数人想象中,可能一瓶农药会很快降解。打消这个念头吧,90%以上的农药都会被下一个食物链吸收,一部分在虫子体内,然后是鸟类或者土壤,更多的会通过吸收残留在植物体中,传到果实中,然后是在人体,然后一直在人体中积累,直到影响累积到下一代.......环境其实本身是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但是人类通过化学物质的不断使用,正在打破这一平衡,我很好奇,化学农药自然降解这样的荒谬潜意识怎么成为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为了保护人心中的哪一丝心里安慰,我在谈论农药流经链的时候,甚至都不敢说它们会渗入到地下水之中,会飘散在空气中被吸收。

《寂静的春天》——比寂静的春天更可怕的是寂静的声音

无论是杀虫剂还是除草剂,都是具有很大的毒害性,很少有人会关注这些药品的所带来的的危害,因为你到医院里,他们只会检测你身体哪一个激素异常,哪一个器官功能损坏,哪些标准的指标你没有达到。他们会给你手术或者开很多药去调节身体。但是,他们绝不会针对常见的农药化学物质进行专门人体含量的检测,在城市如此,在村镇更是如此。到底哪个农药成分在人体累计多少浓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都是没有研究的,因为缺乏这样的调查报告,大家都会忽略这个事实的存在。我甚至怀疑,极低浓度的化学残留,就会对人类的胎儿造成极大的损伤和危害。

《寂静的春天》——比寂静的春天更可怕的是寂静的声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远的国家,我们的先民很早之前就开始改造社会,相比于美洲等开发较晚的地区,我们地区的原始风貌受人类影响更大。之前我们是使用物理的方法改造,对环境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但是近代以来,化学物质的不断使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甚至在环境中,农药还会发生二次化学反应。《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基于美国农药使用的调查报告,其中有很多部分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虽然经过我们前辈几千年的开发,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几乎难寻踪迹,但其中的一些案例必然是有一些共通之处需要我们借鉴的。

《寂静的春天》——比寂静的春天更可怕的是寂静的声音

化学农药探讨的声音太少了。可能是社会宣传是没有顾及到农药方面,可能是社会异议的声音太少。我们需要更多的声音,哪怕是错误的,甚至是过激的,我们需要在探讨中不断重视,不断改善我们现在的做法。媒体是社会的良心,我害怕看到媒体花言巧语的蛊惑或者隐蔽性的蒙骗,甚至为农药设定一个最低容许使用值,但是,如何保证农药被正确剂量的使用?如何保证不再生物体内多次累计以至于致病?他们从不会告诉你。

《寂静的春天》——比寂静的春天更可怕的是寂静的声音

说了很多农药的害处,但是现实中农药是不可能直接禁用的。对于个人而言,利益是首要目标,为了更大的利益,只会做出更激进的举措。幸运的是,我们国家政府和组织的掌控力更强,可能更好的平衡资本利益和环境的关系。对于农业的改善,我们不希望有更多的化学物质被制造出来,更希望可以通过生物防治来保障食物和其他动物的健康。如果能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可能会更加欢迎,最怕的是,因为没有更好办法保障产量,所以相关部门选择性的失明,也提及更不宣传。


《寂静的春天》——比寂静的春天更可怕的是寂静的声音

这本书生生地激起了我对化学用品的关注。还有很多人都没注意到这一点,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这个问题,并为此而发声。

不怕事实既存,最怕寂静无声,选择性失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