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春因兒子走路慢發火,孩子為啥越催越慢?都是父母用錯了方法

導語:

今天朋友帶孩子來我家玩兒,一進門就給我講故事:早上在跨海大橋上堵了20分鐘,百無聊賴之際,看到前面私家車的後玻璃上寫著“越催越慢,再催熄火”。看了後覺得很好玩兒,就給女兒讀了一下,然後解釋解釋意思,沒想到小孩兒悠悠地來了一句:所以啊,你沒事兒別總催我!

朋友心下一愣,這算自己挖坑自己跳啊!不過轉念一想,孩子說得沒錯啊,日常生活中不經常發生這種事兒嗎?

比如,早上起床,像公雞打鳴一樣,一遍遍地提示:快起床快起床,再不起來遲到了;出門前,一再催促,再磨蹭就來不及了;孩子想要玩會兒,不停地在耳邊唸叨:快去寫作業,寫完作業再玩兒!

陳小春因兒子走路慢發火,孩子為啥越催越慢?都是父母用錯了方法

孩子磨磨蹭蹭不是問題,你不理解才是問題

有心理諮詢師在網絡上做過一個調查“你最不滿意的孩子表現是什麼?”,很多家長的第一個答覆就是“磨蹭”,這個問題的確讓很多家長頭疼。

陳小春因兒子走路慢發火,孩子為啥越催越慢?都是父母用錯了方法

但是,“磨蹭”是大多數孩子的“天性”,不管你願不願意,孩子都是“我磨蹭故我在”

前幾年大火的《爸爸去哪兒》,陳小春帶著兒子執行任務時,他嫌棄兒子走得太慢,最後忍無可忍大聲催促著小小春:Hurry up!麻煩快點!小小春遠遠地看著爸爸,怯生生地答道:我知道!然後急匆匆地晃悠著小短腿兒:你能不生氣了麼?

媽媽看到這一幕不樂意了:腿短不是孩子的錯,催什麼嘛!

陳小春因兒子走路慢發火,孩子為啥越催越慢?都是父母用錯了方法

想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是磨蹭過來的?我們當初上學的時候,放個假不也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寫作業? 只是,我們已經長大,時間太過久遠,有些記憶早就忘記了。

娃為什麼會磨蹭?知道原因很重要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如果回到小時候,我們也一樣會放慢節奏,如果按照大人的思路給孩子按下“加速鍵”就會打亂孩子的內在節奏。

孩子的拖拉很多時候是因為對一件事情缺乏概念或是熱情,人的本能就是趨利避害,如果有更好玩兒的事情做吸引,孩子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最重要。

此外,孩子普遍缺乏時間觀念,他們平時的節奏大多數由父母來掌控,他們不具備安排和規劃事情的能力,缺乏系統認知,所以就會造成“拖延”。

所以按照孩子的節奏,他們並不慢,只是大人太急躁,習慣性的運用成年人的思維去衡量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源自於父母不恰當的時間觀念

陳小春因兒子走路慢發火,孩子為啥越催越慢?都是父母用錯了方法

瞭解孩子的成長節奏後,父母該如何應對“磨蹭”?

1. 教寶寶具有時間觀念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3歲左右的娃才會有模糊的時間意識,4~6歲的孩子對時間長度不會有太多概念,大部分孩子直到7歲後才會慢慢具有時間觀念。

不具備時間的認知能力沒有關係,可以採取適合孩子的溝通方式。

  • 比如,規定看20分鐘的動畫片,改為約定看4集小豬佩奇,恰好是20分鐘;
  • 如果孩子玩兒得盡興不肯回家,可以約定再玩兒5分鐘,遵守約定後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 買個計時5分鐘或者15分鐘的小沙漏,用於日常計時,讓孩子玩耍間感受時間的流逝。
陳小春因兒子走路慢發火,孩子為啥越催越慢?都是父母用錯了方法

2. 孩子對新技能不熟練,該如何提高效率?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對大人來說易如反掌,於孩子而言卻需要大費周折。如果孩子磨蹭的原因是因為對某項技能不熟悉,那父母要做到兩件事情:耐心和放手。

耐心是給孩子足夠的練習時間,如果多次嘗試後孩子還是不得要領,那爸媽在控制好情緒的同時,要給以鼓勵。

放手是為了孩子的獨立,只有父母放手孩子才能學會基本的生活能力。

陳小春因兒子走路慢發火,孩子為啥越催越慢?都是父母用錯了方法

3. 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

"5分鐘內必須吃完,吃不飽去學校餓了我可不管"多少媽媽一邊說著這句話,一邊在把孩子沒吃完的麵包牛奶裝進包裡,在路上吃幾口?

生活中,很多家長習慣了料理孩子的日常,他們一邊催促批評,一邊會代勞孩子自己該做的事情。這種做法就是把本來孩子應該承擔的後果,攬到了自己身上,孩子自然不會著急,反正父母不會讓自己餓著。

正確做法應該是,時間一到立馬把飯收拾起來,即使孩子一點沒吃也沒關係,就讓他承擔餓肚子的後果。只有親身體驗過,他們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行為能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陳小春因兒子走路慢發火,孩子為啥越催越慢?都是父母用錯了方法

【包麻麻總結】

有人把養育孩子比作牽著蝸牛去散步,與其緊盯著緩慢前行的蝸牛,不如放慢節奏,與孩子一起欣賞沿途的美景,享受成長帶來的快樂。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