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脫貧|吉劇《小村故事》:給扶貧故事披上喜劇的“外衣”

“藝”起脫貧|吉劇《小村故事》:給扶貧故事披上喜劇的“外衣”

開欄語: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文藝作品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有事、有人、有情。近年來,脫貧攻堅成為文藝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我省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創作出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包括影視劇、舞臺劇、文學作品、歌曲、文藝晚會、主題音樂會等各種形式。《“藝”起脫貧》專題將選取其中的優秀作品,以圖片或音頻、視頻及文字的形式,進行逐一的展示。


吉劇《小村故事》:以小見大,給扶貧故事披上喜劇的“外衣”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由吉林戲曲劇院吉劇團創排的吉劇《小村故事》於2019年11月3日初登舞臺後,得到了廣大戲迷的喜愛。在長春連演6場後,《小村故事》還馬不停蹄地走進了四平、公主嶺等地的多所學校,也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歡迎。這部得到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扶貧”劇目,能夠受到不同職業、不同年齡觀眾群體的喜愛,離不開演員精彩的表現,更離不開對故事內核精準的把握與呈現。

“藝”起脫貧|吉劇《小村故事》:給扶貧故事披上喜劇的“外衣”

2018年初,吉林省戲曲劇院吉劇團目的明確,打算創排一部扶貧題材的吉劇劇目。縱觀全國戲劇舞臺,以扶貧為創作主題的劇目並不少見,如何能在眾多作品中佔有獨特位置,這成了《小村故事》創作之初的重點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琢磨,我們廣泛聽取專家建議,最終決定創作一部現代輕喜劇,充分發揮吉劇特色。”吉林省戲曲劇院黨委書記羅成金介紹道。


故事是一部劇目好看與否的關鍵。創作《小村故事》的靈魂人物——編劇和導演,分別由國家一級編劇馮延飛和國家一級導演李文國擔任。一位善於描寫農村生活的編劇,一位有著豐富東北地方戲劇排演經驗的導演,加上一個優秀的省直文藝院團,這個實力強勁的陣容決定將落足點放在一座小山村裡,從小山村看向全省、看向全國。

“藝”起脫貧|吉劇《小村故事》:給扶貧故事披上喜劇的“外衣”

脫貧攻堅是一項全國性、歷史性的工程,而吉劇《小村故事》抓住的是“小”的動人之處——一個8戶人家的自然屯、一位年輕熱情的基層黨員幹部、一些雞毛蒜皮的鄰里小事,卻足夠真實、足夠感染人。在這個小山村小人物的故事中,觀眾們看到的是黨員幹部的奉獻精神、改頭換面的農村生活,和脫貧攻堅的堅定決心。


有了好的故事,表現方式則決定著能否抓住觀眾的眼球。吉劇脫胎於二人轉,自然而然地承襲了其曲藝性、歌舞性和戲劇性,更有著得天獨厚的趣味性。“戲劇不是教科書和文件,要讓觀眾在感覺到‘好看’的同時受到啟迪。”導演李文國認為,《小村故事》要在保證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基礎上表達主題,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


具有農民畫特色的“形象種子”貫穿全劇,讓《小村故事》的歌舞性更強,也讓這部劇一開篇便充滿東北風情。“強調地域特色,才能長久延續地方劇種的生命力。”李文國說,《小村故事》將主要戲劇衝突延伸到細緻的問題上,通過東北人待人處事天然的幽默感,對這部劇進行喜劇化的處理。“敢問領導,此次扶貧給錢還是送物?”“送物搬我家去。”“給錢直接掃碼。”……在演員精湛的表演中,觀眾時常會因劇中詼諧的細節而送上笑聲和掌聲。

“藝”起脫貧|吉劇《小村故事》:給扶貧故事披上喜劇的“外衣”

《小村故事》沒有避諱農村殘留的陋習,如實反映了扶貧幹部在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真實展現了農民渴望脫貧的心願。從年輕扶貧幹部李巧蓮發現村裡的黨員不作為、村民好吃懶做,到臨時黨小組成立,再到黨員發揮作用帶動全村致富,整個過程看起來並不龐大,但的確很艱辛,這也正是很多扶貧幹部的工作實際——雖不宏壯,但很偉大——因為有了這些扶貧幹部的默默付出,這場脫貧攻堅戰曙光在前,勝利在望。


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裴雨虹 編輯:徐青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