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瓜分前的波蘭王國(上)

一、奧古斯特二世引狼入室

1.為壓制貴族而參加大北方戰爭

十七八世紀的波蘭王國是東歐強國之一,面積有二十八萬四千平方英里,人口有一千五百萬,領土之大僅僅次於俄羅斯。然而,這個大波蘭王國,自從1696年“波蘭之獅”約翰三世揚·索別斯基駕崩進入奧古斯特二世時代,波蘭王國就由紛亂而趨於衰落。波蘭所以會混亂的原因有二,一就是波蘭的積弊選舉王制,二就是波蘭的毒瘤貴族跋扈。這兩大弊端起於14世紀,到了18世紀更為嚴重,幾乎動搖國本,是後來波蘭衰亡的主因。


被瓜分前的波蘭王國(上)

波蘭立陶宛聯邦


奧古斯特二世出生於薩克森首府德累斯頓,是薩克森選帝侯約翰·喬治三世之子。當1694年他哥哥約翰·喬治四世死後,他就成為了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為人野心很大,他並不以能當薩克森選帝侯為滿足,因為他還想競爭波蘭國王。當1696年,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駕崩時,奧古斯特二世正是一位26歲的青年。當時參加波蘭國王競選的,有約翰三世的兒子雅各,以及法國的孔蒂親王


被瓜分前的波蘭王國(上)

第四任孔蒂親王弗朗索瓦·路易·德·波旁,外號大孔蒂,亦稱永河畔羅什親王


奧古斯特二世既然有逐鹿波蘭國王的野心,當然不會錯過這難得的好機會。於是他首先改宗天主教,然後拿出鉅額財產收買腐敗的波蘭貴族,結果他壓倒雅各和孔蒂親王而當選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很有一些政治抱負,他老早就看出波蘭王國紛亂的根結所在,主要就是由於腐敗貴族的跋扈。因此他繼位之後,就準備實行中央集權制度,並且調來薩克森軍隊作為後盾,對那些危害波蘭的腐敗貴族進行整肅,不料為此卻惹起波蘭貴族的全面反感。後來他為了轉移波蘭人民的視線,就在1699年跟法國與丹麥訂立三國同盟,發動大北方戰爭,妄想瓜分瑞典領土。可是這一次的對外擴張,跟他的整頓內政一樣,也同樣遭受了空前的慘敗,被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打得潰不成軍,並且在1704年被卡爾十二世廢黜,另立波蘭人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為波蘭國王。可是到了1709年,卡爾十二世打敗於波爾塔瓦之後,萊什琴斯基也隨著卡爾十二世逃亡奧斯曼帝國。


被瓜分前的波蘭王國(上)

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2.靠俄國支援而制服大貴族

於是奧古斯特二世就再回到波蘭,廢棄跟卡爾十二世所定的《阿爾特蘭施泰特和約》,並且更徵得羅馬教皇的特別允諾,才又在1710年與華沙召開國會恢復王位。從此奧古斯特二世就在普俄兩國的協助下,伸張王權制壓貴族,企圖奠定世襲專制君主的政治基礎。這時1711年,俄國正受困於奧斯曼,並且在奧斯曼訂立喪權辱國的《

普魯特條約》。所以一向喜歡干涉波蘭內政的俄國,也沒有心力來顧及波蘭問題。也就因為如此,奧古斯特二世才能在波蘭為所欲為。他再度調集薩克森軍隊制壓波蘭貴族,這些腐敗的貴族當然不肯接受,於是就一起締結同盟公然起兵反抗,隨後又派使向俄國求援。然而奧古斯特二世跟彼得大帝的私交很好,所以也派使到俄國求援,隨後自己又親自去但澤會見彼得大帝。於是彼得大帝就假借為波蘭調停為由出兵華沙。波蘭貴族在俄國強大兵力的威脅下,只好跟奧古斯特二世成立妥協條款:

(一)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允諾,由波蘭撤回調自薩克森之兵。

(二)波蘭各貴族允諾,之後不得擅自締結反抗王權之同盟。

(三)而後波蘭王國兵馬財政全權,統歸中央政府掌理,各貴族不得任意進行干涉。

這一個協約顯然對奧古斯特二世有利,因為他雖然從波蘭調走了薩克森軍隊,但是確有俄軍替他撐腰制壓大貴族。不過也就因為如此,俄國成了波蘭的太上皇,把奧古斯特二世看成兒皇帝,所有波蘭的軍事政治無不加以干涉,最後又強迫奧古斯特二世把波蘭軍隊縮編為二萬四千人,使波蘭再也沒有能力抗拒俄國。奧古斯特二世為了制壓國內貴族,而就引狼入室招引俄兵進駐波蘭,終於造成後來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的禍因,真是波蘭王國的一大歷史罪人。

二、奧古斯特三世庸碌無能

1.又發生國王選舉糾紛

1733年二月,為波蘭種下滅亡禍因的奧古斯特二世死,波蘭王國又發生了王位繼承糾紛。按道理說,波蘭既是採取選舉王制,那在奧古斯特二世死後,只要選舉新國王,就可不必發生任何糾紛。其實不然,因為奧古斯特二世野心很大,當他在位時就極力培植世襲君主勢力。所以他一旦駕崩,他的兒子奧古斯特三世,就以薩克森選帝侯的身份,要求世襲波蘭王位。可是波蘭國會並不承認,仍然主張公開選舉新王。於是法王路易十五就以姻戚關係,擁護萊什琴斯基競選。奧古斯特三世趕緊向普奧兩國求援,其中普魯士很早就希望波蘭衰微,所以雖然答應支援奧古斯特三世,但是卻向奧古斯特三世提出苛刻的條件,就是企圖獲得薩克森領土的一部分。至於奧地利卻很希望波蘭強盛,藉以替奧地利抵制俄國,所以贊成奧古斯特三世繼承王位。唯獨俄國跟普奧兩國大異其趣,因為俄國只想把波蘭當做附庸國,至於由誰來當國王都無所謂。於是俄國就跟奧地利結成同盟,以對抗擁立萊什琴斯基的法國,而普魯士則暫時保持局外中立。最初法國本來力主使用和平手段,所以只是派遣使節為萊什琴斯基從事助選,可是後來各國形勢發生了急劇轉變,以致使法國不得不大動干戈出之一戰。


被瓜分前的波蘭王國(上)

奧古斯特三世


2.在俄國扶持下即位

1733年,萊什琴斯基在法王路易十五的慫恿下,從法國出發回故國波蘭競選國王。萊什琴斯基為人機警,認為:“今俄奧兩國既決意擁立奧古斯特三世,則對我必有干擾迫害之心”。於是他就

僱傭了一個跟他身貌相仿的人,冒用他自己的名義從布勒斯特港出發,經由波羅的海轉往波蘭。他把這個消息廣為宣傳以後,自己則隱姓埋名化妝成商人,目的是在躲避俄奧兩國的注意與迫害。他是由陸路經由德國潛回華沙,首先找到法國駐波蘭大使蒙提,經由蒙提之手用大把黃金收買波蘭貴族,希望這些貴族能在投票時選他為王。同年1733年9月,波蘭終於召開了國王選舉國會,到會的波蘭貴族有六萬之多。開票之後,波蘭大主教波託茲基對投票的貴族高呼“萊什琴斯基萬歲”,這意思就是表示萊什琴斯基已經當選了波蘭國王。不料這時有四千多地方貴族與二十名元老院議員,對於萊什琴斯基的當選表示不服,憤然相率離開選舉會場,另到維斯杜拉河畔成立新國會,發表聲明否認萊什琴斯基為波蘭國王。俄羅斯帝國女皇安娜一世認為宰制波蘭的時機已到,於是就在同年9月24日發兵兩萬開抵華沙,並且立即對波蘭臣民發表宣言說:“波蘭國會所選舉之新王萊什琴斯基無效,因奧古斯特三世乃合法之世襲波蘭國王”。

3.萊什琴斯基敗退

萊什琴斯基見狀不妙,就悄然離開華沙北去但澤,在這裡調集法軍企圖以武力奪回他的王位。俄國當然看出了這一步,於是就在第二年的1734年發兵七萬攻打但澤城。法國駐波蘭公使蒙提也被包圍在但澤城中,他協助萊什琴斯基指揮法軍作戰。可是俄法兩軍兵力懸殊,但澤城危在旦夕之間,唯一的希望就是法國援軍趕快開來。可惜支援的兩千法軍膽小如鼠,在看到俄軍兵力雄厚之後,就一槍沒放掉頭逃往丹麥。這時法國駐丹麥大使普雷爾杜伯爵,看到這種情形不禁怒火萬丈:“

身為軍人竟然臨陣脫逃,不但有失軍人本色,且辱及國家民族之顏面。故我等應再去但澤一戰,即使無力擊敗俄軍,尚可維護我國家聲譽於不墮”。於是這位大使就率領這2000法軍,再回到但澤包圍攻打俄軍。不幸登陸後一戰就被俄軍打敗,普雷爾杜伯爵當場陣亡。城內法軍見狀不妙,只好脅迫萊什琴斯基開城投降。後來法國公使蒙提和萊什琴斯基,雖然都被俄軍釋放回到法國,但是從此波蘭乃成為俄國的天下,而奧古斯特三世也就登上了波蘭國王寶座。至於萊什琴斯基,到了1736年又成為了洛林公爵,1766年死在法國的呂內維爾,得年89歲。


被瓜分前的波蘭王國(上)

17世紀末期取代火槍兵的燧發槍兵,線列步兵出現


三、政治制度不健全,社會組織不合理

1.種族複雜,宗教紛歧

登上波蘭國王寶座的奧古斯特三世,機位後的1736年就在華沙召開國會大赦天下,說來似乎也有一點新朝氣象。當時波蘭版圖之大,在東歐國家中僅僅次於俄國,如果奧古斯特三世好自為之,未必不能把波蘭改造成富強之邦。可惜奧古斯特三世很不爭氣,他既沒有他父王那種的縱橫權略,也沒有他父王那樣剛烈的意志與膽識,只是一個風流儒雅的貴公子。用這樣一個沒有魄力的庸碌之徒,來統治貴族弄權紛亂不堪的波蘭,那無異是讓一個不會走路的人放牧野馬。再加上波蘭國內人種複雜,宗教派別紛歧,結果把奧古斯特三世也弄得頭昏腦脹,在驚慌煩悶中度過他不幸的一生。原來波蘭領內各民族雜居,除了波蘭人之外,立陶宛人、德意志人、猶太人都佔波蘭人民中的很大數字。尤其是波蘭人的宗教信仰更加特別複雜,波蘭人信奉忠於羅馬教皇的羅馬公教(天主教),德國人信奉忠於路德派的基督教,俄國人則信奉忠於拜占庭文化的希臘正教(東正教),而猶太人當然是信奉他們傳統的猶太教

,並且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波蘭不僅種族宗教如此複雜,就是社會組成也極不協調。當時的波蘭社會分成上下兩大階層,而偏偏沒有思想最穩健的中產階級。上流社會當然是指貴族而言,下流社會則是由市民和農奴形成。

2.貴族跋扈,弊政百出

波蘭貴族權利非常之大,他們巧取豪奪,享盡安富尊榮,而且這種貴族勢力一天天擴張。尤其是波蘭的政治,完全被貴族階級壟斷,例如元老院就是由大貴族組成,而代議院議員則是由小貴族選出。每當選舉國王時期,這些大小貴族就認為是自己的發財機會來到,千方百計向各競選人索取鉅額賄金。他們究竟選誰當國王,那就看誰的財力雄厚,至於才幹的高低與為人的賢愚,根本就不在他們考慮之列。所以這些用金錢賄選的國王,在繼位之後就都成了大貴族的政治傀儡,上從國家大事的宣戰媾和,下到向升斗小民的徵收稅金,每一種法案都得經過國會的通過,否則國王沒任何權力發號施令。再加上波蘭國會是採取全體通過制,只要有一個議員對某項議案表示反對,那這項議案就永遠不能獲得通過,所以波蘭國會所制定的法案非常之少。就拿1652~1704年的半個世紀來說,在所召開的55次國會中,竟有48次沒做成任何決議案,各議員只是互相吵罵一頓而就散會。尤其是在奧古斯特三世一朝,國會連一次決議案都沒通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那些駐波蘭的外交使節,每當知道波蘭國會討論不利於本國的議案時,就會拿出大把鈔票賄賂國會議員,讓他們把這種不利於自己國家的議案否決掉。


被瓜分前的波蘭王國(上)

無險可守的波蘭平原


波蘭不僅政治上有如此重大缺陷,就是在國防方面也脆弱不堪。因為波蘭全土是一塊大平原,四周邊疆沒有任何天然險阻可守,所以一旦外敵壓境就毫無辦法進行抗拒。尤其由於有俄國的強力干涉,因而就使波蘭的國防更加脆弱不堪。例如1717年,波蘭政府接受德國的建議,硬把常備軍隊減少到兩萬多人,而且限定是跟俄國同種的斯拉夫人。到了奧古斯特三世時代,又減少到一萬以下,如此波蘭的國防力量已經微弱到不值一提了。再加上人謀不臧,使僅有的波蘭軍隊,連起碼的保衛國家力量都不能發揮。主要的原因是由於貴族擅權弄事,所有軍中高級將校都被貴族把持。至於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商工業,則全部歸猶太人經營,因此國力更加疲弊,財政困窘貧乏不堪,使國家有如風前殘燭。然而奧古斯特三世庸碌無能面對紛亂的波蘭束手無策,於是野心勃勃的俄國乃伸出魔掌,終於聯合普奧兩國把波蘭瓜分以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