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文/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在日本,像是枝裕和擅長溫情治癒系的導演,不算少數,沖田修一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代表作品《啄木鳥和雨》,2012年上映後,成績不俗,曾經獲得過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電影的故事內容比較簡單:69歲的伐木工人岸克彥大叔,偶遇來到小鎮拍電影的年輕導演田邊幸一。因人手不夠,大叔充當臨時群演。在拍電影的過程中,克彥大叔和幸一,由陌生到熟悉,由疑惑到信任,亦父亦友。拍完電影后,幸一甩掉了精神壓力,重新找到自我;大叔和兒子緊張對立的父子關係,也重修於好。

整部影片平淡恬靜,延續日系電影一貫的風格。剛開始觀看時,因為節奏較慢,我特別想快進,但隨著劇情的慢慢深入,讓人越來越著迷。就像涓涓細流一樣,沁人心脾,甘甜清爽,令人回味無窮。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幸一看完拍攝的樣片後,非常不滿意,他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導演。當晚他跑到小鎮的地鐵站,準備逃到東京,從此不想再拍電影。劇組的副導鳥居先生趕到車站,及時把他攔下,憤怒的向他大吼:你可以當導演啊,這還不夠幸福嗎?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幸一像一個做錯事的小孩,跪在地上,抱頭求饒,毫無導演的氣場。大多數人可能覺得幸一非常可笑,在我看來,他卻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年輕人。他放棄繼承家業,一心一意拍電影做個好導演;劇本扉頁的“自我”二字,表明幸一直在尋找真實的自己,可是他缺乏接納和改變自我的勇氣,一直在原地徘徊。

克大叔雖然是一個伐木工,但他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敢作敢為。正是他一次次幫助了幸一,最後幸一勇敢的坐上了導演專屬之椅。勇氣,是衝破內心束縛的原動力,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自己的,而是由自己選擇創造的,自己選擇如何生活。

01 什麼是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在阿波羅神廟的三條箴言中,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從古希臘起,人們就在研究一個基本問題:我是誰。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不經檢視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奧地利出身的精神科醫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20世紀初根據自己的理論開設了“個體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的經歷會變成我們的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因為過去的經歷,導致現在的不幸,這是典型的“原因論”。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年長3歲的姐姐,她非常聽父母的話,漂亮懂事,學習成績優秀出色。小時候鄰居經常拿我和姐姐對比:你看姐姐長得多漂亮,你看姐姐學習多好,每次聽到這種話,我都想找個地方躲起來,我從小就有深深的自卑感,和姐姐相比,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我之所以現在過得不幸福,是因為過去童年慘痛的經歷,使我受到了心理創傷。

阿德勒對此觀點持否定意見,他認為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所以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它注重“目的論”,而非“原因論”,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舉個例子:有位姑娘,在公共場合一見人說話就臉紅。她愛慕一個男孩子,卻不敢向他表白。用姑娘的話說:等我改掉“臉紅恐懼症”的毛病,就會表白對方。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來看,姑娘因為有了“臉紅恐懼症”,所以不敢向男孩表白,一切合乎情理,錯不在姑娘。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阿德勒“目的論”犀利指出了問題所在。姑娘所謂的“臉紅恐懼症”,只不過是她有了不敢向男孩表白的想法和目的,所以才製造了“臉紅恐懼症”。只要有了這種症狀,姑娘就會利用它,進行自我逃避,有時還會自我幻想:等我治好了臉紅的毛病,我就可以表白……

“勇氣”心理學認為這種想法對姑娘一點用處也沒有。她應該樹立向前邁進的勇氣,鼓勵自己。後來姑娘克服心理壓力,主動約男孩出來,反倒是男孩先向她表白了。

02 缺乏改變的勇氣,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25歲的幸一,是一名年輕導演,在外人看來,他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幸一卻生活得很痛苦。父親經營旅館,希望他能子繼父業,然而幸一卻選擇當一名導演,走上文藝道路。因為得不到認同,幸一毫無半點導演氣場;因為沒有改變自我的勇氣,他自卑且敏感。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 每天披散著頭髮,揹著斜肩包,鬆鬆垮垮的站著,表情呆滯。幸一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抱著劇本,邊啃手邊看,很少與別人交流。
  • 看到拍攝的樣片,幸一感覺非常糟糕,認為自己寫的劇本太差,沒有一個人喜歡看,他像只駝鳥,選擇離開劇組,想坐地鐵逃到東京;
  • 為了順利拍攝電影,他給自己規定不能吃甜食;面對演員的質疑,他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劇組配了導演專屬坐椅,幸一卻從來不敢坐上去,

諸如此類的事情,每天都在困擾幸一,他甚至都不敢選擇穿什麼顏色的襪子。每天都有兩個小人在打架,“別穿藍襪子”、“別穿黑襪子”,到底該聽哪種聲音,他感到迷茫無措。在幸一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敷衍了事;好不容易邁出勇氣,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時,一遇到困難和麻煩,就偃旗息鼓,產生深深的自我懷疑,搖擺不定。這條似乎看不見光明的道路,還能走多久?於是就會產生絕望和逃避。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真正的絕望伴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更深層次的絕望源自於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且極度不喜歡自己。自己沒能達成某個目標,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於是人就想要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卻時常糾結自己的失敗並且陷入絕望。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關鍵是自己如何從泥潭中走出來。只要拾起面對自己的勇氣,就能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和詣。

03 電影帶給我們的思考:身處低谷時,應該從三點做起,增強自我改變的勇氣

當幸一在雨中比劃出手勢,大喊OK時,他內心是驕傲和幸福的。他終於不再是一個畏畏縮縮的導演,得到電影界老前輩的認可,激動得當場痛哭。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生活中的我們,如何才能勇敢做自己呢?

第一,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並不是自我肯定。你可能會問,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有區別。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我很強”,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舉個例子:每月的公司考評會上,得了60分,你可以說:哎呀,運氣不太好,下個月我只要好好做,就能得100分的!這是一種自我肯定;另外一種想法就是:這次得了60,不要緊,我應該向那些得100分的同事看齊,如何做才能更接近100分呢。後者就是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有時比自我肯定要難,因為我們要有接受不完美自我的勇氣。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廣為流傳:請賜予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請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給予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第二,他者信賴

大多數人認為信賴別人,就是相信別人,其實不然。相信這個詞需要分成信用和信賴兩個詞語分別考慮。信用,是需要附加條件的。

舉個例子:因為債務原因,需要向銀行借一筆錢。銀行首先根據信用系統,查詢你的信用值,有無過往逾期記錄等不良歷史,才會放心給你借款。銀行的這種態度並不是信賴你,而是信用分值起了作用。

而信賴就不一樣了。

相信他人是不加任何附近條件的。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這就是信賴。

就像這部電影中,拍攝最後一場戲時天空突降大雨,拍攝工作被迫暫停。到底該不該繼續下去,幸一不知如何應對。恰巧此時,遠處從雨中跑來的克大叔,卻堅定告訴他,天不久會放晴。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可當時雨越下越大,怎麼看也不像是要停的節奏。但是幸一無比信賴克大叔,提前做好拍攝準備,神奇的事情發生,大雨停了。幸一利用短暫的時間,終於完成了最後的拍攝。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想讓別人信賴你,自己首先要先去信賴別人。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最終就會與任何人也建立不了深厚的關係。雖然無條件的選擇信賴別人,會有可能遭遇背叛,受到打擊;

但是隻有通過他者信賴,對別人進一步加深關係的勇氣之後,人際關係的喜悅才會增加,人生的喜悅也會隨之增加。

第三,他者貢獻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他者貢獻”的意思並不是一定要“自我犧牲”,“他者貢獻”並不一定是捨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以“我”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社會上工作勞動,他者貢獻可以理解為工作和勞動,並不是賺取金錢的手段,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他者貢獻,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存在的價值。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有的人可能會立刻反駁:工作就是為了掙錢,不付給我報酬,誰會去工作呢?沒錯,金錢是肯定我們工作成績的回報,是對我們勞動的認可。但是有些情形下,即使沒有高額的回報,很多人卻依然選擇為他人做貢獻。

比如這次疫情中,那些挺身而出的醫生和護士們,他們平時默默無聞,只是平凡的你我他。因為防控疫情,他們勇敢的衝在第一線,不計生死,不計報酬,這種精神不正是他者貢獻嗎?有時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並且積極地加以實踐。

結語

生活中的我們,就像是電影中的幸一,在人生低谷時,難免會自我懷疑,選擇逃避。但是擁有了改變自我的勇氣,人生才有了向上發展的機會。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整體,有了這三條信念,過往經歷將不會再束縛你。即使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難和迷茫,勇敢選擇接受和改變,才會雨過天晴,人生大放光彩。朋友,請勇敢踏出自我接納的第一步吧!


——感謝閱讀——

參考書籍:《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我是不愛看書的花花晨,記錄感動你我的故事,共同成長,歡迎留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