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你有多久沒有見到真正意義上的民間手藝人了?

飛速進展的工業化在為現代人帶去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其實也意味著貨物的同質化、單調化。千篇一律的塑料金屬製品越來越多,過去那樣凝聚著手藝人心血的器具卻越來越少,老手藝人們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了。

似乎連街上的糖人兒都失去了靈魂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makingultimate)▼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但誰也沒有想到,如今這些手藝人能在手機上找到新的人生跑道,成為一個個真正的“技術主播”。

重出江湖的篾匠

竹子是一種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植物。雖然這種適應性很強的植物在非洲、中南美都有分佈,但由於亞太產區佔據了竹子分佈的絕對優勢,中日韓和東南亞民族對它的應用也是最廣泛的。

這種生長極快,具有良好機械強度的植物,在工業並不發達的古代,是南方最重要的建材、工業原材料,甚至可以作為武器——戚繼光用於阻攔倭寇的神器狼筅其實就是一根大毛竹。

而對竹子精巧利用的最高峰,無疑是篾匠手中的竹編器具。由於竹子具有縱向上極佳的韌性,取材又遍地俯拾皆是,它的製成品也因此大量進入了浙閩、湖廣、川渝、雲貴、嶺南地區的家庭。從用粗重竹板拼裝的竹椅到以細密竹篾編織的魚簍,竹製品在傳統南方農村生活中無處不在。

竹編籠屜(粉蒸肉)必須擁有姓名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仙人闆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可以說,竹編技藝演繹的就是最經典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是竹產區器物文明最鮮活的記憶。

負責製作這些竹器的篾匠也因此在當時的南方農村社會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他們農忙時是農民,農閒時就是走街串巷的工匠,為家家戶戶帶去新做的竹編,甚至能根據不同的生產需求定做蟹筐、茶籮等特製裝備。

當然篾匠手藝並不簡單,往往需要數年的培訓期。畢竟他們需要從選竹開始,練習砍竹、劈竹、剖竹等等不同的工藝流程,被竹子割傷更是家常便飯。所以有人說,看一個竹藝師傅有多少年經驗,就看他手上的繭子有多厚。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行天涯_007)▼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快手紅人@創手藝 就曾是廣大篾匠學徒中的一員。1980年左右,出身浙江的他最早入門是跟著自己的舅舅,只是舅舅手藝不精,只能把對竹藝很有興趣的外甥介紹給了一位專業的師傅。可惜這位師傅也因為出了交通事故沒法再教,讓徒弟找了第三位師傅,前前後後花了四五年才最終出師。

現在他在快手上已經有很多作品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時代變革的到來往往沒有預警,就在他學藝的同時,塑料製品正在迅速向農村社會滲透,它的價格更便宜、結構更多變,傳統的竹編手藝在農村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這也是同一時期全國各地篾匠的共同命運,這些身懷絕技的人受到技術衝擊,只能重新尋找就業的機會。創師傅就扔下技術,轉行做了器械保管員,一做就是20來年。

竹編技藝也同時退出了南方農村的生活,變成了一種遙遠的回憶。

手藝人發出“從小苦心學,長大被淘汰”的感慨▼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以為篾匠已經完全被淘汰的時候,互聯網應用快手的出現讓這門古老的手藝煥發了新的生機。

在快手上閒逛的他有一天突然發現了紅人@老篾匠,做的正是他再熟悉不過的江南竹編。這讓創師傅著實有些興奮,工作是活下來的手段,編竹篾的手藝才是他真正熱愛的。他可是做夢都想把這門手藝再撿起來啊!

@老篾匠 的作品也很貼近生活▼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於是他也開始在休息日重新從最基礎的砍竹劈竹做起,一邊做一邊回憶當年的技術,也拍成了視頻放到快手上。為了讓現在的觀眾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手藝,他也對器形進行了創新,不再做當年的農具,改做現在城市生活用得上的工藝家裝。

比如在這支視頻裡,他做的就是一個雙層果盆。這件竹藝看似簡單,但其實不僅需要雙層編織,還要上鍋蒸煮定型,是把老手藝用到極致的作品,放在家裡也簡潔大方,有復古的味道,這讓生活在現代化環境裡的一眾粉絲也都搶著買。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眼見粉絲們這麼熱情,創師傅也真的做了一些小傢伙什賣給大家,現做現賣地帶貨。比如下面這個小鍋刷,在竹藝裡只能算小品級,但在市面上確實不多見了,在粉絲裡大受歡迎,師傅一個人都做得忙不過來了。

穿插捆綁的動作太秀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通過這種方式,創師傅希望能讓竹藝在人們的生活裡真正發揮作用,登堂入室地作為工藝品復活。

這些用心的努力也被粉絲看在眼裡,他們很樂於在評論區留下鼓勵的話語,誇師傅的手藝不一般,有時候還會有年輕人希望拜師學藝。這讓人看到了傳統的竹藝重現江湖的可能性。

中原古窖再燃燒

技術文明與地域特色往往難以區分,人們總會想辦法對本地的自然資源進行利用,並在樸素的資源基礎上發展出高超的工藝技巧。對於這一點,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的鈞窯傳人與杭州的篾匠師傅應該有很多共同話題。

中原大地上的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裡出產的瓷器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單色瓷的基礎上有了色彩的變化,是青白瓷時代之後第一批掌握彩瓷的工藝。而且由於是釉彩在燒製過程中自發發生化學反應和物理流動形成的,每一件的色彩都獨一無二,收藏界稱“鈞瓷無雙”。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鈞文化)▼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這種充滿奇幻色彩的釉變,不僅受到了宋代皇室的喜愛,也在金元明清等歷朝歷代受到重視,連到東方掠奪的外國殖民者也對鈞瓷鍾愛有加——即使它只是一塊殘片。

但清末以後中國國力衰微,匠人四散,鈞窯一度不復當年之勇,傳統工藝也趨於失傳。新中國建立以後,神垕鎮才慢慢召回了匠人,復興了鈞瓷工藝。

中國鈞瓷文化館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electriCitySir)▼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李雪亞就出生在這個以瓷器聞名的鎮子裡。她的父母都是瓷器廠的工人,這讓李雪亞從小就有了比同齡人更多的“玩泥巴”的機會。成年後,她也嫁給了一位鈞瓷工匠,正式入了行。

2008年6月,《鈞瓷燒製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立了省級和國家級傳承人。出身於瓷器世家的李雪亞也在此後被選為許昌市鈞瓷燒製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廠裡的“小泥妹”接過了先輩的接力棒,承擔起了守護古法的重擔。

但李雪亞也有覺得憂心的事:雖然有洛陽理工學院、河南省原工藝美校以及黃河科技學院等院校的學生來實習,鈞瓷在社會上也不乏行家買手,但真要說14億中國人裡瞭解鈞瓷的人,可就太少了。這門手藝要傳承下去,需要讓更多人見識到它的美。

後來李雪亞就開通了自己的快手賬號,@鈞瓷藝人李雪亞,把手拉坯和瓷器出窯的成果普及給更多人看。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這些視頻並不喧鬧,有的只是李雪亞用巧手在旋轉的拉坯機上將土坯變成一尊尊造型別致的瓷胎。這看似駕輕就熟,其實是個體力活,因為做空心的大件瓷器需要在美觀和堅固間不斷調整,工匠的手看似沒動,使的全是暗勁。

泥巴在她手上很聽話▼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換句話說,他們必須十分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

老鐵們也能感覺到輕巧背後的真功夫,紛紛稱讚李老師是巧手匠人,也有不少人起心動念想買上一件美瓷。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在這個時代,有人關注才能讓一門手藝真正地活下去,而手藝人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尊重。現在看來,李雪亞當初傳播傳統藝術的心願還是在快手成功實現了。

其實瓷器作為中國的國寶級工藝,一直都是快手重點關注的一門手藝。去年9月,快手就和景德鎮市合作,通過千名非遺手藝人入駐快手、快手大V直播逛夜集的方式,把瓷藝的魅力介紹給了更多的觀眾,幫助瓷器手藝人以一種特別的方式火了起來。

繡出一個新世界

江蘇蘇州是聞名遐邇的溫婉之地,這裡有一樣特產最能代表江南的娟秀,那就是蘇繡。

蘇繡在文獻中最早見於經濟中心南移的宋代,到明清兩代則發展到了高潮,江南地區高度專業化的桑蠶養殖為它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料。此時蘇繡的影響範圍已經不侷限於姑蘇城,而是擴展到了無錫、常州、揚州、宿遷等地,當年可謂戶戶有繡工。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評選的中國十大繡種之一,蘇繡技藝也在新中國以後得到了比較好的保存和創新。針法細密、創作空間極大的蘇繡,在此後的歲月裡仍然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從商業化的角度來說是比較成功的非遺門類。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晚來一瓜狍)▼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但它也有自己的困擾,如蘇州大學李揚、熊瑩等指出,受市場化導向干擾的蘇繡正在變得急功近利,創作上“重傳承,輕創作”,導致繡品題材單一,過去引以為豪的藝術性反而越來越稀缺,長此以往恐怕缺乏“造血”能力。

蘇繡的傳承,需要遊離於機構化、商業化之外的新鮮力量。

土生土長的遼寧人薛淑萍就是其中一員。薛老師至今仍然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那部蘇繡紀錄片。片中栩栩如生的黃色小貓作品在她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也讓她萌生了學習蘇繡的想法。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秋水閣主人)▼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然而想在東北學蘇繡,在那個年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薛淑萍只能在業餘時間自己琢磨,在布料上繡一些簡單的圖案,還遠遠達不到巧匠的地步。這個夢想一直懷揣到了中年,才在交通技術和互聯網的幫助下逐漸成真,薛淑萍甚至通過觀摩悟出了亂針繡的技法。

亂針繡是蘇繡中最難的針法之一,與傳統蘇繡每一針相互銜接整齊排列不同,亂針指的就是長短不一、互相交叉、層層加色。想要做好亂針繡,繡工需要對整幅畫面有全局性的思路,對各種基礎針法也要運用嫻熟。

咱也看不懂▼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當然,作為成果,一副亂針繡作品的藝術價值也高於一般的蘇繡。

雖然不是生活在原產地蘇州,此時的薛淑萍卻已經可以說是個蘇繡的行家了。後來她擁有了自己的繡店和教學班,又在當地婦聯的組織下接觸了快手,在自己的賬號@薛淑萍蘇繡藝術上每天發一個視頻作品,與更多人分享蘇繡的精妙技法。

她也繡了小貓▼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沒想到這吸引了數萬粉絲前來觀摩,其中還有幾個人成為了她的“雲學徒”,通過快手直播跟著師傅研習針法。

師傅線上請進門▼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雖然不是專業的主播,熱愛蘇繡的薛淑萍卻很重視視頻的觀賞效果,上鏡必穿旗袍、唐裝等與蘇繡氣質相符的傳統服飾,選取的音樂也以評彈、古箏為主,帶著粉絲在一針一線的縫製中,夢迴溫婉吳地,感悟蘇繡中蘊藏的地方古韻。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她的這些小心思,細心的觀眾也都發現了。很多人在她的留言區評論,看她的視頻能讓人靜心、開心,還有的成品視頻下是老鐵們統一隊形的大拇指、666。

能看到蘇繡技法在快手上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薛淑萍也覺得特別欣慰。

其實,像@創手藝、@鈞瓷藝人李雪亞、@薛淑萍蘇繡藝術這樣的民間手藝人在快手開視頻號早就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現在的快手上,大概有2萬多名像他們這樣的民間達人,涉及的領域也多種多樣,木工、剪紙、捏麵人無所不包,其中還有不少是國家級、省級的非遺傳承人。

@木工先行者 和 @周曉東面塑▼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但在快手出現之前,這些手藝人的生存卻並不容易。國家文旅部2018年公佈的信息顯示,當年新增的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63.29歲,屬於高齡群體。而平均年齡如此高的原因,還在於絕大多數技藝已經沒有了實用價值,變現困難,傳播受阻,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更何況,還有很多瀕臨失傳的技藝,都沒有評上非遺。

而如今,快手的出現,為這些擔憂手藝要斷了的匠人闢出了一個比過去更熱鬧、更廣闊的展示空間,也為他們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這當些精巧的技藝被更多人看見,它們也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記錄與傳承。

小視頻走紅,2萬中國手藝人又火了!

文化遺產得到了網絡技術的賦能,終究不會被人遺忘,而會在新的時代創造新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