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頭逐浪高,商南縣蓮花臺村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札記

勇立潮頭逐浪高,商南縣蓮花臺村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札記

  匯聚著莽莽秦嶺的潺潺溪水,奔騰不息的古老丹江流至鄂豫陝三省交界的商南縣湘河境內,波濤洶湧,氣勢如虹。佇立在建的蓮花臺水電站大壩之上,想象高峽平湖、翠峰輕舟的未來曼妙畫卷,回味木排放歌、商旅往返的塵封滄桑舊事,聆聽村企聯建、產業融合的時代奮鬥壯歌,不由讓人在對眼前山水浮想聯翩同時,對身旁村落更多了幾份期許。

  蓮花臺村因山頂幾塊巨石狀如蓮花得名,這裡山大溝深、資源奇缺、立地極差,是眾所周知的貧困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湖南、山西、湖北、河南等省的放排人沿著江河討生活,在這裡形成了一個漕運集散地——廟溝街,代代相傳的排工沿江而下,將這裡的竹木、桐油等物資運送到老河口交易,再置辦生活必須品逆流返回。而在丹江漕運衰落之後,蓮花臺村繁華不再,商聖范蠡曾在這裡駐足,如星河燈曾在這裡點亮,放排號子曾在這裡唱起,就成了這些移民後裔心中念念不忘的鄉愁與憧憬。

  “你看,這個居民集中區域,就是原來的廟溝街。當年丹江可以行船、放排時候,這是一個貿易節點。你儘可以想象,歷史上這個碼頭曾有多麼繁華!”市醫保局駐村第一書記劉沛希,和我們一樣對蓮花臺村的歷史過往饒有興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廖自飛說:“我聽老人家說,清末民初的廟溝街可熱鬧了,有飯店、茶館、商店,從事糧食、桐油、香油加工就有好幾家。船隊、騾馬隊走累了,就在街上吃飯、喝茶、歇腳。”

  “漕運文化、商賈文化、河燈文化,伴隨著蓮花臺村形成發展的歷史軌跡,始終貫穿著先輩移民不怕艱險、勇往直前、敢於鬥爭、不懈進取的排工精神。”伴隨著民間老藝人廖全友一曲滄桑悠長的丹江號子,被鄉親們稱作“村上一寶”的村老年協會會長韓長學說:“現在村班子這些小年輕,就是要在新時代繼承發揚排工精神,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入手,努力解決消除貧困和振興鄉村難題,帶領大夥一起創造我們蓮花臺村新的盛世繁華!”

  精準幫扶,幫到難處,激活內生動力

  4月12日,亞熱帶北端村落的仲春季節,已是北暖溫帶的初夏景象:滿目鬱鬱蔥蔥的竹林,在清風中沙沙作響,瀰漫著山野自然氣息的花草味道直沁心脾。淙淙溪流沿著溝渠通向遠方,蜜蜂、蝴蝶在綠樹雜花中飛舞。

勇立潮頭逐浪高,商南縣蓮花臺村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札記

  穿過一片並不很大的果園、苗圃,經過一個也不算大的魚塘,走過院子那個雕刻了一半的大樹根,臺子組貧困戶韓偉戴著紗帽從房子側面的蜂箱一邊迎了過來。韓偉一家六口,妻子有病在家,有兩個孩子,一個在外打工,一個還在上學。在市醫保局局長李育善的直接包扶下,韓偉不斷擴大蜜蜂養殖規模,去年42箱蜜蜂所產蜂蜜一點也不愁賣。韓偉還在門前栽植了金絲楠、黃花梨等名貴苗木,利用空閒時間製作根雕等工藝品,與村園林綠化公司簽訂了收購協議,常年在水電站建設工地務工。2019年底,被村幹部稱作多種經營能手的韓偉一家實現了穩定脫貧。

  “要說還是政府好,讓我們住上了移民搬遷新房,還讓我們在這裡種香菇。”黃克峰一家三口原來住著三間土房,經常是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2018年,黃克峰一家搬進了湘河鎮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住上了夢寐以求的嶄新樓房。村上還將騰退的老宅基地免費交付他們使用,培訓香菇種植技術,發放產業直補資金。老黃一家去年種了6000袋香菇,一年下來掙了4萬元。

勇立潮頭逐浪高,商南縣蓮花臺村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札記

  朱兒灣組李偉因缺技術、缺資金,導致生活困難,被確定為貧困戶。在“四支隊伍”的幫助下,李偉用5萬元的貼息貸款以及借來的錢養牛,每頭牛享受產業直補資金2000元。沒過多久,李偉成了養牛大戶,目前存欄20多頭。在他帶動下,全村養牛120多頭、養豬300多頭。

  “多虧劉書記了,幫我報銷了醫藥費。”連日來,張澤耀提起第一書記劉沛希,逢人邊誇。3月底,劉沛希和駐村工作隊成員入戶摸排時,發現張澤耀之前在西安住院看病,因資料不全、不懂政策,只報銷了60%左右的費用。劉沛希立即聯繫商南縣醫保局,幫助完善規範資料,促使張澤耀的住院報銷比例達到了合規費用的80%以上。劉沛希發揮自身行業優勢,主動幫助陳春香等貧困群眾代辦醫保救助服務事項10多件。

  如何保證全村109戶貧困戶真正脫貧?蓮花臺村“四支隊伍”挨家挨戶走訪,瞭解每家情況,發現困難、問題及時解決,因戶因人落實脫貧措施。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外出就業意願的,通過轉移就業、季節性務工等增加收入;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增加收入;想自主創業的,加大資金、政策支持力度;沒有勞動能力的,社會保障兜底“應保盡保”,確保所有貧困人口按期脫貧。與此同時,駐村第一書記劉沛希和工作隊員周鵬、趙兆一起,積極爭取產業道路建設項目資金、桑椹苗木項目資金、集體經濟合作社扶持資金、計劃生育事業經費和健康扶貧經費,進一步加大脫貧基礎項目建設投入。

勇立潮頭逐浪高,商南縣蓮花臺村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札記

  村企聯建,資本運營,壯大集體經濟

  “這個800畝的桑葚基地,是我們村文書韓鵬飛領辦的吟蓮花農業發展公司推進的農業觀光項目。”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村主任廖自飛的帶領下,我們沿著新闢的產業路迤邐前行,現場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以及已經建成的100多畝蔥綠的桑葚園讓人驚歎不已。

  為了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貧困戶分紅全覆蓋,蓮花臺村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探索建立“村企聯建”“村村聯合”模式,村上通過資源、資產、資金等方式,分別持有由黨員和致富能手創辦的太吉八圖文化旅遊公司、德本建築勞務公司、潤美園林綠化公司、丹水旅遊發展公司、勝春紫彤農業發展公司、吟蓮花農業發展公司30%的股份,以股息分紅、土地流轉、農產品銷售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真正把全村貧困戶鑲嵌在了產業鏈上,也為村集體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2018年以來,蓮花臺村將上級撥付的產業資金、扶貧專項資金、蘇陝協作資金100萬元,通過約定享受保底分紅及效益分紅的模式入股到兩家企業。

  “以前,我們只能四處打零工。現在,村上有了德本勞務公司,我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到老小,還收入穩定,再加上分紅,一年就掙了3萬多元。”蓮花臺村廟溝街組貧困戶湯秀乾高興地說。湯秀乾提到的德本勞務公司,是由退職村支書韓奎帶頭成立的,主要是通過承攬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產業項目建設、景點打造等工程施工,組織帶動村裡的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去年,這個公司實現收入40多萬元,發放工人工資30多萬元,上交村集體3萬元,直接帶動60多人就業,推薦100多人就業,帶動12戶貧困戶參與分紅。

勇立潮頭逐浪高,商南縣蓮花臺村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札記

  位於商南縣西街新區的商南縣扶貧超市,是吟蓮花農業發展公司主導建設的消費扶貧項目。在這裡,我們不僅看到了蓮花臺村出產的包穀酒、豆(菜籽)油、芽苗菜、蜂蜜、豬牛羊肉、桑葚等吟蓮花品牌的系列產品,還看到了全縣各個鎮辦的特色農副產品。蓮花臺村文書、吟蓮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韓鵬飛告訴我們,扶貧超市聯合全縣39個合作社將扶貧產品整合銷售,直接帶動了本村16戶貧困戶,間接帶動了全縣400多戶貧困戶。目前,正在扶貧超市二樓打造的湘河公社火鍋燒烤品牌餐飲項目,預計6月份將投入運營,這將進一步壯大蓮花臺村集體經濟,同時也將帶動銷售推廣商南縣各類特色農產品。

  廖自飛表示,辦好股份經濟合作社,關鍵是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村黨支部、村委會負責包抓但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這樣,既能有效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也能確保實現集體收益最大化。據瞭解,2018年以來,已經投入運營的4家企業總共給村集體上交分紅15.2萬元。

  從哪裡來,回哪裡去,詮釋排工精神

  行走在丹江河岸蓮花臺村,講不盡道不完的脫貧攻堅故事,令人動容;你建言我獻策的集體經濟發展,給人啟迪。而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這幾個從哪裡來,回哪裡去,以移民排工後人自居、努力詮釋新時代排工精神的年輕人。正是在這些80後、90後的帶領下,蓮花臺村不到3年時間,就實現產業興、環境變、前景明,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不管走得多遠,我們從哪裡來,還要回到哪裡去。”這是採訪中我們聽到廖自飛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在村兩委班子換屆時,1982年出生,畢業於西安美院,本科學歷,擁有千萬資產的創業成功人士廖自飛響應組織召喚,毅然放棄在城市發展的大好前程和安逸生活,主動回到家鄉挑起大梁,投身於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時代大潮。

勇立潮頭逐浪高,商南縣蓮花臺村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札記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輕黨員紛紛回村加入這個創業團隊,並得到了黨員幹部群眾的真心擁護。劉豔,1993年出生,大專學歷,在西安經營品牌服裝,擅長餐飲管理,回村後當選村委會副主任。韓鵬飛,1984年出生,專科學歷,經營個體運輸,回村後擔任村文書……

  面對一窮二白的現狀,面對複雜繁瑣的工作,面對部分村民的惡言相向,廖自飛和同事們也曾沮喪、也想放棄,但是年輕人不服輸的性格使他們堅持下來。上任之初,他們每天早出晚歸,白天挨家走訪,晚上一起會商。幾個月下來,老少鄉親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很快認同、支持、擁護這個年輕的幹事創業團隊。1981年出生的市醫保局駐村第一書記劉沛希,也積極主動融入蓮花臺村的“排工隊伍”,帶領駐村工作隊努力爭取資金項目,被鄉親們視作榮譽村民。

  “自飛他們乾得很好,他們召喚我,我就回來了。”原在深圳一家企業做到副總、負責生產經營的吳成軍,請假回家照顧身患重症的母親,看到村裡發展越來越好,2018年10月毅然辭去了月薪近萬元的工作,回村開辦了傳統酒坊,年可生產包穀酒、高粱酒15噸。2019年,吳成軍的酒坊帶動在冊貧困戶16戶,給村集體上交4萬元分紅。

勇立潮頭逐浪高,商南縣蓮花臺村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札記

  “當村幹部,既不為名也不為利,只想親手讓家鄉變得越來越好,讓青春在這個生我養我的大地上留下印記。”在這幫年輕人的努力下,蓮花臺村確定了圍繞打造丹江河燈文化民俗村總體定位,自覺融入蓮花湖旅遊風景區建設大框架,協同帶動農業、旅遊等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思路。同時結合村情實際,穩步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盤活閒置資源,初步形成了三產融合發展的嶄新格局。

  “他們幾個小年輕,正在實現我們那一代人沒實現的夢想。”67歲的西安鐵路局退休火車駕駛員韓長學,是村上老年協會會長,也是廖自飛、劉沛希這些年輕人眼中開展群眾工作的“壓艙石”。老韓沒有趕上先輩放排的時代,但以曾經開過火車頭引為自豪,說起這些年輕的村幹部,慈愛有加,讚不絕口。

  “我們的父輩祖輩,經常是從山上砍木材、挖草藥、割生漆,然後放在竹排、林排上,成群結隊沿丹江順流而下。”韓長學眼含熱淚,回憶當年蓮花臺人為了生計的放排情景。

  “丹江水流湍急,有些人一去,就再也回不來了!”與韓長學同輩,70歲的廖全友補充道:“因此,當時村裡形成了放河燈祈求家人平安、喊號子加油鼓勁的放排習俗。”

  “一代代的放排人,給我們留下了樂觀、勇敢、吃苦的排工精神。”韓長學說。為了傳承和發揚排工精神,結合開發山水自然資源,廖自飛創辦的太吉八圖文化旅遊公司,邀請西安專家規劃設計,初步打造了以蓮花臺河燈文化民宿村、研學基地、寫生基地、水上影視娛樂基地、醫養項目等為主的蓮花湖旅遊景區建設項目。

  劉沛希說:“我從小生活在丹鳳的丹江河岸,把蓮花臺村看作第二故鄉。在以脫貧攻堅統領全局工作中,商南縣委提出了‘一心三帶五協同’整體佈局,組織部門深入推進‘黨旗引領脫貧路’創建工作,我們駐村工作隊就是要潛下心沉下身,貫徹好落實好,把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一件一件辦好。”

勇立潮頭逐浪高,商南縣蓮花臺村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札記

  2019年2月7日,蓮花臺村舉辦首屆河燈文化匯演,通過祭拜、送行、祈福、慶迎、展望等五個章節,真實生動再現當年放排的場面,祭河神保平安,送親人戰艱險,放河燈祈幸福,迎親人喜凱旋,吸引了兩萬多人現場體驗,13萬人在網觀看。至今,這一盛會仍為遠近群眾津津樂道。村老年協會還保存著曾經使用過的300多盞手工精製河燈,這些河燈全部出自老藝人周長印等村民之手。

  “蓮花湖旅遊景區建成後,將會形成‘上游金絲峽、下游蓮花湖、漂流賞畫廊’旅遊大環線。”廖自飛自豪地說:“我們將自覺秉承弘揚排工精神,在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的同時,著力壯大集體經濟、加快促進鄉村振興,賦予漕運文化、商賈文化、河燈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真正將蓮花臺村打造成功在當代、惠澤後世的蓮花湖旅遊風景區。”

  蓮花臺上,在清風中傾聽——

  “順著丹江放下來,哪怕激浪衝千里。”往事越千年,丹江河岸的放排號子依然在耳,在時空交錯中凝聚著蒼涼而寧靜的感動。

  “丹江之中河燈明,燭光萬點似繁星。”碧落青山間,丹江河岸的萬盞河燈依然璀璨,在生命記憶中展現著明麗而絢爛的景象。

  “神龍飲水騰雲起,竹排木排走起來,”放歌新時代,丹江河岸的放排號子依然響起,在商於大地中奏鳴著昂揚而奮進的旋律。

來源:商洛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