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文/關河

前言

《三個和尚》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1年發行的一部動畫電影。該作品由徐景達、馬克宣執導,並在1982年於西德上映,三個和尚的故事由此蜚聲海外。

上映近40年來,《三個和尚》好評不斷,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當然,同時代還有很多優秀作品,如《大鬧天宮》、《孔雀公主》、《九色鹿》等等,這也反映出上世紀60-80年代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熱潮。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三個和尚》的故事內核基於中國民間諺語,體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智慧。細細探究會發現,影片值得發掘的人生哲理有很多。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深入挖掘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其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是含蓄而深刻的,而帶給觀眾關於對分工合作的思考也是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

經過許久時間的發酵,《三個和尚》在今天又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智慧呢?下面我就從電影的視聽、敘事、隱喻、主題等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討。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一、緊揪住人物與觀眾心理的視聽

《三個和尚》中的音樂安排十分巧妙,觀眾看完一整遍,就像聽了一首20分鐘的歌。影片沒有人物的對話,主要通過打磨神態、動作、心理來完成角色形象的刻畫。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因此,從整部作品來看,伴奏的作用無疑是不可替代的。伴奏音樂與人物的動作配合的節奏恰如其分,開頭三個和尚的依次出場,大汗淋漓地上山尋廟,伴奏是具有舒緩性的;小和尚與高和尚在計較挑水工作量時,伴奏是激烈而充滿衝突性的;三個和尚面對大火蔓延時來回奔跑,伴奏則是緊張而急躁性的。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伴奏幾近完美地調動了觀眾的情緒,隨著此起彼伏的音樂,那顆時而憂心時而歡喜的心也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貝多芬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大概就是如此吧。

講個小插曲,影片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地方是三個和尚夜晚偷吃東西被噎著了,隨後頻頻打嗝,引得不少觀眾捧腹大笑。影片通過生活細節很好地將人物心理表現出來,像這類片段其實還有很多,後面敘事上再聊。

影片如此出色的伴奏的背後,是一支強大的團隊在支撐。上海電影樂團,成立於1956年的6月份,這支樂團隨著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隊伍也在不斷壯大。60多年來,可謂是碩果累累。

上影樂團為一千多部各類影片和數百部電視劇配樂,並榮獲了第一、二、三屆的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實現三連冠。

除了音樂,《三個和尚》在色彩上的運用也很有趣。它通過明暗對比很直觀地反映出三個和尚的人物性格。高和尚剛來時,小和尚微笑表示歡迎,並暗示高和尚自覺去打水,自己背地裡在竊喜不用幹活。胖和尚呼哧呼哧趕來後,小和尚和高和尚則站在先來後到的角度看待胖和尚,表面一團和氣,但是內心想讓胖和尚打水,自己好歇著。這些是白天的人物活動。

到了夜晚,三個和尚都悄悄地從兜裡拿出餅偷吃起來,並暗自竊笑。三個和尚都暴露出相同的特點,那就是貪吃、愛佔小便宜、不願與別人分享。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影片通過設置黑夜寺廟這一場景空間,展現了和尚在看似四下無人的黑暗裡內心的真實想法。場景空間有雙重作用,既有視覺性表達,讓觀眾知道現在的時間是夜晚,又能夠外化人物的心理,展示人物陰暗面。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二、反映集體智慧與人格塑造的敘事

① 乾淨利落的劇本,驗證了集體智慧的力量

鑑定一部劇本的好壞,有兩個黃金法則,即整體性和情節是否始終在運動。《三個和尚》是以時間為線索,順序發展的,從開頭的三個和尚相繼登場,到後來寺廟大火的高潮,再到最終的大團圓結局,無疑是乾脆利落的敘事。

故事情節的發展節奏較快,人物就始終在運動中,觀眾的情緒就始終被撥動,這非常有利於吸引觀眾注意力。最終三個和尚冰釋前嫌,同仇敵愾,一起撲滅了大火,體現出“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哲理,驗證了團隊合作、集體智慧的合理性,大大增強了觀眾的認同感。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② 滑輪是點睛之筆

結尾,三個和尚分工合作,設置了一個滑輪,胖和尚在山下裝水,小和尚負責從搖滑輪提上水桶,高和尚負責來回搬運。這種成功的運作模式即提高了三個和尚的打水效率,又能使每個人勞動,顯得更加公平。三個人的感情也越來越好,相處更加融洽。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③ 三個和尚的顏色設定另有玄機


影片開頭,高山上的寺廟由全景拉近到近景,並出現多次,它交代了位置、時間。除此之外,整座山只有一條路,上下辛苦且距離遠,這就為和尚們的懶惰內鬥情節做好

鋪墊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第一個小和尚出場,衣服是紅色的,第二個高和尚則是藍色,第三個胖和尚則是黃色。三個人身穿的三種顏色,也代表了不同的角色設定。

紅衣服的小和尚,更加富有活力,他衝動且積極。在三個人都不願意去打水的夜晚,小和尚第一個上前把菩薩像前玉淨瓶裡的水喝掉,隨後高和尚緊跟其後,而胖和尚則是最慢的。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不僅如此,小和尚與高和尚一起挑水,雙方都不願意多損耗體力,於是僵持不下。這時候,小和尚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用尺子測量竹竿的長度,以此來確定中心線。於是兩個人才心安理得地挑水回寺廟。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黃衣服的胖和尚給人一種的感覺,甚至有些憨的可愛。藍衣服的高和尚給人以沉穩,有足夠的氣場。 大火來臨時,三人都忙去救火,而高和尚則馬不停蹄地挑水,顯示出了很強的行動力、控制力,甚至一時沒注意挑起了小和尚。

這三個和尚看似都有些自私自利,但是具體的人物形象是不同的。

④ 相同的出場細節告訴人們要慈悲為懷

“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想必大家對這句話再熟悉不過。三個和尚的出場,都表現出了慈悲這一特點,進而反映傳統僧侶所體現的善良形象。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小和尚走路時踩到烏龜摔倒,不僅沒生氣,反而把翻倒的烏龜正過來,好讓它繼續走;高和尚走路時,蝴蝶止不住地往和尚衣服裡鑽,原來是和尚懷裡揣著一朵花,於是他就把花種在地上,讓蝴蝶去採花蜜;胖和尚出場時由於天氣太熱,他跳進河裡游泳解暑,上岸時發現鞋子裡有一條魚,出於善心他把魚兒放生回去,並露出滿意的笑。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影片正是通過正是這些出場細節,凸顯出家人以慈悲為懷的善良品質。

⑤ 人格成長的設定,是在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

影片裡的高和尚才來寺廟不久,曾主動打水,但是後來卻拒絕了。這裡如果小和尚和高和尚商定輪換打水,其實二者是沒有衝突的,但是小和尚偷懶,高和尚意識到自己被壓榨了,所以有了負面情緒,不願意再去做事。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從開始的願意,到後來接收負面效應,導致不願意,這也顯示出了高和尚的心理變化。

羅曼羅蘭說:“人們煩惱、迷惑,實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高和尚和小和尚看得太近,忙顧著自己的小利益,反而忽視了集體。心理學上有個反饋效應,用在這裡就是:你的暗自竊喜反而會強化別人的不安和失落,對人的心理帶來消極反作用。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三個和尚都是因為內心的私慾而無端內耗,因為過分看重自己而分崩離析。大家都想喝水,但是不想自己受累,別人獲益。這其實就是陷入了一個自我本位的思考盲區,三個和尚都站在自我的角度考慮問題,甚至去理解朋友圈、理解世界。

這樣的觀念下,只有自己的利益是寶貴的,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最正確的。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這麼思考問題,那麼我們就都變成了“阿巴貢式”的吝嗇鬼,連一個早安都不屑於說,而是借別人一個早安。

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真正去理解他人的內心需求,其實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影片就巧妙設置了大火這一衝突,把三個和尚都納入一起,每個人都站在同一角度思考問題,這樣的思考才算得上是設身處地。

三人最終因為大火走向了齊心協力。當老鼠在夜晚來回跑動,不小心打翻了桌面上的蠟燭時,旁邊的窗簾就被點燃了。三個和尚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火勢開始蔓延。三人都明白:面臨共同的挑戰,遇到同一種困難,此時的內鬥毫無意義,火勢已經威脅到大家的生活,這與每個人休慼相關。

最終三人澆水撲滅了火災,拯救了寺廟,也意識到了團隊的重要性,開始袒露心扉。

其實三個人物救火的前後,也是他們心路變化的歷程。影片通過巧設情節,讓三個和尚意識到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集體的利益高於個人利益,這是具有啟發性的。20分鐘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格的完善與成長。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三、菩薩和水的弦外音

影片裡的菩薩像出現多次,在三個和尚出現矛盾時我們總會看到菩薩的表情變化。這裡菩薩像隱喻客觀中立的旁觀者,價值判斷的界定者和情感體驗的傳達者。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小和尚才來寺廟時,給菩薩像前的玉淨瓶澆水,菩薩像露出了滿意的笑;三個和尚互不搭理時,菩薩像則一臉無奈;而三個和尚開始搶奪瓶子裡的水時,菩薩表示極度的失望。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菩薩像的表情,也映照觀眾的內心感受,菩薩像在整部影片中是不受三個和尚物理影響的,它始終立在那裡,如同我們觀眾。但是和尚們做的對錯,菩薩像都看在眼裡,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判斷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影片裡的水也是引人深思的。水具有實在意義和象徵意義。在許多末日電影裡,人們會為了生存而爭奪食物,併為此衝突不斷。水也是生存所需。

雖然影片不涉及生存鬥爭這一概念,但是

對於和尚們來說是真實存在的。

此外水在影片具有象徵意義。水是珍貴的資源,為此三個和尚彼此爭奪。所謂“物以稀而貴”,電影《血鑽》裡漁夫所羅門和丹尼的人生也因為一顆具有極大商業價值的極品粉鑽而發生鉅變。


水是解決問題的途徑,讓寺廟免於大火毀滅;水還是團結大家的媒介。細細思考,水其實象徵著世間重要而稀缺的東西,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

像公司的業績,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合作社的農業收益、APEC的石油等等,一旦三個和尚意識到必須共同合作才能實現目標時,水的效果就達成了。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四、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結合20世紀80年代的時代背景,影片裡三個和尚的形象引人深思。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一些典型形象,或以自我為中心,只注重自我享樂體驗的“精緻利己主義者,或“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梟雄,或“葛朗臺式”的糟糕人物。

三個和尚故作矜持,在夜晚連連敲木魚,但內心卻已飄到九霄雲外。外表一定要是美好燦爛的形象,但是內心卻已經趨向腐朽。職場上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屢見不鮮。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小和尚背地裡偷著樂,拿先來居上的身份,站在道德高地指使高和尚幹活。社會上同樣有很多人憑著比你老幾年的資歷日日炫耀,頤指氣使地安排你做這做那。

考慮自己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過分注重自我利益就成了自私自利,社會上不乏有如此的人。甚至美國哲學家安·蘭德曾寫過一本書叫做《自私的德性》,以此反對自我犧牲,強調自私的價值。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三個和尚寧願一起受罪挨渴也不願意自己受累,讓別人快樂。同甘卻不能共苦的朋友,是一種虛假關係。自私,有好東西不能分享,躲在暗處悶聲享用,自己的利益才是最大價值,這其實是忽略了道德評判。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五、現實意義:從微觀生物學到宏觀大世界的分工合作

大團圓的結局註定影片的人文關懷與現實意義。三個和尚經過苦難後,人格得到進一步完善,也明白了集體的重要性,並展開分工合作。這樣的結果是大家都樂意看到的。

由於目標一致(喝水),三個和尚在思想和行動上保持一致性,人心由此凝聚。三人通過巧設滑輪,都喝到了水,共同受益,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如此結果會形成正向反饋,鼓勵人們繼續去做,也樂意去做。

三人共同勞動,同樣收穫下,勞動量變成了1/3,營造了良好團隊氛圍,大家的心裡也得到了平衡。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現實生活中分工合作的影響是巨大的。

從生物學上講,正是細胞的分工才結合形成大腦,我們人才可以正常思考,具有智慧。

從經濟全球化上講,正是國際貿易分工,各個地區發揮本地優勢,世界大工廠的生產達到優勢互補,全球經濟才始終穩步前進。

汽車生產上,福特流水線開創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之後工人分工的生產流水線應用在各行各業。如今我們身邊的家電、汽車、手機等大大小小的商品大都是需要分工合作的。

藝術上,16世紀意大利作曲家和劇作家們組成團隊,分工合作,將故事情節和旋律結合,形成歌劇。

如今人和機器分工合作,形成新的自動化流水線。由人控制機器,機器去實地操作生產。

分工合作對於團隊乃至整個人類世界來說,都是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


《三個和尚》:豆瓣8.7分的背後,是對利己主義者的人性批判


結語

《三個和尚》豆瓣評分8.7分,經過了近40年的發酵,具有批判現實性,兼具人文關懷和社會寓意,如今再去欣賞,令人回味無窮。三個和尚的心路歷程正是需要我們觀眾去深思的,如何更好地適應集體、適應社會,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真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本文由@關河青年 原創,歡迎您的關注與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