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半場從流量思維到用戶思維,微博V+用“會員經濟”破局

互聯網下半場從流量思維到用戶思維,微博V+用“會員經濟”破局

移動互聯網正處於變局的深水區。

QuestMobile報告顯示,2018年移動互聯網的月活躍用戶增長僅為3400萬,即使是最熱的短視頻領域,下半年第三季度的月活增長數也只有1300萬。同時,用戶月總時長增長32%,人均單日時長增長26%。

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增長趨勢放緩。但在另一面,用戶的深度價值開始展現出潛力。

尚未入網的用戶越來越少,而深度使用互聯網的用戶卻越來越多。

這給企業釋放了一個重要的信號:移動互聯網的競爭,已經從過去用戶數量增長的競爭,開始轉向用戶使用時長的競爭。

因此,在移動互聯網下半場,企業要從流量思維轉成服務用戶思維,要從野蠻生長轉向深耕細作,形成用戶剛需,確保核心定位,精細化地做用戶運營,挖掘單個用戶深度價值。

1

知識付費疲態已現,行業如何突破困局?

大趨勢之下,是新興產業受到的影響。

在佔據了三年的風口之後,依賴流量紅利崛起的知識付費陷入了發展瓶頸。創業家&i黑馬在調研中發現,知識付費的傳統玩家們紛紛開始了新的佈局。

“得到”宣佈成立“得到大學”,轉型做通識型在線教育;“十點讀書”藉著消費升級和“新零售”的潮流,在廈門開了線下書店;“樊登讀書會”把自己的核心用戶定位成三四線城市的中小企業家,針對性地開發新的知識服務……

互聯網下半場從流量思維到用戶思維,微博V+用“會員經濟”破局

知識付費供給方的生產者越來越多,進入紅海競爭;另一方面,體驗過知識付費的用戶也不再是等待收割的小白,知識付費也面臨著消費升級……

在此變局之下,手握4.46億月活用戶、沉澱了中國最大公共社交關係的新浪微博,也開始向內容付費領域進軍。

不同於其他知識付費玩家營銷造勢、買流量的打法,微博用內容付費來激活微博的社交生態,幫助有影響力的KOL進行廣告之外的良性變現,同時增加粉絲粘性。微博用“會員服務”的模式,將推送給用戶的產品形式從單一課程變為以會員、問答、打賞為主的多元增值服務 。

為什麼沒有選擇知識付費的打法,而是另闢蹊徑採用會員模式?創業家&i黑馬採訪了微博會員及內容增值部總經理馬卓,他透露,微博剛開始也嘗試過知識付費模式,但在運營過程中,發現會員模式更優。

“用戶買知識付費產品,更多是想通過升級認知緩解焦慮,但實際上認知升級更多的是通過感官和場景。”馬卓直接拿自己舉例,“我也買十多個知識付費產品,記憶深刻的只有兩個,一個講區塊鏈,一個講經濟學。並且,區塊鏈那個課聽完仍然一頭霧水,經濟學的內容越講越深,聽起來也越來越累,不能結合實際應用根本堅持不下去。”


不僅如此,知識付費產品繁多,缺少品控機制,極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用戶需要有專業的人或機構幫他們做過濾篩選,節約獲取優質內容的時間。

會員經濟模式便應運而生,即可以深度服務用戶,又可以幫助用戶精選,進行知識付費的消費升級。

2

以人為本的“會員”模式成為行業破局新契機

創業家&i黑馬觀察發現,微博大V的變現途徑無外乎三種。

流量型的大V打廣告,網紅型的大V做直播或帶貨,還有一些高知類的大V ,比如某個領域的學者、專家,他們的粉絲量相對較少但卻很精準,他們自身不喜歡打廣告,也不適合做直播,這時候V+的知識付費體系,就為他們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比如@渡渡鳥,她是3個孩子的媽媽,以前在中國社科院做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後來做全職媽媽。2010年,她就開通微博寫育兒經驗,V+推出以後,她也是第一批入駐的大V。在她看來,“V+不是流行的知識付費,而是精神種子的硬核實驗室,在這裡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並且還能創造很好的收入”。

2017年7月,微博V+正式立項,此前的付費閱讀、問答、打賞也併入到V+。V+業務和微博會員業務組成微博會員及內容增值部,馬卓任部門總經理。

早在2015年,馬卓便接手負責微博會員業務,之後他和團隊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只做核心的權益,圍繞用戶的身份權益去做,重點從“特權運營”轉向“用戶運營”;第二,重新搭建支付路徑,讓支付轉化率從30%提升到50%;第三,拜訪騰訊等企業,學習交流經驗,制定一系列的用戶運營和營銷策略。

V+立項後,馬卓也把自己做微博會員的經驗複製到V+上來,比如,如何運營付費用戶,如何提高用戶權益感,以及如何提升用戶轉化率……

剛開始,馬卓還想過讓微博會員向微博V+轉化,但最後也只是淺嘗輒止。“兩組用戶的畫像不太一樣。微博會員主要是16歲至24歲,女性佔60%。V+用戶男性更多,同時年齡層也更成熟。當然,如果兩邊的量都起來,互相賦能的空間仍然值得期待。”

互聯網下半場從流量思維到用戶思維,微博V+用“會員經濟”破局

馬卓表示,V+已經覆蓋教育、醫療、財經、娛樂、體育、汽車等54個領域,活躍作者2000多位,人均年收入十萬以上,多位年收入超過百萬。目前V+的付費用戶為175萬,預計營收規模能達到2000多萬。

V+也帶動了微博增值服務營收的持續增長,根據微博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增值服務營收達到5090萬美元。

3

賦能大V、深耕粉絲 破局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創作者們經常“抱怨”,自己需要提前和平臺簽訂合同並規劃好課程量,然後用幾個月的時間來錄製打磨課程。課程上線後的運營權也不在自己手裡,完全取決於平臺方的包裝和推廣。更慘的是,知識付費的大IP有“馬太效應”,沒有曝光和流量,自然沒有好的收益。

V+正是抓住了知識付費創造者的痛點,打造新的產品,變痛點為亮點。

比如,知識付費需要很長的生產週期和龐大的內容團隊,V+只靠大V一個人就能自由地創作生產。知識付費適合頭部IP,中腰部的講師很難賺到錢,V+就注重挖掘腰部大V。知識付費的服務少、粘性低,完課率和復購率情況不好,V+就用“會員”綁定用戶,持續且深度地做用戶運營。

讓普通粉絲轉化為V+會員用戶的模式也很多元。對熱點事件做深入解讀表現最好,之前有過一篇十九大會議解讀賣了30多萬,幾篇稅改解讀賣了50萬。然後就是專業領域的知識輸出,比如@渡渡鳥通過V+講育兒哲學,@玉名通過V+講財經理財,@稗官野記通過V+寫自己的歷史文章……此外,明星娛樂、動漫小說連載等泛娛樂,以及線下服務的線上延伸,也都有很好的效果。

互聯網下半場從流量思維到用戶思維,微博V+用“會員經濟”破局

作為平臺,V+給自己劃出了清晰而又明確的目標——為大V賦能。其技術團隊打造了一系列的標準化工具,簡化大V的製作流程,提高大V的運營效率。

雙11期間,@科學家種太陽通過使用優惠券工具營銷,讓自己的付費轉化率增長了486%。並且,不同於知識付費只有單一的音頻,V+能展現直播、文章、圖片、視頻、音頻、問答等眾多形式。V+還會把S級熱點重點推薦給大V們,S級熱點圍觀量在20億以上,平均兩天產生一個。

馬卓透露,V+還在打造“大V價值榜”,通過用戶的付費能力對大V進行身價評估,讓V+平臺內形成競爭機制,也讓大V在V+、微博乃至社會上更有影響力。

抓住知識付費創作者的痛點,為其提供豐富的賦能工具,讓創作者增加變現營收的同時還能擴大影響力,這便是V+破局知識付費的具體實踐。

結語

過去幾年,內容創作者搭上了整個移動互聯網市場增長的紅利快車,實現了自己的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現在紅利褪去,進入“後知識付費時代”,創作者們是否應該從過去的流量思維轉變成用戶思維?是繼續堅持流量論,為了流量蹭熱度,頻繁跨領域生產內容?還是要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明確的內容定位,以及忠誠的粉絲群體?

創業家&i黑馬認為,凱文凱利“一千個鐵桿粉絲”的理論正在顛覆傳統的知識付費行業,V+的實踐也給行業提供了鮮活的案例。知識付費也許就像一陣風,會員經濟卻是一門古老的生意。與其坐等收割流量,不如圍繞粉絲深耕運營。

本文系創業黑馬原創,作者盧旭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