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熱播!範閒因公出使北齊,差旅費報銷和今天有何不同?

近日由貓膩人氣小說改編的古裝大劇《慶餘年》正在熱播中,該劇憑藉跌宕起伏的劇情、深入骨髓的搞笑,以及眾多“名場面”和“名臺詞”,自上映以來熱度不減,獲得了許多觀眾的好評。

隨著劇情的深入開展,我們看到男主範閒奉命出使北齊,營救言冰雲。為了安全,此次出行隨行人員眾多,雖然關於吃住行的過程並未詳細展開,但是在追劇的同時我們不免好奇古代人出差是如何報銷差旅費的?

《慶餘年》熱播!範閒因公出使北齊,差旅費報銷和今天有何不同?


我們知道發票作為一種報銷憑據出現於晚清時期,那清朝以前的官員沒有發票如何報銷?本文帶你一探究竟,解讀古代官員出差標準及“報銷真相”。

古代官員出差標準


出差是最古老的公務行為之一,古代歷朝公務出差都制定了明確的差旅標準。如秦朝的傳食制度就反映了當時差旅官員在伙食方面的規定,若官員在吃住行方面費用超標或者貪汙腐敗,將會受到國法懲罰;到了明朝,出差住宿標準更為嚴苛:佔宿驛舍正廳上房者,笞五十……

那麼,古代官員出差到底有哪些明文規定呢?

●古代出差吃什麼?

自秦代開始,官員公務出差已有明確的伙食標準——御史部屬出差,每餐米半鬥,醬四分之一升,有菜羹,供給韭蔥。若是有四級爵、三級爵,則供應加一倍。其他二級爵以下到沒有爵的佐、史、以及卜、司御、寺、府,每餐供米一斗。

明初,經過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推行“稟給制”:經過驛站吃飯的標準為正官一員支米三升,從人一名支米二升;住宿驛站的則是正官議員支米五升,從人一名支米三升,其餘肉菜油醬的數目,各有差異。

《慶餘年》熱播!範閒因公出使北齊,差旅費報銷和今天有何不同?

●古代出差住哪裡?

唐宋以前,官吏出差不住驛站(類似於今天的定點招待所)是不允許的,如晉代就有“坐廬使者皆不得宿肆上”的規定,而國家的驛站網絡往往因為不夠發達,很多偏遠地區根本沒有驛站,所以就有了種種變通。 

南朝時,官吏出差往往多借宿寺廟,這與當時寺廟大多有政府出資贊助有關係。隋唐以後,這種變通成為政府人員出差制度中的明文許可,如遇驛站不及供應時,官員可住宿寺廟、客店或自僱騎乘車船,費用由政府開銷。假如官吏途中耽誤了行程,連客店和寺廟也找不到,亦可以借宿私人住宅

《慶餘年》熱播!範閒因公出使北齊,差旅費報銷和今天有何不同?

●古代出差交通工具是啥?

唐朝規定:“凡給馬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對於不同等級的官員,其出差可用的馬車數量是不同的,具有明顯的等級劃分制度。在差旅行程方面,官員職級不同、使命緩急程度不同,每日經過的驛站數量也不同(注:古代通過朝廷驛站到達目的地)。


《慶餘年》熱播!範閒因公出使北齊,差旅費報銷和今天有何不同?

古代官員報銷真相


從上文可以看出,古代官員公務出差在吃住行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標準,同時由驛站根據這些標準為官員提供應有的服務和餐飲招待等,使官員可以免費吃住行既省去了差旅費用的報銷環節,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貪汙。

既然出差消費不用自己掏錢,那普通人是不是可以冒充公務官員去驛站免費吃喝呢?其實,古代官員們出差的時候都會帶一種相當於符牌的東西,上面一般都會標明官員的身高、長相、隨從、標準,只有這個通過了,才會按照標準來給他們進行接待。

當然,還有一群人屬於特例,他們的吃住行報銷不能夠按照普通官員的報銷標準,而是採用事前支付報酬的方式來管理出差產生的各種消費。這群人就是皇家的錦衣衛,由於他們職責複雜,外出公幹事情繁多,而且可能會經常去到偏遠的、沒有驛站的地方,這時錦衣衛在事前申請一筆費用,則會在出差過程中有更多隨機應變的機會。


《慶餘年》熱播!範閒因公出使北齊,差旅費報銷和今天有何不同?

現代差旅報銷方式

隨著時代在進步,技術在發展,員工因公出行產生的差旅費不僅有發票作為憑證,而且在報銷方式上更是快捷方便了許多。每刻報銷作為國內領先的企業差旅及費用管理SaaS平臺,為企業提供差旅預訂、費用報銷管理、全流程費用管控服務,讓員工差旅出行更暢快,差旅報銷更簡單,多維度提升員工的差旅出行體驗!

每刻通過打通差旅申請→移動審批→差旅相關消費→消費記錄報銷上報→財務審核→事後報表分析所有環節,實現差旅花費透明,報銷過程簡化,財務信息互通,確保整個差旅過程在申請單的管控範圍內順利完成。


《慶餘年》熱播!範閒因公出使北齊,差旅費報銷和今天有何不同?


而且,每刻系統對接眾多的第三方差旅及採購平臺,將周邊生態有關的餐飲、住宿、交通數據等錄入到系統中,打通平臺與平臺之間的數據,實現平臺間的統一開票功能。

同時,每刻報銷與企業內部系統做對接,如HR、財務、CRM等,達到生態數據由外及裡的全面貫通,從而實現基於費用生態數據完成報銷,然後生成憑證,批量打印(或免打印)的自動化流程,達到差旅的透明化,連通化以及閉環化


《慶餘年》熱播!範閒因公出使北齊,差旅費報銷和今天有何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