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望》的行文思路,教你快速抓住中考詩歌鑑賞題的主題思想

很多同學在鑑賞古詩詞的時候,不能夠準確判斷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偏離了詩歌的本身含義,導致在此處失分。

鑑賞詩人的思想感情,作為中學考試的重點之一,也是講究技巧性的。讓我們以杜甫的《春望》為例,用四種方法教你快速判斷主題思想。

從《春望》的行文思路,教你快速抓住中考詩歌鑑賞題的主題思想

【古詩回顧】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到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不能插簪了。

詩人觸景生情,體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思想感情,表達詩人企盼恢復國家安定繁榮的局面。

從《春望》的行文思路,教你快速抓住中考詩歌鑑賞題的主題思想

為什麼說體現了杜甫憂國思家的思想感情呢?又是如何判斷的呢?

一、看題目

拿起鑑賞題,映入眼簾的首先的題目。許多詩歌的題目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調。“春望”中的“春”,一是春天,二是象徵著一片勃勃生機的美好景象。“望”字代表看,同時也表示希望的意思。“春望”即“望春”。粗略的通讀詩歌,詩人的感情基調為悲涼,可以猜測詩人應該盼望著有生機、活力的美好局面。

二、看意象

如果詩歌中沒有點明情感的字眼,可以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的情感。而意象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國都”、“山河”、“城”“草木”說明此詩和國家有關。“烽火”說明戰亂,“家書”抵萬金說明和家人聯繫的艱難性,表示思家。“白髮”、“簪”說明作者的憂愁。

可見詩人是憂愁國家之事,面對連綿不斷地戰火又無能為力的愁苦,和家鄉相隔甚遠的思念。

從《春望》的行文思路,教你快速抓住中考詩歌鑑賞題的主題思想


三、看關鍵詞

有些詩歌基本上用一兩個字詞點明詩的情感,抓住關鍵詞往往能快速把握詩歌感情基調,在《春望》中就有不少關鍵字眼,加深情感表現。如,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破”一“深”,為全詩在開頭就營造了滿目慘然的氣氛。“破”為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繼而一“深”,增強了詩句的蒼涼意境;因百業不興,故荒草濃密,從視覺上有要將物體遮蔽的濃重感。說明整首詩呈深沉的陰暗基調。表示詩人所處的時代正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困境。再結合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說明詩人的憂思情緒。不難判斷出詩人憂國的思想感情。

從《春望》的行文思路,教你快速抓住中考詩歌鑑賞題的主題思想


四、看作者生平以及創作背景

瞭解詩人的人生經歷、思想觀點、創作背景是鑑賞詩歌的重要原則。

杜甫,字子美,字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崇尚儒家仁政思想。杜甫少時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又嘗試在長安應試同樣失敗收場。後來向皇帝獻斌,投贈貴人,但官場並不得志。目睹了上層社會的腐敗和危機。後又發生安史之亂。國家發生危機,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躲避戰亂,但仍心繫百姓,創造《三吏》、《登高》、《春望》等著作抒發自己的情感。

創作背景,天寶十四年(755年),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杜甫聽聞,隻身一人投奔朝廷,結果不幸被叛軍俘虜,後因為官職卑微才沒有被囚禁。至德二年,杜甫身處淪陷區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北路的景象,觸景生情,便寫下這首詩。

結合生平和創作背景,可見詩人寫下這首詩的年間,也曾遭受過安史之亂,國破家亡,戰火連綿,有感而發,可見《春望》由此判斷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憂國憂民,思念家鄉,同時也期望國家早日恢復安定繁榮的局面。

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可以採取這幾種方法快速準確的判斷詩人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實際上只要使用其中一種方法就可以準確的判斷出來了,這樣可以為你的試卷大大加分。大家還是要多多讀書,提高自己的思想層面,不僅僅是詩歌鑑賞,對閱讀理解類題目也很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