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因为一个消息,而手舞足蹈,又哭又笑

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的春天,一位流浪梓州(今四川)五年的意外听到一个消息,朝廷的官兵打了胜仗,官兵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老人高兴极了,这个老人就是被后世称为诗圣的“杜甫”。


杜甫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因为一个消息,而手舞足蹈,又哭又笑

自“安史之乱”开始,仗已经打了八年了,无数百姓死于战火,山河破碎,国不成国。诗人心怀家国,但是报国无门,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他多想这场战争早点结束时啊,现在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在这个值得庆贺的时候,时年52岁的老人喜极而泣,不能自已,当下脱口而出一首七言律诗,这就是被后世广为传颂的经典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因为一个消息,而手舞足蹈,又哭又笑

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这首诗,是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的春天写的,早在去年的冬天,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736年的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诗人非常惊喜,这是他渴盼已久的啊,终于可以回去家乡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杜甫的诗歌大都反映当时离乱的社会现实,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抒发的情感多关于民间疾苦,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有“诗圣”的称号;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因为一个消息,而手舞足蹈,又哭又笑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一生较为坎坷,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在长安十年,才做了一个看管兵器的小官。历经安史之乱,被叛军俘虏过,逃脱后从朝廷得来一个左拾遗的官职,但是因故又被降职,成为了华州的一个参军。此后,杜甫对官场失望,辞官后客居过秦州,又到四川定居在了成都草堂。后来,杜甫又移居到了夔州,最终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贫病交加,死于回乡的船上,时年59岁。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此诗第一、二句中,都是在表达喜悦。捷报突然传来,诗人心中充满了惊喜,涕泪横流,用形体动作来形象的描绘了自己内心悲喜交集的情感;而后更是用“却看”和“漫卷”等动作,说明家人也因为这个消息儿开心,喜悦之情又深了一个层次。

杜甫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因为一个消息,而手舞足蹈,又哭又笑

第三、四句中,诗人由现实而畅想未来。人已到了老年,纵情高歌或者恣意饮酒原本是不合适的,但是鉴于这个让人兴奋的好消息,诗人既要“放歌”,还须“纵酒”,不仅如此,趁着这明媚大好的时光,诗人有了与家人一起返乡的想法。尤其最后一句,是诗人的想象。虽然在现实中,距离是漫长的,但在诗人的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飞驰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想象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峡谷之间,行舟只能是穿过,到了陆地,所以用“向”,用字巧妙且准确。

后世的文人学者,极为推崇此诗, 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全诗感情奔放,对作者心情的描写极为酣畅淋漓,诗句中多用动作描写,画面感强,作者遣词造句,极为巧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