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一場艱辛的古代遷徙之路,安土重遷與背井離鄉一場兩難的抉擇

小時翻看家譜,塵封已久的扉頁上寫著七世祖由繞州府遷入嶽州府時,不明覺厲,遂問家中長輩。長輩遂以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所寫道:“自古道:安土重遷”。說離鄉背井,那一個是不害怕的。“安土重遷”的意思是安於本鄉本土,留戀故鄉,把遷移看得很重,不願輕易變動。這個成語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出自:《漢書卷九·元帝紀·第九》:“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安土重遷,是咱老百姓的本性;親人們住在一起互相支持,是人的感情的需求和願望。

還原一場艱辛的古代遷徙之路,安土重遷與背井離鄉一場兩難的抉擇


中國人覺得“故土難離”。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古代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大多是迫不得已的:戰爭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或因為大饑荒導致在故鄉無法繼續生存,再者因為政府強制命令遷移。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明清之際一場非常艱辛遷徙之路吧。以及遷徙所形成的諸多文化現象。

一·戰爭導致江西先民大遷徙

近代以來,民間流傳著“洪武屠湘”的說法,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天下時,湘民與陳交好,相傳陳任命易華率領群眾一起抵抗朱元璋的橫徵暴斂,朱遂派兵回擊,易華遁走。爾後,朱奪得天下,從部下口中知易華未死後再次派軍清剿易華遺部,造成湖南“千村血洗,萬灶煙寒”的天災人禍。

於是,為了“修養生息”,朱元璋下令從江西大量移民遷入湖廣,並允許“插標占地”,免除幾年賦稅,掀起歷史上壯烈的“江西填湖廣”

的序幕。爾後,因平叛張獻忠起義和清朝鎮壓起義,持續用兵四川。濫殺無辜使人口殆盡。清廷下詔,江西、湖廣等地眾多居民被迫遷徙。形成第二次遷徙熱潮。史稱“湖廣填四川”。多年後有民間有對從江西過來的男女老幼,來到湖南安居樂業,因此稱江西人為“老表”。

還原一場艱辛的古代遷徙之路,安土重遷與背井離鄉一場兩難的抉擇


二·“不怕辣”和“辣不怕”

我們都知道辣椒原產美洲,哥倫布在15世紀末環球航行時發現了辣椒後把它帶回歐洲,明代辣椒開始傳入我國。眾所周知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數省民眾都以嗜吃辣椒著稱。人們常不無戲謔地說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甚至因為盛行吃辣椒的緣故,“辣妹子”這個別稱橫空出世。

湖南、四川、江西人都愛吃辣椒,可能與氣候有關係,這種情況的產生可能與清初的人口大遷移有關。眾所周知,清初的時候,由於戰亂導致四川人口急劇減少,而江西則存在著較嚴重的人多地少的問題。因此產生了“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吃辣椒的習慣也就這樣傳播開了。

還原一場艱辛的古代遷徙之路,安土重遷與背井離鄉一場兩難的抉擇


三·“解手”

關於“解手”一詞由來,據民間流傳說是,在明朝初期對江西強制移民過程中官方都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上廁所時才將手解開,因此後來江西人的土話都將上廁所叫“解手”。無獨有偶,在今天華北平原大部分地區流傳著關於“解手” 的傳說。因山西移民華北流傳著山西洪洞大槐樹是我們祖先的發祥地,是我們的根。這一傳說分佈於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東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在有些地區,大槐樹變成老鴉窩,一個大槐樹上老鴉窩,大槐樹不僅僅是人們的口耳相傳,它還被鐫刻在墓碑上寫在族譜中。

還原一場艱辛的古代遷徙之路,安土重遷與背井離鄉一場兩難的抉擇


四·安土重遷與背景離鄉

傳統思想和社會文化造就了中國農民安土重遷的文化心理,一方面有古代的農耕、傳統家庭文化、個人精神和情感需求等因素,一方面也是地理交通、戶籍政策等因素約束而成的。

“安土重遷”品性成為傳統中國人性格中的一部分,對於民族發展來說有兩方面的影響。有利的一面是社會和人心是容易安定的,人們熱愛家鄉和家庭,安心建設家鄉和為家庭作貢獻。

同時對生活的要求是簡單的,即使所在環境非常惡劣,也能忍耐下去。消極的一面是因為甚少遷移,久居一地,所以容易養成惰性,容易逆來順受,得過且過,害怕變化,不思進取,缺少開拓精神。並且因為對外面的世界缺少了解,難免對家庭以外的社會產生戒備、防範的心理,形成保守思想。

如果沒有戰爭、天災人禍、強制的遷移政策我想純樸勤勞的古代農民是不會背景離鄉的,因為家庭和家族維繫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但是,沒有如果背景離鄉,也許不會有豐富多彩的現代文化和國家的統一與繁榮。

還原一場艱辛的古代遷徙之路,安土重遷與背井離鄉一場兩難的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