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銀保渠道保費出現反彈 人身險公司規模保費環比提升115%

作為重要的保險業務渠道之一,保費佔比三成的銀保銷售渠道表現始終備受業界關注。近日,一份業內交流數據顯示,3月份,人身險公司銀保渠道新單規模保費達到1137億元,環比提升115%,同比增長22%。而該數據在2月份僅為528.49億元,環比下降81%,同比下降近69%。過去一個月間如此之高的環比增速,釋放出保險機構復工後業務反彈的重要信號。

具體來看,1至3月,人身險公司銀保渠道單月新單規模保費收入分別為2721億元、528億元、1137億元。人身險公司銀保渠道期交規模保費收入分別為445億元、89億元、256億元。其中,2月,單月環比下降81%;3月單月環比增長188%,整體趨勢與新單規模保費一致。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人身險公司3月單月銀保渠道保費增速轉好,但一季度人身險銀保渠道保費依然處於下滑狀態,情況不甚理想。今年前3月,銀保渠道累計實現新單規模保費4284億元,同比下降約34%。業內人士分析,2月份和3月份新單規模保費表現的巨大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疫情期間的投保延遲所致。個險渠道展業受限,由於銀保渠道在新單規模保費上更容易實現快速增長,所以保險公司調整了業務策略。至於銀保渠道的保費增速回暖能否持續,還要取決於接下來幾個月保險公司和銀行復工後的經營情況,但就已然處於低位的銀保渠道保費規模來看,可以預見二季度潛在的增長空間。

另外,行業轉型需要個險渠道與銀保渠道相互協調,銀保渠道的規模效應對很多公司來說仍然非常重要,在轉型中躉繳的減量應由期繳的增量來彌補,反之亦然,否則現金流就會出現問題。以今年前3月保費數據來看,1至2月,人身險公司銀保渠道單月期繳規模保費收入在新單規模保費收入中佔比明顯高於去年同期,但3月份22.52%的佔比卻遠低於去年同期的32.98%,在總體新單規模保費收入同比增長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單月躉繳規模保費在及時補位。這一舉措緩解了特殊時期的現金流吃緊狀況,但同時也暫時犧牲了銀保渠道轉型的進展。

近年來,在保險迴歸保障背景下,銀保渠道跌宕起伏的發展脈絡清晰可見。2015年和2016年,伴隨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大發展,銀保渠道保費規模出現井噴。進入2017年,“134號文”等重磅監管政策落地,銀保渠道迎來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該年度銀保規模保費約為10434億元,同比下降25%,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出現同比負增長。2018年行業轉型深入,銀保渠道保費規模繼續回落。壽險公司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和佔比雙雙“跳水”,收入同比下滑24%、業務佔比下降10.06個百分點;而個險渠道收入同比增長18.27%,佔比上升8.67個百分點。

逐漸式微的銀保渠道在2019年呈現企穩態勢。從上市險企2019年業績報告可以看出各公司差異化的銀保展業佈局。比如,新華保險去年將銀保渠道作為實現“二次騰飛”的重要途徑,轉型追求規模增長,2019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大幅增長31.2%至273億元,躉交業務實現大增。而人保壽險的銀保保費收入在其現階段推行的“大個險”戰略下同比下降16.4%,佔比減少10個百分點。人保壽險副董事長、總裁傅安平表示,銀保渠道依然是人保壽險的重要渠道,只是業務方向上有些變化。過去該渠道主要做躉交業務,如今要大力發展期交業務。

與此同時,從6家上市銀行近期陸續公佈的2019年業績報告中也可探知銀行代銷保險的情況。在兩家公佈銀保渠道數據的銀行中,工商銀行代理銷售個人保險保費收入1326億元,同比增長31.42%;招商銀行(600036,股吧)代銷保險保費943.19億元,同比增長13.13%,增速均超銀保渠道整體水平。在和代理保險業務相關的“手續費和佣金收入”中的“代理業務”收入方面,6家上市銀行合計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5845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874.75億元,同比僅增長2%。

隨著保險行業迴歸保障本源的步伐加快,銀保渠道進入到革新階段。業內普遍認為,銀保渠道仍大有發展空間,銀行和保險公司在轉型過程中應深挖銀保合作價值,探索銀保合作新模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關於深化銀保合作的建議中指出,保險機構首先要回應銀行機構三方面的訴求,即嚴監管與規模擴張受限、對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視以及零售銀行轉型。其次,銀保合作深化的路徑是要建立戰略聯盟,在渠道和產品上展開更深入的協同合作,強調對客戶的增值服務,重點關注合作關係、三方共贏;推動銀保一體化,以滿足客戶金融需求為中心,關注金融市場的長期發展趨勢和客戶需求變化。

就目前市場趨勢來看,銀保業務合作形式變得日益多樣化,機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但金融產品交叉程度越高,也意味著風險隱藏越深,風險傳染的可能性更大,進而對監管要求會更高。而目前對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實行綜合監管和穿透式監管,給銀保渠道轉型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監管環境。在統一監管下,銀行保險的業務合作會更加順暢,相關合作模式的調整、創新等也更容易得到雙方的理解與配合。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