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並不能代表失敗

失敗並不能代表失敗


這句話當然不是故作深沉地矛盾,皆因其中兩個“失敗”是不同的內容。第一指代事實,後者則是狀態。表面的同步使得“失敗”們在不經判斷和展現的前提下無比接近,容易被混淆,有時候就算當事人自己也會習以為常並將這個現狀奉為圭臬去執行,用來安排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對待每一件事所給予的付出程度。總之一句話:事實失敗的人,狀態不一定是失敗的。

真的嗎?

當我們定義某個個體屬於“失敗”的時候,通常會不可避免地加上侷限性主觀判斷原理,即把自己對世界並不算也無法完全合理的認知範圍強加在對象目標身上,從而做出的結論。也許在大多數情況下,按照世俗基礎和個體體驗看,事實失敗就是狀態失敗。常言道“貧賤夫妻百事哀”,以物質匱乏為代表的諸多負能量集中事件,通常會使得個體產生消極情緒,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狀態失敗。

可這卻非百分百可以轉換的概念,古往今來,仍然有許多人物不以事實失敗(姑且這樣膽大妄為地形容)為狀態失敗。當然,他們有機會實現轉換,卻是主動選擇另一種快活方式,可是即使在千年以後的局外人看來,是真的瀟灑。而在平凡人裡面,事實失敗嚴重性質地存在,狀態也可能隨時失敗,但也同樣不能簡單粗暴地把兩者劃傷等號。

失敗的原因無數,客觀上不可抗力的延續,即先天資本匱乏,並且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效應事件。後期在準備和衝擊上表現差強人意,所謂“命運”也就蕭索起來,接著對應不斷的事實失敗。特別對於資本積累能力欠缺的人來說,事實失敗的過程非常容易產生狀態失敗,心理上的兇狠打擊疊加願望背景下空想主義氾濫,在衝突中有趨勢地造成對應現狀的精神反應,惡性循環於是出現,兩種失敗也就模糊成為一個概念,越來越無法脫離。

只是在不堪後果中,仍然存在著一點意外,使勁克服著空洞背景下巨大的限制。雖然實際效果在短期內得不到正面回應,但正是這種慢慢積攢的趨勢使得量變成為可能,質變因此被納入自我討論的範疇。陷入該情景下的個體,雖然事實依舊甚至將長期處在失敗的階段,但狀態卻有條件地超越失敗層面,接近推動作用,從另一個角度看雖然不算成功,卻也不至於萬劫不復,對等事實。

到這個時候,旁觀者就不能武斷地認定他們處在狀態失敗的階段,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覺悟。雖然這沒必要反對,畢竟不失敗的只是沒有兌現的單向狀態,事實擺在面前就有被強調的基礎。可是作為保持狀態不失敗,並想借此追求事實也同樣不失敗的個體來說,旁觀者的自以為是充滿攻擊性,即便無意甚至初衷為好也十分危險,自然是抗拒到底。雖說這種態度因為人情世故和禮儀道德沒有過度明顯,但在個體真實內心裡,反感嚴重存在。如果我們是作為旁觀者,就要儘量不要胡亂替別人思考。

更何況,只要狀態不失敗,事實就永遠無法被確認為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