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詩:李白之《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少年的詩:李白之《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此詩系一篇遊記,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少年李白前往戴天山尋訪隱士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全詩大致意思如下。狗叫的聲音與溪水的聲音合在一起,茂盛的桃花上蘸滿朝露。樹林深處,不時的能看見小鹿跑來跑去。中午時分,還沒有聽見山寺的鐘聲。綠色的野竹把青青的雲氣分成兩半,飛流而下的泉水高高的掛在碧色的山峰上。沒有人知道隱士的去向,只好倚靠在松樹上發愁。從詩中可以推測出,旅途花費了詩人整一上午的時間。朝露出發,午鍾到達。戴天山的風景很美麗,從蘸滿朝露的桃花,到深林中的小鹿,再到野竹和飛泉。不過,旅途的最終結果卻讓人沮喪,詩人並沒有見到心目中的隱士。尋訪隱士是少年李白的一次精神之旅。隱士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一直是李白所向往的。關於此點,李白詩歌風格中有深深的烙印。高深莫測的隱士並不好見。比如著名詩人賈島也有尋隱者不遇的經歷,“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此詩整體表明少年李白已經熟練掌握了音調和諧的法則,注重在詩中體現傳統詩歌所能表達的效果。如用動詞“分”描寫視覺延續畫面的中斷,用動詞“掛”來替代較常用的“懸”字描寫瀑布。上述表現手法雖然不夠雅緻,卻是可以接受的。少年李白也運用對比手法突出隱士居住地方的幽靜和神秘。詩人從“犬吠水聲中”的喧鬧環境開始出發,接近隱士居住地時“樹深時見鹿”,幽深樹林和活動其中的鹿表明環境已經轉換成幽靜和神秘。此景讓詩人倍加神往。

但整首詩也有很多顯得稚嫩的地方。詩中有大量重複出現的意象,顯得繁瑣和拖沓,傷害了詩的雅緻。例如,全詩記錄了三種樹,桃樹、樹林、松樹,描寫了兩次溪水,第一聯中的溪水聲和第二聯中的小溪。詩開頭也不盡如人意。傳統詩歌的首聯一般以描寫風景或者點明地點平穩起篇,但少年李白卻以“犬吠”之突兀聲音吸引了太多讀者的注意力,減弱了詩後半部分意境的表現力,破壞了詩的平衡。“犬吠”過於喧鬧,更適合放在中二聯屬於“跡象比喻”的地方,通過對偶減弱其別出心裁的鬧聲。

這首詩還存在其他一些明顯“毛病”,比如缺乏引喻、修飾及雅緻的變化。優雅地運用比喻和修飾的能力是詩人必備素養,但“犬吠水聲中”的詩句太樸素直率。唐朝著名文學扶持人和宮廷詩人蘇頲對李白這個時期的文學修養的看法是:“缺乏完善和教育。但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事實上也是如此,少年李白以後的詩成就證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盛唐詩》:【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三聯書店》出版社,2014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