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打孩子,那怎麼教育?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只要我們像蘇聯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說的“十分關切的對待孩子的內心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他們,要耐心地聽取他們的意見,以平等待人的態度參加他們的爭論。”

我也不想打孩子,那怎麼教育?


首先,聽孩子怎麼說;只有瞭解才能有針對下藥;

其次,看孩子解釋或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原來的“約法三章”,沒有約定則接受孩子的要求,可商定下次補充新條款,不宜多,同時期就三條以內;

父母最最善長就是定規矩:

(1)正強化:讚揚,小紅星(累積換心愛之物),小要求(自由活動時間);

(2)負強化:提醒,警告或批評;

(3)正懲罰:幹家務、加大運動/學習量;

(4)負懲罰:不準予喜歡的事,如看電視;

其實,在這特想強調的是,父母應該更多些對孩子的理解,如果父母對於“精英教育”過分地執著,就只會讓孩子產生抗拒心理。我們更應該少一些喝斥,多一些對孩子的理解,我們也是從孩子階段過來,多創造一些讓孩子玩中學、樂中學;愛玩、好動是天性,更應該少一些高標準要求,多一些瞭解孩子的生理特點、多想一些辦法,潤物細無聲。

兒童、少年時期所受到的教育,甚至主要是源於薰陶教育,即:人在環境、氛圍式事件當中受到的無意識(或者說無牴觸)的感染、教育和啟蒙、啟示,是外在條件浸入中施加給人的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能給人以巨大影響的力量,是人類的一種無意識的自覺、自悟、自醒、自進。薰陶的作用是很大的,人在習慣、性格、意志自信、社交溝通、興趣愛好、應變、夢想、幸福觀等人格方面的擇向性確立,大約有一半以上源於薰陶。

薰陶教育,首先,要抓好無意識環境向有意識環境轉換這一重要環節。無論孟母三遷,還是蒙臺梭利“以兒童為中心的環境創設”,都是強調在創設一種給人以正向引導的薰陶環境,創建和集合既烘托環境、且能給人以教育的各類因素。

我也不想打孩子,那怎麼教育?


薰陶教育,其次,要抓好無重點薰陶向有重點薰陶這一關鍵性環節。正如瑞吉歐倡導注重孩子興趣保護,因人、因時的主題教育;結合孩子發展關鍵期和最近發展區,引導啟蒙孩子自主學習、發現;比如:春天來了,外面小森林有什麼變化呢?讓我們去看看,有的孩子關注樹變綠了要畫一幅畫、有的關注花開了想移到教室做插花,有的關注螞蟻搬家蹲在看;老師分別引導、對待“挑戰孩子現有思維、做法”進一步思考“有沒有更好做法”,這適合小班制、對老師素質要求高,所以倍受推崇但園所很少。也就是說對於幼兒階段主要教育使命在於:激發興趣、習慣養成、培養社交溝通、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而不是以單純掌握某種樂器、技能,認識多少字、會算多少數、能背多少詩。

薰陶教育,第三,要做好教育形式選擇,從孩子喜歡童話故事、過家家等天性出發,採用聽故事、看動漫、玩遊戲、角色扮演等形式,這也正是幼兒教育趨勢泛娛樂化,幼兒園教育4.0時代是教育戲劇化,讓幼兒浸入在角色、故事、裝扮、音樂、舞蹈、語言等多種豐富活潑形式中:玩樂學做知。

薰陶教育,第四,要做好教育氛圍營造,薰陶場景化:想問一下大家,在車上無聊或喜歡怎麼打發時間?(互動)聽音樂!那麼孩子在車上又是怎麼辦?小的睡覺,略大點吃東西,再大點玩手機PAD!好嗎?健康嗎?為什麼不是孩子既喜歡又健康有益呢!車搖籃CD就是應運而生!

薰陶教育,第五,要做好教育威信塑造,在實踐中逐步確立教育者的威信,形成被教育者對教育者的教導的定勢。薰陶教育儘管常常是不見教育者的教育,但教育者的作用卻常常會十分明顯地從各個環節、各種活動形式中滲透出來。而且,薰陶教育完全能夠、也十分必要由無組織狀態變為有組織狀態,教育者也有必要從幕後走向臺前。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能否在受教育者心目中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就將成為薰陶教育能否取得較好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定勢,是指由一定活動所形成的心理上的準備狀態,制約著同類後繼心理活動的走勢。比如,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心目中的印象如何,就形成後者對前者的教誨的不同定勢,並對教育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樣的話語,若出自大家印象良好的教育者之口,大家就聽之入耳,心中信服,樂於接受;相反,若出自大家印象不好的教育者之口,大家就有可能不願意聽,聽了也不相信,甚至產生牴觸情緒。為此,教育者在平時就須注意自己的形象,在群眾中造成信任定勢,這樣才能號召力大,在思想教育、其中包括薰陶教育中取得好效果。這也就是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偶像”示範教育作用,積極幫助孩子建立不同年齡段的心目中的偶像(充滿正能量的名人),從而榜樣的示範有助於孩子積極模仿。

人們常說“大愛無痕”,我想真正的教育也該是如此,它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條件的服從,而是一種沒有痕跡的教育,是一種被尊重、被信任的教育,是一種被教育者從內心深處的自我覺醒,惟其如此,教育才會被心甘情願地接受和執行。

“慢慢地,慢慢地,先學會看,再學會等,最後學會變。老師和家長們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靜等花開。如此,便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楊絳先生說的,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薰陶教育,是不教之教,是潤物細無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