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打孩子,那怎么教育?

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只要我们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的“十分关切的对待孩子的内心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我也不想打孩子,那怎么教育?


首先,听孩子怎么说;只有了解才能有针对下药;

其次,看孩子解释或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原来的“约法三章”,没有约定则接受孩子的要求,可商定下次补充新条款,不宜多,同时期就三条以内;

父母最最善长就是定规矩:

(1)正强化:赞扬,小红星(累积换心爱之物),小要求(自由活动时间);

(2)负强化:提醒,警告或批评;

(3)正惩罚:干家务、加大运动/学习量;

(4)负惩罚:不准予喜欢的事,如看电视;

其实,在这特想强调的是,父母应该更多些对孩子的理解,如果父母对于“精英教育”过分地执着,就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心理。我们更应该少一些喝斥,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我们也是从孩子阶段过来,多创造一些让孩子玩中学、乐中学;爱玩、好动是天性,更应该少一些高标准要求,多一些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多想一些办法,润物细无声。

儿童、少年时期所受到的教育,甚至主要是源于熏陶教育,即:人在环境、氛围式事件当中受到的无意识(或者说无抵触)的感染、教育和启蒙、启示,是外在条件浸入中施加给人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能给人以巨大影响的力量,是人类的一种无意识的自觉、自悟、自醒、自进。熏陶的作用是很大的,人在习惯、性格、意志自信、社交沟通、兴趣爱好、应变、梦想、幸福观等人格方面的择向性确立,大约有一半以上源于熏陶。

熏陶教育,首先,要抓好无意识环境向有意识环境转换这一重要环节。无论孟母三迁,还是蒙台梭利“以儿童为中心的环境创设”,都是强调在创设一种给人以正向引导的熏陶环境,创建和集合既烘托环境、且能给人以教育的各类因素。

我也不想打孩子,那怎么教育?


熏陶教育,其次,要抓好无重点熏陶向有重点熏陶这一关键性环节。正如瑞吉欧倡导注重孩子兴趣保护,因人、因时的主题教育;结合孩子发展关键期和最近发展区,引导启蒙孩子自主学习、发现;比如:春天来了,外面小森林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去看看,有的孩子关注树变绿了要画一幅画、有的关注花开了想移到教室做插花,有的关注蚂蚁搬家蹲在看;老师分别引导、对待“挑战孩子现有思维、做法”进一步思考“有没有更好做法”,这适合小班制、对老师素质要求高,所以倍受推崇但园所很少。也就是说对于幼儿阶段主要教育使命在于:激发兴趣、习惯养成、培养社交沟通、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单纯掌握某种乐器、技能,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数、能背多少诗。

熏陶教育,第三,要做好教育形式选择,从孩子喜欢童话故事、过家家等天性出发,采用听故事、看动漫、玩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这也正是幼儿教育趋势泛娱乐化,幼儿园教育4.0时代是教育戏剧化,让幼儿浸入在角色、故事、装扮、音乐、舞蹈、语言等多种丰富活泼形式中:玩乐学做知。

熏陶教育,第四,要做好教育氛围营造,熏陶场景化:想问一下大家,在车上无聊或喜欢怎么打发时间?(互动)听音乐!那么孩子在车上又是怎么办?小的睡觉,略大点吃东西,再大点玩手机PAD!好吗?健康吗?为什么不是孩子既喜欢又健康有益呢!车摇篮CD就是应运而生!

熏陶教育,第五,要做好教育威信塑造,在实践中逐步确立教育者的威信,形成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导的定势。熏陶教育尽管常常是不见教育者的教育,但教育者的作用却常常会十分明显地从各个环节、各种活动形式中渗透出来。而且,熏陶教育完全能够、也十分必要由无组织状态变为有组织状态,教育者也有必要从幕后走向台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能否在受教育者心目中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就将成为熏陶教育能否取得较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定势,是指由一定活动所形成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制约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走势。比如,教育者在被教育者心目中的印象如何,就形成后者对前者的教诲的不同定势,并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样的话语,若出自大家印象良好的教育者之口,大家就听之入耳,心中信服,乐于接受;相反,若出自大家印象不好的教育者之口,大家就有可能不愿意听,听了也不相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教育者在平时就须注意自己的形象,在群众中造成信任定势,这样才能号召力大,在思想教育、其中包括熏陶教育中取得好效果。这也就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偶像”示范教育作用,积极帮助孩子建立不同年龄段的心目中的偶像(充满正能量的名人),从而榜样的示范有助于孩子积极模仿。

人们常说“大爱无痕”,我想真正的教育也该是如此,它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条件的服从,而是一种没有痕迹的教育,是一种被尊重、被信任的教育,是一种被教育者从内心深处的自我觉醒,惟其如此,教育才会被心甘情愿地接受和执行。

“慢慢地,慢慢地,先学会看,再学会等,最后学会变。老师和家长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静等花开。如此,便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杨绛先生说的,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熏陶教育,是不教之教,是润物细无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