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考試臨近後期,時間更重要還是心態更重要?

hi~大家好 我是爾文,今天是星期六,距離考試還有43天,如果說時間完全充足,六科都報也可以的,也有很多人這樣考並且考過了,當然學霸肯定數量上比平常人要少嘛,但是這需要付出非常非常非常多的時間精力,一定要有思想準備,畢竟只有43天了。

個人是不太建議一開始就報六門。

如果時間比較充裕,可以第一次報考4門,在複習的過程中如果實在沒自信,可以考慮保3爭4,但是不管你報幾門,報了就一定要去考,報了就一定要好好準備,不要覺得肯定過不了就考試都不去考,到後期書都不看,這肯定不行的,除非你的時間非常非常緊張。


CPA考試臨近後期,時間更重要還是心態更重要?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如果時間不是很充裕,就報3門。

如果還準備去畢業旅行,論文需要非常多時間,那就報2門。但是建議好好利用19年的時間,儘可能報3門及以上,萬一以後工作忙呢。

具體報哪幾門,網上有很多說法和攻略,其實我覺得你可以多看看大家對6門課的總結,然後自己考慮,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也不能完全套用人家的報考科目對吧。

而且剛畢業的考生,一定不要放棄工作全職在家備考,你應屆生的身份可比這考試值錢多了,一定要好好把握應屆生的身份找工作啊,千萬不要全職備考。


CPA考試臨近後期,時間更重要還是心態更重要?


我個人對6門課的總體印象

會計

會計的內容很多,需要早早開始準備。這門課看中注協放不放水,如果他真的想出的很難,那通過率估計能超低超低。我考之前覺得我都會了,長投啊合併報表啊都會,結果出個反向購買,後來60分飄過……太大意了……會計有計算也有很多要記憶的東西,其實我感覺注會總體來說,都是記憶。

審計

審計比較難,需要理解,不是死記硬背可以完全啃下來的,內容也很多,和會計不相上下。審計和會計一般來說是不建議同時報考的,因為要付出的時間精力太多了,除非你一年只考這兩門,或者時間非常充裕,或者基礎比較好,不然還是建議錯開。

財管

計算量是最大的一門,公式非常多,考試前必須完全吃透記牢,最起碼常考的是必須知道。難度上可能沒有審計會計難,但是因為計算量很大,準備的時候也要付出很多時間,因為有時候可能算一道題就半小時過去了,你還不一定算對了……


CPA考試臨近後期,時間更重要還是心態更重要?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稅法

稅法不難,計算和記憶都有,其實計算大部分都是比較簡單的,你只要理解計算方式就可以,都是加減乘除而已,但是難的是哪些可以減哪些可以加,這個需要背的。稅法難的是,小細節太多,所以學的時候一定不能模模糊糊,要注意細節。

經濟法

基本靠背,難度相對不大,就其中幾章比較難,難的原因也是要背的東西太多了。

戰略

難度相對不大,比經濟法簡單點,基本靠背,可以畫思維腦圖,有利於記憶。考試要會吹牛,寫點專業術語,實在不行就複製題幹。


CPA考試臨近後期,時間更重要還是心態更重要?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其實我個人感覺,注會基本都是考記憶,財管計算量大,但是你把公式記好吃透了,也就這麼回事,說到底還是要背,計算上都是比較簡單的,大部分都是加減乘除,有時候有平方根號啥的。

我當時是[會計+財管+稅法+戰略],[審計+經濟法],這樣考的,供參考。

注意心態

前期還好,後期心態很容易崩,越是臨近考試越要穩住,要自我調節。其實注會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難,相比於其他的,這種證書考試很多時候都是有付出,就有收穫的,問題就是你付出的夠不夠了。

注會沒有那麼那麼難,但是因為時間跨度長,考試科目多內容多,肯定是不簡單的,不要太畏難,也不能太輕視。

備考時間

一般是每年的3、4月份出新教材、新考綱、報名,10月中下旬考試,備考會計、審計可以提前看起來,用去年的課件和資料,注意避開可能會修改的章節(網上自己查查,微博上也很多人說的)。像稅法經濟法戰略,可以不用看的太早,容易忘,6月份開始也可以,如果時間緊張,平時忙,可以提前一點時間看。

個人建議,提前準備是比較好的,但是戰線不要拉的太長,時間太久人容易疲勞而且記憶力下降,太早開始看也不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